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零壹捌
我愛當媽媽的心,從來就是滿滿的。
小時候從辦家家開始,我就愛當媽媽,做飯做菜做衣服,哄睡哄玩哄學習,雖然只有那個丑娃娃,但是對童年的我來說,滿足極了。
等到自己真的當了媽媽,說是母愛大發(fā),不如說當媽媽的感覺大爆發(fā),甚至還像是在辦家家,只是這次真的是會哭會笑會鬧會長大的大娃娃。
我愛給他們做飯、洗衣、接送,我愛陪他們長大,我愛這兩個對他們生氣他們還依然繞在我身邊的無比真實的男娃女娃……
記得剛結(jié)婚時,我家的廚房平日多數(shù)時間只是擺設,因為早出晚歸又加班,經(jīng)常是在外面隨便吃點,每到周末才想著要一起做點兒好吃的呼朋喚友來聚餐。等生了孩子當了媽媽,便有爸媽在身邊幫忙照顧,再多了鐘點工阿姨的輔助,所以當我工作越來越忙的時候,意味著離家務離廚房也就越來越遠。
兒子陽陽三年級的時候要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最喜歡媽媽的一道菜》,他在課堂上就直截了當?shù)馗嬖V老師,我媽媽不會做菜,家里都是阿姨燒的……
當老師把這小插曲善意地轉(zhuǎn)達給我時,剎那間我的那種無地自容感至今難忘,當時我一邊羞愧,一邊在心里回憶著我最喜歡我媽媽的一道菜,一道又一道,有很多很多道菜!但是我在我孩子的心里居然是這樣的,孩子慢慢長大,他的腦海里怎么能沒有媽媽的一道菜呢!
這可能就是我走進廚房的最大原動力。
自那以后,每次接孩子放學,我總會在學校門口和幾個志趣相投一樣愛下廚的媽媽交流經(jīng)驗,相互學習。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我們每周都要打著交流手藝的旗號聚在一起,我的廚藝也突飛猛進。
上海人稱廚房為“灶披間”,我們幾個媽媽曾經(jīng)壯志凌云地籌劃要將媽媽們的“灶披間”文化發(fā)揚光大,不料其中一個媽媽先行遠赴加拿大當起了陪讀媽媽,沒過一年我們也舉家搬遷到了澳大利亞墨爾本生活,“灶披間”計劃雖然不了了之,但是親手為孩子做飯的習慣大家都保留下來了?,F(xiàn)在,每每做起那幾道菜,總是分外懷念著那一段聚在一起的時光,食物中不僅包含著媽媽對孩子的愛,也記錄了媽媽們之間的友誼。
安家落戶墨爾本,雖說墨爾本是美食之都,但要是想念著那些家里的小菜,唯有自己動手才能慰藉全家的味蕾了。好在如今的墨爾本,早已經(jīng)是海納百川,想要的各種食材、調(diào)料、醬料基本都能找到,只是食材品種上因為地域不同而稍稍有點區(qū)別。
在墨爾本的生活中,有一種特別的party(聚會),就是每家?guī)€拿手菜和酒去朋友或鄰居家聚聚。我稍稍花了點心思,既要適合分享,又要冷熱都可以食用,又要帶點兒家鄉(xiāng)的味道,于是,糟鹵系列拼盤、糯米系列點心、本幫醬鴨等就上了我的菜譜。幾次party下來,我的菜也就在左鄰右舍中“出名”了,因為總有朋友想來討教,于是,我就有了第一次的cooking class(廚藝課)。
粽子、糯米燒賣、螞蟻上樹、上海醬鴨、辣醬、宮保雞丁、手撕鹽焗雞、荷香糯米雞、紅豆沙、八寶飯、大肉包子、刀切饅頭、花卷、豆腐腦、油條……這些菜都出現(xiàn)在我的cooking class上。我改良(其實就是簡化步驟和調(diào)料)后的菜譜,除了華人媽媽,喜歡中餐的老外媽媽們也特別喜歡和受用。孩子們也是格外起勁,當然他們主要負責的工作就是幫我一遍遍試菜。我的廚藝課收費50澳元/人,最后全部所得都捐贈給學校,本以為在墨爾本只能當當家庭主婦做個好媽媽的我,忽然有機會變成一個可以有成就感的媽媽,孩子們應該也會為我感到格外自豪吧。
老公開玩笑說我喜歡創(chuàng)新,我總是有無數(shù)的靈感在做菜這件事上,我想這也直接影響著孩子們對美食的向往和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執(zhí)著。
兒子陽陽在澳洲一所著名的私校上學,他們學校最有特色的一個課程就是九年級整整一年在山上的校區(qū)度過,其中每月都會有3~6天長短不一的各種徒步、露營,需要他們每天自己安營扎寨自己照顧飲食。盡管條件簡陋,但他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徒步專用食材,居然無師自通地做出了青椒炒肉片、青菜煮面條、麻辣香鍋等純中式美食,引得帶隊老師經(jīng)常來蹭飯,還向他討教為什么同樣的食材他能做得那么香,殊不知他偷偷帶了老干媽、火鍋底料、方便面料包、濃湯寶等,同樣的食材自然味道會大相徑庭。
女兒月月上的是女校,學校開設中文課,為了幫助當?shù)氐暮⒆痈信d趣地學習中文,中文老師邀請我去學校給大家上一堂“包粽子”的特別的中文課,我們提前包了一些粽子出來,滿屋飄著粽香,再把糯米、粽葉等準備好,歡迎小朋友們一撥撥進來跟我們學??粗贤庑∨笥褌兡枪膳d致勃勃的勁兒,他們邊豎大拇指邊搶著吃的饞相,月月更是得意,每每都要代同學來問我,下次去教他們做什么好吃的。
做飯這件事,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是件很麻煩很辛苦的事,但是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個游戲或是辦家家,通過各種途徑把一堆生的食物變成又好看又可以吃的美味,可能就會更愉悅更有愛地去完成它。
移居墨爾本三年多,我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所以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去做家宴,每次我都會自娛自樂,把它作為一個小項目去完成,根據(jù)人數(shù)不同和節(jié)氣的變化,從準備菜單、采買、洗切配菜到準備前后順序,一條一條去完成,每次我還喜歡添置一兩樣特別的菜式,別有一番挑戰(zhàn)和成就呢!
萬圣節(jié)的青椒嵌肉、鹵蛋,《月正圓》熱播時候的甑糕,端午節(jié)的粽子點心,中國年的“年年有魚”年糕,中秋節(jié)的綠豆糕……孩子們也總會饒有興趣地跟我一起完成這幾道special。配合節(jié)日的美食,不僅是美味,也讓孩子們加深了節(jié)日的印象,雖然生活在國外,但孩子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點也不陌生。
其實我們小時候,哪個媽媽不會一兩個絕活兒,包粽子、包湯圓、八寶飯……
時代變遷,不知道是大家工作太忙還是吃這件事得來太便利,當我們這一代當了媽媽以后,好像這樣的絕活兒越來越稀少和珍貴了呢。
自打我開始做菜曬菜,受到好多朋友的關(guān)注和鼓勵,也總有來咨詢每道菜工序的,所以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要把自己的菜譜整理出來,一是讓大家方便查閱,另一個也是一份私心,想要把這些菜譜作為禮物留給孩子,他們長大后總有一天要離開家,如果有一天想家了,想媽媽做的飯菜的味道,就可以自己照著菜譜試試,是不是自己想念的那個味道。
于是,我的“下廚房”菜譜就出爐了。我希望傳承的不僅是下廚房的手藝,更是對美食對下廚的熱情,希望這種熱情能影響孩子們對未來生活的方式和態(tài)度。
當然,想要讓菜譜傳承變成孩子真正的行動傳承,還是需要媽媽強大的耐心和時機的,首先我們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抱著不怕慢不怕弄臟不怕弄亂不怕難吃的積極態(tài)度去鼓勵孩子們,當他們躍躍欲試的時候,就大膽放手,可以從最簡單的早餐開始,從煎雞蛋開始,試試看,說不定你的孩子也有一顆愛下廚房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