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望子成龍。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擁有廣博的學識,成為精英人才,于是自孩子進入3歲起,“學習”就被父母列為家庭教育名單之首,付出大量的物力和精力培養(yǎng)孩子。但隨著孩子長大,各式各樣的學習問題也浮出水面:注意力不集中、馬虎、寫作業(yè)拖拉、自控力差、學習能力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家長軟硬兼施,抓禿了頭、喊破了喉嚨也收效甚微。難道真的是孩子天資有限?還是師資水平不夠好?其實,學習問題的根本在于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正確的認知學習。我們就圍繞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和技巧三個方面分析一下何為造成學習問題的原因。
如果家長問孩子:“你為什么要學習?”他們可能會回答因為我喜歡某某老師、我想考第一名、因為爸爸媽媽要我學……這類孩子,他們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外部,所以當外界因素發(fā)生變化時,他們很容易失去學習的原動力,比如:沒有考好,或是遭到老師、父母的批評,孩子很容易有挫敗感,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
我們都知道,學習的目的在于積累知識,而知識最終要應用于生活、改變生活,所以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欲望,就是要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學習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渴求,更加自發(fā)、主動地學習。有了充足的內(nèi)驅(qū)力,很多學習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家長可以以“生活”為切入點,潛移默化地訓練他們的學習動機。例如: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的財務支配權(quán),通過自己掌握錢款的增減訓練算數(shù),從而讓他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樂趣。在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適時教給他一些算數(shù)技巧,問題迎刃而解后,學習的成就感可以幫助孩子有更充足的動力去學習。另外在孩子主動學習的條件下,家長協(xié)助孩子制定一個目標梯隊,能夠更好地讓他明確學習的方向和進度,做學習的助力。
有了積極的內(nèi)驅(qū)力,孩子愿意主動學習,可是學習成績卻沒有顯著提升。在學校,老師面向全班同學傳授的是同樣的知識,為什么有的孩子學得扎實,有的孩子就迷迷糊糊呢?這就與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技巧有關了。
首先是注意力課上僅有的45分鐘,如果孩子注意力集中且堅持時間長,那么他就會排除外界的干擾,盡可能多的接收老師的信息,反之則很容易將信息碎片化,或錯失重點。如果體現(xiàn)在自習、寫作業(yè)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拖拖拉拉、屢教不改,這些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造成注意力問題有很多因素:孩子的認知發(fā)展差異、睡眠/飲食不當、外界環(huán)境……但從主觀上看,注意力是可以通過專業(yè)訓練來提升的。
記憶力是學習過程當中較為關鍵的一環(huán)。它能夠讓孩子對過去所學的知識的經(jīng)驗進行保持和提取,孩子的記憶力越好,學習效果就越好。在孩子低年級階段,多用的是復述型記憶法,當進入高年級后,學習量加大,學習難度增加,光憑復述法就遠遠不夠了。還需要學會使用信息聯(lián)系法、圖像記憶法、整體識記、分段識記等方法。這些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方法”。功夫在課外,當孩子學會了這些方法后,學習效果就會有顯著提升。同時,觀察力也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效果。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明確的觀察目標和觀察計劃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提取知識、消化知識。所以家長幫助孩子準備一個《觀察筆記本》,將觀察過程、觀察結(jié)果逐一記錄,再進行總結(jié),將有效提升觀察效果。
《說文解字》中曾說:“智,識詞也”。當出現(xiàn)困惑、爭議,或有情感需要交流的時候,良好的表達能力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傳達自己的想法。表面上看表達能力是語言,但內(nèi)核是孩子智力、邏輯思維和社交能力的體現(xiàn)。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jīng)不僅是有充足的學識,敏捷的思維,更需要有流暢、準確的文字、語言表達。如果我們在溝通時用語準確,修辭得體,語音優(yōu)美,則可以更好地將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傳遞給別人、說服別人。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它也是當今家長們較為忽略的一點。
除此之外,想象力、閱讀能力、數(shù)感、空間感等等都是學習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們可以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通過對孩子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來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邊玉芳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