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qū)名都小學 胡 珀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越發(fā)強烈,也越來越關注學校的文化底蘊以及教育特色。名都小學作為區(qū)域改革的集團化學校,有著特殊的發(fā)展背景,從2014 年建校起就聚焦學校文化建設,秉承“讓每個學生擁有溢滿書香的快樂童年”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努力追求“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教育理想。我們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等方面著眼,努力讓學校文化建設成為推動集團化辦學的巨大“能源”,使學校的發(fā)展脈搏與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同頻共振”,把素質教育的內容融于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堅持五育并舉,打造獨具育人特色的學校教育文化格局,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學校物質文化,是奠定學校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主要著力于學校文化外顯層面的打造,是精神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一定的價值目標審美意象,是學校里師生智慧力量的象征,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實踐中,我們采用中華傳統(tǒng)元素涵養(yǎng)學校書香文化。在教學樓的共享大廳采用楹聯設計,主題是修身治學,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先做人再治學”的思想主題。沉降庭院采用了中國象棋的棋盤、棋墩這些傳統(tǒng)文化元素,意在讓學生在“博弈”中體味棋道,學在“棋”中、樂在“棋”中。
學校的物質文化折射了教育者的審美追求,一所學校構建良好的物質文化,恰恰要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可解讀原則、實用性原則、藝術性原則等。我們注重校園環(huán)境建設,致力于把校園建設成學生愿意讀書、喜歡讀書的地方。我們精心設計了開放式圖書館并取名“博文廳”,蘊含著師生追求博學、文雅、向上的校風?!八臅r書屋”是我們專門為開設校本課程而設置的專用教室,它將我國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讀書之樂樂無窮、春夏秋冬樂其中”的快樂讀書法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學校教室里的每一片窗簾,我們都會精心設計。從《三字經》《弟子規(guī)》到《論語》,一幅幅經典的畫卷伴隨著學生成長的每一天,彰顯了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小學六年的文化浸潤激發(fā)了學生的讀書興趣,使學生在開放流動的圖書館中品讀成長。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學習場所,成為讓師生心情愉悅、陶冶性情、修養(yǎng)品格的重要條件。
學校努力為師生構建一個理想的精神文化生態(tài),著眼于終身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校以“修德、敬業(yè)、博愛”的名都精神為引領,以“文雅、向上、崇真、友善”為校風,倡導“溢滿書香”的校園文化。我們以書香校園的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為抓手,營造優(yōu)質教育環(huán)境和空間,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以書立德、以書啟智、以文化人。我們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注教師的發(fā)展,以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閱讀實踐活動為載體,構建體現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創(chuàng)造了一個崇尚讀書、充滿生機、讓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的樂園。
我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立德樹人擺在辦學興校的首要位置,強化育人工作的針對性、持久性和實效性,努力發(fā)揮好升旗儀式、班隊會、晨讀等育人陣地作用,對學生進行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形成精神文化的共鳴。同時,分解德育目標,確立教育重點。針對不同目標,我們確立了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感恩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為重點的育人主題。在名都小學,學生擁有自己多彩的節(jié)日,如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學子節(jié),有建校日、感恩日、孝親敬長日、安全日;還擁有自己獨有的典禮,如,畢業(yè)季有畢業(yè)禮,入學季有開筆禮,入隊季有入隊禮。在一個個特別的日子里都會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讓愛永駐名都,為成長助力加油”“閱讀伴成長,書香潤童年”“向習爺爺說句心里話”“童聲唱經典,歌聲頌祖國”等。一次次豐富多彩的活動凝聚成一串串難忘的記憶,充盈著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有效地發(fā)揮了德育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最有活力的部分,課程是踐行現代教育理念的最有效的途徑和載體。在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校努力構建“夢想課程體系”,結合學校實際,圍繞文化主題,尋找建設先進學校文化的閃光點和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新載體,精心設計文化活動,精心開發(fā)文化課程,逐漸形成學校文化特色,逐漸形成學校的主流價值觀。
“夢想課程”是開放的、自主的、多元的,課程內容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我們以提高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滿足每個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豐富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自主、更有個性、更多選擇的成長環(huán)境。我們開展“一筆一繩、一球一棋、一藝一技;一日一善、一月一書、一年一長”的課程實踐,確立了學校綜合課程體系,依據課程性質,設立了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將內容設置與特色發(fā)展相結合。隨著素質拓展活動的開展,我們又按課程特點并依據任務將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把素質拓展課程的研發(fā)指向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素質拓展活動的發(fā)展成為課程建設的“催化劑”,如今重點研發(fā)拓展性課程,主要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校內向校外拓展。
我們構建的素質拓展課程體系分為四個門類,包括文化類拓展課程、德育實踐類拓展課程、自然科學類拓展課程和藝術體育類拓展課程。主要把原來一些零散的課程納入這四個門類中,不僅推進了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且實現了跨學科之間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完整、全面的學校生活。學生入校三年多時間,我們從零起步構建課程、開展教學,如今學生人人都能學習輪滑、葫蘆絲、擊劍、棒球、壘球、國際跳棋等豐富多彩的課程。我們用豐富的課程,實踐著“精彩名都,活力名都”的教育愿景,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優(yōu)長,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質。
學校制度文化作為學校內在的機制,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tǒng),它體現著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科學性和人文性。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學校已形成的制度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完善,則成為我們的實踐重點。尤其是近期我國新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規(guī)劃中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fā)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發(fā)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這一規(guī)劃的精神要義提示我們在實踐探索中要努力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重智育輕全面、重主導輕主體、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的傾向,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規(guī)章制度文化,真正基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在不斷的實踐、反思和提升中,我們把制度文化中對學生的多元評價方式作為突破點,突破傳統(tǒng)評價方式,引入“互聯網+”的模式,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從單一的1.0 時代的紙媒評價,升級為2.0時代的信息評價,我們精心設計了名都小學APP平臺,開辟了學生的成長空間。我們基于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如,為自己參與過的素質拓展課程進行星級評價,上傳自己最感興趣的課程作品,按興趣分組討論留言,與家長、同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互動交流。我們采用“名都之星”這一鮮明的學校文化品牌的形象標志,充分體現貼近學生校園學習生活實際,涵蓋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分別為奉獻之星、智慧之星、運動之星、才藝之星、勞動之星,重點挖掘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貢獻和影響力的學生,構建“名都之星”評價體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評價方式關注了學生參與的過程與表現,注重了對學生的興趣肯定,體現了素質教育進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也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及時地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激發(fā)學生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同時也促使學生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名都之星”。
回眸學校文化的構建過程,我們不單單看到了學生課堂上的興趣盎然,課余生活的豐富多彩。它更是教育者孜孜探尋、不斷求索的過程體驗,是順應時代發(fā)展,回應社會和學生需求的產物,更是學校尋找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提升辦學品質的一種實踐。學校文化是一種境界、一種氛圍、一種品質,我們將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學校文化,立德樹人,以文化人,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名都之星”,在校園里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