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貴州 興義562400)
就目前來看,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要想了解講英語國家的文化,就需要相應的英語翻譯者。而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理念,在翻譯時有著較高的要求,要想保證翻譯的結果科學準確,就需要利用跨文化視角,巧妙運用一定的翻譯技巧。下面就此展開介紹。
要想將某個地區(qū),或者某個國家的文化展示出來,就需要相應的語言,它是基本的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不同地區(qū)的文化逐漸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語言在轉化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導致翻譯有偏差、交流困難等問題發(fā)生。對此,英語翻譯者不能將文化了解停留在表面,必須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了解當?shù)厝嗣竦纳盍晳T和習俗,了解文化視角轉換的概念,同時掌握翻譯技巧,從而確保翻譯的可讀性和準確性,提高翻譯的水平和質(zhì)量。
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單純掌握某個國家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從事英語翻譯的人,由于講英語的國家有很多個,而不同的國家又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因此,英語翻譯者應當在掌握語言的基礎上,深入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使翻譯過來的文章生動形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流載體,只有融入文化才具有實際意義,才具有存在的價值。并且在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對外合作給翻譯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國與國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對國家之間進行文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作為英語翻譯者,掌握不同國家的文化,學習先進的翻譯技巧,對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能夠反映一個地區(qū)的風土民情,是一個地區(qū)的代表性物質(zhì),并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當?shù)匚幕厣珪吁r明,而不會發(fā)生改變。地域文化對當?shù)鼐用竦挠绊懛浅4?,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會受到文化特色的影響。總體來說,不同的地域和自然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形成文化差異。
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國家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符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社會面貌,例如,我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長期發(fā)展中更加強調(diào)中庸和諧,因此,人們在處理事情時也是秉持保證整體和睦團結的思想,更加注重綜合效果,而一些西方國家則可能更加注重個體效果。因此,文化差異還表現(xiàn)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上。
事實上,由于文字的背后就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從事翻譯工作就相當于在和文化打交道。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進行翻譯的前提就是了解譯文當?shù)氐奈幕尘埃ㄟ^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來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因此,為了使譯制文學更加生動、形象和準確,翻譯工作者就必須對語言背后的文化進行學習與了解[1]。
文化差異還體現(xiàn)在生活習俗上,人們長時間的生活習慣會促生相應的生活習俗,中西方國家在生活習慣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生活習俗也就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舉例來看,在飲食方面,中國人更加喜歡熟食、主食,而美國人則偏向于涼品和面包;再比如教育觀念,中國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的保護意識過于強烈,而美國則崇尚讓孩子自由成長。
不同國家對于數(shù)字有著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國人在使用數(shù)字時常常避開數(shù)字“4”,人們認為“4”有“死”的寓意、而在英國,人們常常會避開數(shù)字“13”,這是因為在西方圣經(jīng)“最后的晚餐”當中,有13 個門徒都背叛了耶穌,而西方是敬奉耶穌的,所以認為數(shù)字“13”具有背叛的含義。因此,雙方在進行交流和翻譯時,應當盡量避免使用這些數(shù)字。
歸化策略就是指將文化中存在的差異轉化成目的語讀者熟悉的文化表達形式,也可以說是從源語相反的角度來傳遞相同的信息,將譯文轉換成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從而讓讀者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異曲同工的趣味。由于各種原因,有的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了使讀者能更清楚譯文所表達的含義,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就可以選擇歸化處理的方法來處理譯文中的句式結構[2]。
5.1.1 物與人和人與人的視角轉換
對于同一個表達意思,不同的文化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對于中西方語言表達來說,首先是主語的表現(xiàn)方式上,漢語中主要是以“人”為主語,而英語中的主語主要是“物”,因而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就需要進行主語的轉換才能保證源語言的本質(zhì)含義。例如,在交際時,西方人的交流習慣通常是將第二人稱放在首位,將自己放在最后,但是在承擔責任時則將自己放在首位。再比如,對于家人的稱呼,西方人稱呼長輩時成為相對籠統(tǒng),而中國人對長輩的稱呼則分得比較細,因此,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需要注意物與人和人與人的視角轉換。
5.1.2 詞類轉換的翻譯技巧
有些時候,由于用語習慣不同,有的英語詞語和句子無法直接翻譯,此時翻譯工作者可以通過反面翻譯來將譯文含義表達出來,同理,對于不能反面翻譯的譯文來說,就可以從正面進行翻譯。在詞類轉換的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會采用這種正說反譯法或者反說正譯法。在英語翻譯中,根據(jù)英漢之間語言習慣和詞語的搭配習慣來進行語言的轉換,可以使其更加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
5.1.3 句式轉換的翻譯技巧
在英語翻譯中,句式的翻譯是主要部分,而對于一些特殊的英語句式來說,翻譯起來則有些困難,例如,英語中的倒裝句和省略句等。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將源語的含義表達清楚,成為翻譯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再有,有的句子很短,在翻譯時需要進行增譯,例如,在翻譯《論語》時,外國人不知道文言文,更不知道孔子的故事,因此,翻譯成英文時就需要增加一定的解釋,以將句意表達清楚。還有的句子句式太長,翻譯過來意思將顯得啰嗦,此時就需要采用減譯法,翻譯過程中在保證句意不變的情況下,刪減不必要的詞語。
因為不同語言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英語翻譯時,需要了解源語對應的文化背景,因而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采用與之相異角度的方式來進行語言的轉換,也可以叫作語義翻譯。而進行語義翻譯,通常采取異化策略,這種技巧包括兩種形式,分別是正反詞和相悖語態(tài)。
5.2.1 正反詞的轉換翻譯
在跨文化視角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詞性靈活性的特點,采用正反詞的方式來進行轉換翻譯。翻譯工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語言轉換,還需要注意譯文句子是否通順,確保譯文的流暢性。在翻譯時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通過使用否定式將原文含義表達出來。正反詞的轉換翻譯可以有效地保持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獨特性,譯文也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3]。
5.2.2 相悖語態(tài)的轉換翻譯
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關于語態(tài)的翻譯是比較常見的。英語中通常使用主動語態(tài),但是漢語使用較多的則是被動語態(tài),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要注意語態(tài)的轉換,以符合讀者的用語習慣,使翻譯更加準確和形象。
綜上所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對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進行文化交流時,翻譯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對于英語翻譯來說,只有掌握了翻譯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才能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增進國家之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