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春 胡世蓮 陳 尹 姜曉東 秦 俠 胡 志
(1.安徽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2.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老年病研究室,安徽 合肥 230000;3.腫瘤免疫與營養(yǎng)治療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00;4.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腫瘤化療科,安徽 合肥 230000)
老年人由于代償機制的老化,疾病風險及用藥風險均明顯增高,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約是年輕人的2.5倍,且多為抗菌藥、心血管疾病藥物[1]。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多為全身性損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皮疹等癥狀,此外,還可能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精神癥狀、尿潴留、耳毒性反應等[2]。分析其不良反應原因,主要包括多重用藥、治療不足、潛在不適當用藥以及老年人自身藥代動力學變化等。本研究將從不良反應累及系統(tǒng)、藥物分布、藥物合用情況、給藥途徑等多個方面分析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65例70歲以上在用藥期間均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齡70~87歲,平均年齡(78.35±4.94)歲。
對65例不良反應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分析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累及系統(tǒng)、臨床表現,以及給藥方式,是否存在多重用藥情況等,了解引起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用藥干預措施。
采取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各種不良反應的構成比、給藥途徑構成比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累及系統(tǒng)主要為皮膚及附件(32.31%)、消化系統(tǒng)(23.08%)、呼吸系統(tǒng)(10.77%),占比約為66.15%,其他系統(tǒng)占比為33.85%,差異明顯(χ2=13.57,P<0.05);見表1。
表1 65例老年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引起老年人不良反應的藥物前三類分別為抗菌藥物、消化系統(tǒng)藥物、心腦血管藥物,與孫興臨床報道一致[3],占比約為67.69%,其他類藥物占比約為32.31%,差異明顯(χ2=16.28,P<0.05);見表2。
表2 引起老年人不良反應的藥物分布情況
本組65例患者,合用2~3種西藥治療患者42例(64.62%),合用4種以上西藥治療患者11例(16.92%),合用中西藥治療患者9例(13.85%),單用1種西藥治療患者3例(4.62%)。合用藥物患者占比95.38%,單用藥物患者占比4.62%,差異明顯(χ2=107.11,P<0.05)。
本組65例患者,通過靜脈注射給藥27例(41.54%),口服給藥20例(30.77%),肌肉注射給藥12例(18.46%),局部給藥4例(6.15%),其他2例(3.08%)。靜脈注射、口服、肌肉注射三種方式占比90.77%,其他方式占比9.23%,差異明顯(χ2=86.43,P<0.05)。
老年人是藥物不良反應高發(fā)人群,從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數據上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約為21.5%[4]。且藥物不良反應可累及多系統(tǒng),其中,皮膚及附件(32.31%)、消化系統(tǒng)(23.08%)、呼吸系統(tǒng)(10.77%),占比約為66.15%。加強老年人合理用藥干預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前提,也是老年人藥物治療的必然趨勢。
了解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加強用藥干預的前提和關鍵,一方面,老年患者具有特殊性,具有較高的疾病風險和不良反應風險。由于老年患者藥代動力學變化,藥物吸收能力較差,例如維生素 B、維生素 C、鐵、鈣、半乳糖等,均需要酶和其他糖蛋白載運才能夠吸收[5]。同時,患者蛋白酶分泌下降,也是影響藥物吸收的重要原因。有研究顯示[6],老年人脂肪含量較低,血液中游離型的、具有藥理活性的成分增加,可能引起藥物不良反應。部分藥物需要經肝臟轉換,并通過腎臟排泄,老年患者酶活性降低,影響藥物轉換。藥物性肝損傷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其發(fā)生機制復雜,涉及因素較多[7]。從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上看,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臟體積縮小,肝血流量下降,蛋白質合成能力減弱,這些生理功能上的改變會影響肝臟的藥物代謝功能,使其無法有效清除藥物和毒素,從而引起不良反應。同樣,患者腎臟組織結構也會發(fā)生改變,例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血流量減少,影響藥物代謝。部分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也會減弱腎臟清除能力。部分藥物通過肝臟、腎臟雙通道代謝,而腎臟代謝能力的減弱,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等不良反應[8]。從藥物分布上看,引起老年人不良反應的藥物前三類分別為心腦血管藥物(18.46%)、抗菌藥物(27.69%)、消化系統(tǒng)藥物(21.54%),占比約為67.69%。從給藥途徑上看,靜脈注射、口服、肌肉注射三種給藥途徑占比90.77%。
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共病情況比較普遍,部分患者甚至合并3種以上疾病,而多重用藥、治療不足、潛在不適當用藥是引起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9]。研究發(fā)現[10],合用2種藥物的藥物間相互作用率為13%,合用5種藥物為38%,合用7種以上藥物時為82%。多重用藥可能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受損,身體機能下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在本次研究中,合用藥物患者占比95.38%,明顯高于單一用藥患者。此外,不良反應還與老年患者擅自換藥、盲目用藥、用藥安全意識薄弱、認知能力較差、存在心理障礙等有關[11-12]。
為確保老年患者合理用藥,應盡量避免多重用藥,用藥前進行充分評估,結合患者病情及用藥史,抓主要矛盾,避免一次性處方多種藥物。定期進行藥物重整,避免藥療偏差,糾正患者劑量錯誤、重復用藥、漏服藥物等行為,確?;颊咦裾蔗t(yī)囑用藥。明確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采取對癥處理措施,同時積極尋找替代治療方案[13]。例如有患者使用辛伐他汀出現肝功能異常等反應,應考慮應用其他不經肝臟代謝的他汀類藥物。重視老年綜合評估的作用,包括軀體、認知、心理及社會支持等多個方面,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用藥方案[14-15]。例如,對近期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進行評估,發(fā)現患者社會支持較差,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此時應重新衡量降糖方案的適用性。對需要長期用藥治療的慢性患者,選擇藥物時應充分考慮藥物的長期影響。加強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藥教育,規(guī)范老年患者的用藥行為,禁止濫用藥物[16]。
綜上所述,老年人是多病共存與多藥共用的特殊群體,多種疾病、多種藥物引發(fā)包括用藥安全在內的一系列的安全問題。老年人用藥安全隱患較多,可引起多種藥物不良反應,可累及多系統(tǒng),臨床表現多樣,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健康狀況,應加強合理用藥干預,確保用藥安全,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