安徽 魯華鋒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是我們最熟悉的外國文學(xué)名篇之一。但是,關(guān)于它的寓意,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安徒生童話的中文翻譯者葉君健先生這樣解讀:“它用幽默而輕松的筆調(diào),諷刺了封建社會的虛偽和逢迎諂媚的社會風(fēng)氣。作品寫了一個皇帝和他的大臣們的愚蠢無能。……它里面的人物,在浪漫主義和輕松幽默的氣氛中,依次出場,雍容華貴,步履端莊,儼然是最有權(quán)威的統(tǒng)治者,但他們的愚蠢無知、荒唐可笑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眼前,給讀者以畢生難忘的印象。……他們的形象是最集中的典型,具有普遍意義。即使是今天,也還有其現(xiàn)實性,那種虛偽和奴性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會時時鬧出可笑的丑劇?!比私贪妗冻踔衅吣昙壵Z文上冊教師用書》上是這樣說的:“(作品)通過一個昏庸無能而又窮奢極欲的皇帝受騙上當?shù)墓适?,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歷史上那種只顧窮奢極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屢見不鮮的,童話家安徒生根據(jù)這樣的現(xiàn)實加以想象和夸張,塑造了這樣一個典型形象?!比~先生是安徒生作品的翻譯者,人教版教參是面向全體師生的權(quán)威參考書,都認為這篇作品旨在諷刺皇帝和大臣的昏庸、虛偽和愚蠢,揭露封建社會的腐朽。他們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影響也很大,那么,這樣的解讀到底對不對呢?本文擬對此進行辨析,并提出一己之見,求正于方家。
一
首先,作品果真是批判皇帝和大臣們昏庸無能嗎?
作品開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許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歡穿好看的新衣服。他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錢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點也不關(guān)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看戲,除非是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以外,他也不喜歡乘著馬車逛公園。他每天每個鐘頭要換一套新衣服。人們提到皇帝時總是說:‘皇上在會議室里。’但是人們一提到他時,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鄙頌榛实?,卻根本不關(guān)心他的國家和人民,一天到晚只喜歡穿漂亮的新衣服,這的確像是在批判皇帝的奢靡與荒淫,但仔細琢磨一下,卻又并非如此。首先,這里寫到了皇帝不關(guān)心軍隊,這說明他不是個熱衷打仗的人啊。要知道,皇帝窮兵黷武,那才是國家最大的災(zāi)難。其次,皇帝“也不喜歡看戲”,“不喜歡乘著馬車逛公園”。這對國家和老百姓來說,同樣是好事。這位皇帝唯一的嗜好是愛穿新衣服,他每個鐘頭都要換一套新衣服,總是在更衣室里不停地換衣服,這是不是諷刺皇帝荒淫奢靡呢?其實也算不上。因為這是作者為皇帝上騙子的當在情節(jié)上做的鋪墊。如果皇帝不是愛新衣服愛到了如此瘋狂的程度,他怎么可能上騙子的當呢?作品開頭部分還有這樣的描寫內(nèi)容:“在他住的那個大城市里,生活很輕松、很愉快,每天都有許多外國人到來?!被实圩〉拇蟪鞘凶匀皇菄业氖锥?,首都是國家的縮影,首都的居民生活得非常輕松愉快,這不正說明這個國家被皇帝治理得很好嗎?
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詳細描述騙子行騙和皇帝、大臣上當受騙的過程。在騙子行騙的整個過程中,他們主要利用皇帝和大臣都害怕被別人看出愚蠢和不稱職的心理,通過預(yù)設(shè)的前提——凡是愚蠢和不稱職的人都會看不見這件衣服,來請皇帝和大臣們?nèi)氘Y。而從皇帝到大臣,因為心虛,個個都遭到蒙騙。從這些描寫中的確能看出皇帝和大臣們的愚蠢和虛偽,但作品中很明確地寫到了,并非只有皇帝、大臣、騎士等有身份的人害怕被別人看出自己愚蠢而不敢說出真相,連“站在街上和窗子旁的人”都是如此,這些人可都是普通老百姓啊!很顯然,作家批判的矛頭指向的是所有成年人,而不僅僅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皇帝和大臣們。因此,認為作家旨在批判皇帝和大臣的虛偽與昏庸,顯然是誤讀。
其次,作品是批判封建制度腐朽的嗎?
細讀文本不難看出,這篇作品跟批判封建制度毫無關(guān)系。作品中的皇帝和大臣們身上確實存在愚蠢無知、欺上瞞下、恭維逢迎的惡劣表現(xiàn),但這屬于人性的共同弱點,跟社會制度沒有任何關(guān)系,古往今來,無論何種制度,都會有這樣的人,也都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
“五四”以來,反封建思潮風(fēng)起云涌,中國的讀者乃至文學(xué)批評家們在解讀有關(guān)古代生活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時,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總喜歡從反封建的角度理解。《皇帝的新裝》雖然是外國的文學(xué)作品,也難免被這種慣性思維所曲解。這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二
童話作為一種兒童文學(xué)體裁,主要通過想象、幻想和夸張等手法來虛構(gòu)適合兒童欣賞的故事。也就是說,童話作者往往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隱藏于情節(jié)描寫和人物形象的刻畫之中。因此,要探析《皇帝的新裝》的寓意,可從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兩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從《皇帝的新裝》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來看,整個故事以騙局為中心,由騙子引皇帝上鉤以及騙局實施并最終被揭穿兩部分組成。
先看騙子是如何引皇帝上鉤的。抓住受騙對象的心理特點,拋出一個充滿巨大誘惑力的誘餌,引受騙者迅速上鉤,這是所有騙術(shù)的基本套路。這兩個騙子也不例外,他們給皇帝拋出了兩個誘餌:一是宣稱他們能織出誰也想象不到的最美麗的布,二是宣稱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都看不見這布做成的衣服。這謊言聽上去如此荒誕離奇,傻子都不會相信,怎么能騙得了皇帝呢?要知道,高明的騙子都是洞悉人性弱點、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絕頂高手。這第一個誘餌是針對皇帝狂熱喜愛新衣服的特殊嗜好而精心設(shè)計的。騙子深知,不管是誰,只要敢于大膽地投其所好,就很容易得手,而對于有狂熱癖好的人來說,這種方式更是輕而易舉地能讓其中招。究其原因,乃是因為人一旦喜愛某種東西達到狂熱癡迷的程度,其興趣點和關(guān)注點就會集中于此,不知不覺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給忽略了,從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變成徹頭徹尾的弱智。所以,這位喜好新衣成癖的皇帝,面對騙子拋出的這個誘餌,是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的。第二個誘餌既是騙子給騙局投下的雙保險,也是他們得手后的金蟬脫殼之計?;实圩鳛閲业淖罡呓y(tǒng)治者,必須選拔任用官員來管理國家,鑒別官員賢愚和是否稱職,這既是其職責(zé)所系,也是其英明圣斷的最好體現(xiàn)。然而,在他人面前刻意隱藏和掩飾自己的“愚蠢”,極力展現(xiàn)自己所謂的“聰明”,這幾乎是所有成年人的本能反應(yīng),哪能讓皇帝輕易琢磨得透呢?狡猾的騙子正是看準了皇帝這個隱秘的心理需求,順水推舟,拋出了第二個誘餌。不過,騙子怎么敢大膽地斷定皇帝不會懷疑自己也看不見這衣服呢?這正是騙子的極端高明之處。他們深知,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其潛意識里早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當成了聰明睿智的圣者,哪會懷疑自己也可能會看不見這衣服呢?騙子吃準了皇帝的心理,所以才敢冒這個險。由此可見,這兩個謊言如同一架探照燈,直射人的內(nèi)心深處,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性的深刻透析和反思。
情節(jié)的后半部分寫騙子一一騙過皇帝和各級官員的眼睛卻最終被一個兒童揭穿的經(jīng)過。騙子為了騙取金絲,開始假裝織衣服了,皇帝先后派了政府的部長、大臣和高貴的騎士們?nèi)タ匆路椀迷趺礃恿?,結(jié)果如同被騙子施了魔咒一樣,這些人明明什么都沒看到,但因為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愚蠢和不稱職,誰都不敢說出看到的真相。最后皇帝親自去看,結(jié)果當然也完全一樣。而他和大臣們?yōu)榱搜陲椬约旱男奶?,決定穿上這所謂的新衣服上街游行。當皇帝一絲不掛地出現(xiàn)在大街上的時候,老百姓們雖然個個心里直犯嘀咕,但同樣沒人敢說實話,直到人群中的一個小孩子一語道破天機,平民百姓們才開始接受事情的真相,但皇帝和大臣們卻始終不肯承認,他們堅持將裸體游行進行到底。
細品上述情節(jié),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首先,從皇帝、部長、大臣、騎士等達官顯貴到普通人,全中了騙子的圈套,道破真相的卻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子,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比的一方是小孩子,另一方盡管人數(shù)眾多,身份各異,但同屬成年人。這樣,作者的意圖就凸顯出來了,原來他是在將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對比。為什么成年人不敢說出真相而小孩子卻可以做到呢?作者通過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告訴了我們答案:原來是因為成年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愚蠢,虛榮心作祟,而小孩子天真爛漫、無知無識,他們沒有成年人的那種虛榮心,不會掩飾和偽裝。所以,兒童眼里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反之,成年人由于心中裝滿了成見和偏見,知道怎么偽裝自己,他們眼中的世界自然就變得虛幻不真了。誠如作品的故事所揭橥的,成年人由于懂得“愚蠢”和“聰明”的分別,清楚“愚蠢”二字意味著什么,避之唯恐不及,于是就會想方設(shè)法去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掩飾自己的愚蠢,虛偽矯飾由此而生,結(jié)果適得其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由此可見,作者是想通過成人與兒童的對比,來揭露成年人的弱點,歌頌童心的寶貴,進而引導(dǎo)我們從哲學(xué)層面去反思人性,反思自我。
其次,作者花了大量筆墨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從皇帝、部長、大臣、騎士到普通平民百姓發(fā)現(xiàn)自己看不見騙子織的衣服時的心理活動和表現(xiàn),盡管他們都不敢承認自己什么也沒看見,但其表現(xiàn)和反應(yīng)也是有差別的。皇帝和官員們的第一反應(yīng)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極度吃驚,接著是馬上就否定了自己看不見衣服的事實,用謊言來極力掩飾自己的心虛。普通平民剛開始也不敢承認,但當小孩子說出真相時,他們也就紛紛承認和接受了,而皇帝和大臣們卻始終沒有這個勇氣,堅持將裸體游行進行到底。這同樣寓含著值得我們深思的哲理。從皇帝、大臣到騎士,他們或有崇高的地位,或有高貴的身份,這使他們理所當然地把自己定位為聰明和稱職者,認定自己是可以看得見這件衣服的人,結(jié)果上了騙子的當;而當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時,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又讓他們沒有勇氣承認錯誤。這實際上就是在告訴我們:地位越高的人越容易自以為是,越容易犯錯,也越?jīng)]有直面真相的勇氣,只能一錯再錯,愚蠢和虛偽到底。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很值得我們注意。作者描寫了騙子、皇帝、部長、大臣、騎士、平民百姓、小孩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中誰是主要人物呢?是皇帝嗎?顯然不是。首先,如果皇帝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主要人物,那么,在這么短小的故事中,根本沒必要花費那么多筆墨在部長、大臣和騎士等人物身上,這只會削弱皇帝的形象,成為敗筆。其次,皇帝和部長、大臣、騎士等人物在故事中并沒有形成主次關(guān)系,而是平行或并列的關(guān)系。此外,作者花了大量筆墨描寫部長、大臣和騎士發(fā)現(xiàn)自己看不見騙子所織的衣服時與皇帝基本相似的反應(yīng)和表現(xiàn),如果不是作者刻意安排,這些描寫就顯得重復(fù),應(yīng)該刪除。主要人物是小孩子嗎?也不是。盡管他是揭穿騙局的人,但作者對他惜墨如金,僅僅用了一句話來描寫,這說明作者無意于把他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实酆托『⒆又?,其他人就更不可能是了。比如騙子,他們雖然是騙局的設(shè)計者和實施者,但在故事中只是穿針引線的人物,而不是作者著力批判的主要對象,否則就很難理解作者為何對他們巧舌如簧、陰險狡詐的嘴臉幾乎不著一字了。由此可見,作品中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主要人物,作者將所有人都平等地并列起來,甚至連名字都不給他們?nèi)。@說明他有意消解不同人物的差異與個性特征,將其類型化、臉譜化,來凸顯所有人的共同性,從而為我們揭示普遍的人性特征。
綜上所述,這篇作品是以騙局為中心,通過不同身份的成年人和小孩子的鮮明對比,展開了對愚蠢和聰明的哲學(xué)思考。成年人看似聰明,實則愚蠢,因為心中的成見遮擋了他們的眼睛,使他們看不清真實世界的樣子,并且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會自以為是,虛榮心越強,也越愚蠢;相比之下,兒童因為懵懂無知,心中沒有成見,反而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所以,兒童不僅是成年人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了成年人的愚蠢與丑陋,更有著撥云見日的大智慧,幫我們看清這個被成年人扭曲和誤解的世界的真實面貌。這就是作品的寓意所在。
三
《皇帝的新裝》所寓含的哲理,可與古今中西許多哲人的相關(guān)論述相互印證和生發(fā)。
臺灣現(xiàn)代著名作家三毛說:“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去問孩子,孩子脫口而出的意見,往往就是最精確而實際的答案?!边@與《皇帝的新裝》結(jié)尾處發(fā)生的那一幕不是如出一轍嗎?法國偉大作家雨果有句格言說:“最天真的人有時是最高明的?!庇娙巳A茲華斯也說過:“兒童乃是成人的父親?!边@些名言都從不同角度闡釋和印證了《皇帝的新裝》所揭示的哲理:天真無邪的兒童往往比成年人更聰明,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贄不僅對“童心”有極為深入的闡釋,更為我們深刻地揭示了童心喪失的原因,其《童心說》云: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fù)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nèi)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wù)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wù)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募日?,于是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nèi)含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李贄認為,兒童最寶貴的是童心,童心的本質(zhì)則是真心。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耳聞目見之際,不斷地接受各種觀念或道理,漸漸懂得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于是乎就想擁有好的,掩飾不好的,從而形成了種種偏見,真心因此就喪失掉了。而人一旦失去了真實的童心,說話就會言不由衷,做事也失去了根基,處處充斥著虛假欺騙,完全變成了虛假不真的人。李贄是生于16世紀的中國思想家,安徒生是生于19世紀的西方文學(xué)家,但他們對于童心的認識與思考卻如出一轍,隔著遙遠的時空交相呼應(yīng),這正印證了錢鍾書先生的名言:“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xué)北學(xué),道術(shù)未裂。”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反復(fù)提到“嬰兒”和“赤子”,如:“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薄爸湫郏仄浯?,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崩献訛槭裁慈绱送瞥纭皨雰骸焙汀俺嘧印蹦??馮友蘭解釋說:“孩子只有有限的知識和欲望,他們距離原有的‘德’還不遠。他們的淳樸和天真,是每個人都應(yīng)當盡可能保持的特性。”在老子看來,與成人相比,兒童是無知的,但恰恰因為他無知,才不會有成見,也不會偽裝,所以只有一派天真與混沌。兒童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見聞就會不斷增多,其欲望也會隨之逐漸膨脹,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碑斎酥朗裁词呛每吹念伾?、好聽的聲音、爽口的味道、開心的娛樂和稀有珍貴的物品時,欲望就會不斷滋生蔓延,于是偏見日深,爭奪日烈,這個世界就越來越動蕩不安了。老子的這些論述可以幫助我們從哲學(xué)層面更深入地理解《皇帝的新裝》的偉大與深刻之處。
①〔丹麥〕安徒生:《安徒生童話·譯者序》,葉君健譯,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
②本文所引《皇帝的新裝》的原文均出自葉君健譯《安徒生童話》,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③三毛:《孩子》,載《隨想》,哈爾濱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④〔英〕華茲華斯:《無題》,載《華茲華斯詩選》,楊德豫譯,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⑤〔明〕李贄:《童心說》,載《李贄文集》第1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頁。
⑥錢鍾書:《談藝錄·序》,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頁。
⑦《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十章,〔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5頁。
⑧《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二十章,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0頁。
⑨《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二十八章,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75頁。
⑩《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五十五章,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9頁。
[11]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頁。
[12]《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十二章,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