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源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功能科心電圖室 廣西 欽州 535099)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是指冠脈粥樣硬化和狹窄等導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惡性勞力性心絞痛、靜息心絞痛、初發(fā)心絞痛等。對于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臨床在作出明顯診斷后,多采取抗凝、介入手術治療等。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的機率可超過30%,需引起臨床的重視。故為了探討心電圖與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效果,筆者特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不穩(wěn)定心絞痛患者,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52~74歲,平均(59.22±2.40)歲。合并高血壓40例,血脂異常60例,糖尿病30例。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不穩(wěn)定心絞痛診斷標準的患者;未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未進行溶栓治療的患者;知情同意的患者。
排除標準:心臟瓣膜病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力衰竭的患者;肺心病的患者;心臟術支傳導阻滯的患者。
1.3.1 心電圖檢查 選擇12導聯的心電圖,將振幅設定為10mm/mv,將走紙速度設定為25mm/s,于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時檢查異常心電圖。前壁缺血:V1~V4導聯異常;下壁缺血:avF、Ⅱ、Ⅲ異常;側壁缺血:avL、I、V5、V6;心肌廣泛缺血:側壁、下壁、前壁同時缺血。
1.3.2 冠脈造影檢查 選擇橈動脈和股動脈作為穿刺點,進行冠脈造影,并觀察左冠狀動脈(LMCA)、右冠狀動脈(RCA)、左回旋支(LCX)、左前降支(LAD)。血管受累:血管狹窄>50%;根據受累血管狹窄程度和血管內部形態(tài)判定“罪犯血管”。罪犯血管:血管內存在血栓、血管狹窄程度大、內緣不整齊,即引起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發(fā)作的血管。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前壁缺血患者42例,下壁缺血患者22例,側壁缺血患者26例,心肌廣泛缺血患者30例,見表1。
表1 冠脈造影和心電圖檢查情況n,(%)
前壁缺血病變率:LAD(85.71%)>LCX (14.29%)>RCA(0.00%)、LMCA(0.00%)(P<0.05)。下壁缺血病變率:RCA(63.63%)>LAD(22.73%)>LCX(13.64%)>LMCA(0.00%)(P<0.05)。側壁缺血病變率:LCX(61.54%)> LAD(23.08%)>RCA(15.38%)>LMCA(0.00%)(P<0.05)。心肌廣泛缺血病變率:LMCA(63.33%)> LAD(30.00%)> LCX(6.67%)>RCA(0.00%)(P<0.05),見表2。
表2 冠脈造影和心電圖檢查血管病變率的比較[n(%)]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是介于穩(wěn)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臨床癥候群。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發(fā)作性胸痛等,持續(xù)時間大概30分鐘,且患者在靜息狀態(tài)下也會發(fā)生心絞痛,且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者是休息后不能完全緩解。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多見于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據報道我國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患病率大概有1%[1]。目前臨床診斷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最常見的方法是心電圖,其具有操作簡單、檢查費用低廉的優(yōu)勢。不過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病理生理機制獨特,應該進行準確診斷。本次研究前壁血管最常見的部位是左前降支(LAD),這提示左前降支血管病變是造成前壁缺血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可見下壁血管病變率最高的是右冠狀動脈(RCA)。有學者指出下壁心肌血液供應源自于右冠狀動脈,有部分患者的左前降支長在心肌膈面,左回旋支生長在左心室[2]。側壁缺血病變率最高的是左回旋支(LCX),提示左回旋支血管病變是造成側壁缺血的重要原因。心肌廣泛缺血病變率最高的血管是左冠狀動脈(LMCA),表明左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會影響大面積心肌供血,需要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采用心電圖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