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黃國初,羅麗芬,李開富,龐 娣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脾胃病二區(qū),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肝病科,廣西 南寧 530001;3.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功能性便秘(FC),是臨床極常見的病癥,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壓力增大、節(jié)奏增快、起居飲食無規(guī)律等原因,本病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越來越受到胃腸病專家的重視,成為近年來的研究重點之一。老年人腸道蠕動能力減弱,腸黏膜分泌與吸收功能減退,增加了結腸癌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健康。本研究將老年人氣虛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分成兩組,口服乳果糖溶液,其中一組加用臍療法進行治療,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廣西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脾胃病科門診或住院治療的老年人FC氣虛證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0例。入選標準:入選患者年齡大于等于65周歲,患者或家屬能準確完成治療過程中大便改變及不良反應等記錄;便秘時間≥6個月;每周排便少于3次;至少25 %的時間排便為塊狀便或硬便,或25 %的時間有排便困難,不盡感。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IBS)的診斷標準;不用瀉藥時很少出現(xiàn)稀便。所有入選患者在半年內經全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排除大腸器質性病變,1周內化驗大便常規(guī)及隱血未見異常。
對乳果糖與黃芪、火麻仁等藥物過敏,半乳糖血癥等。
臨床研究過程中失訪者,治療過程中自動退出者,或因意外情況而不能堅持接受實驗者,臨床研究過程中依從性差、資料不完整者。
治療組同時給予口服乳果糖溶液(商品名:利動,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生產)及臍療法治療(取穴:神闕穴。方藥:黃芪湯加減,組方:黃芪20 g,火麻仁10 g,陳皮6 g,枳殼10 g,上藥混合研成粉末,裝瓶備用,每次取藥末9 g,加入適量蜂蜜調成藥丸,取無菌敷料貼覆蓋貼于神闕穴上,1 d 1次,每次6 h~12 h。)。對照組口服乳果糖,乳果糖起始量為15 mL,1 d 2次,癥狀無改善可逐漸增量至30 mL,1 d 2次,起效后改為 10 mL,1 d 2次,療程2周?;颊呋蚣覍倜咳沼涗泝热莅ǚ巹┝?、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感、是否排便或排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其他不良反應等。其中大便性狀就診室時根據(jù)患者及家屬記錄按Bristol糞便分級評分,于治療后1周、2周評價療效。
3.1.1 肛門直腸測壓
肛門直腸測壓可以分別檢測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收縮壓和用力排便時的松弛壓、直腸內注氣后有無肛門直腸抑制反射出現(xiàn),還可以測定直腸的感知功能和直腸壁的順應性等,有助于評估肛門括約肌和直腸有無動力感覺障礙。
3.1.2 臨床癥狀積分
使用“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問卷”[1]進行積分,共分5個方面:排便不盡感、糞便性狀、排便費力情況、腹痛、腹脹。每個癥狀均分為4級,根據(jù)不同級別分別記0分~3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該癥狀越重。評估時間在治療開始前和治療結束后5 d內。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的相關癥候療效判定標準判定。顯效:便秘癥狀明顯改善,積分降低≥75 %;有效:癥狀好轉,30 %≤積分降低<75 %;無效:癥狀無改善,積分降低<30 %或積分無降低。療效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
3.4.1 對老年人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的影響
兩組肛管靜息壓與正常人相比有顯著性升高,最大收縮壓與正常人相比明顯下降,治療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比較
3.4.2 兩組間直腸感覺功能比較結果
兩組間直腸感覺功能比較(感覺閾值和耐受量),兩組直腸初始感覺耐受閾值及最大耐受閾值均上調,與正常人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直腸感覺功能比較
3.4.3 臍療法對老年人臨床癥狀積分的影響
兩組臨床癥狀積分治療后療效優(yōu)于治療前,P<0.05;兩組組間比較,治療后療效相當,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方案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對老年人治療療效評定效果相當,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漢代養(yǎng)生學家王充說,“欲得長生,腸中長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然而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升高[3],老年人腸道蠕動能力減弱,腸黏膜分泌與吸收功能減退,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脆弱也是此病發(fā)病率上升的原因[4]。由于西醫(yī)治療上副作用大,經濟成本相對較高,中醫(yī)中藥及針刺治療雖然療效眾所周知,可是操作性強,不利于推廣實施,因此尋求更加經濟便利、有效且副作用、依賴性都相對較小方法日趨必要。從中醫(yī)外治療法中挖掘臍療法(穴位貼敷神闕穴)進行治療,取其簡便、廉、驗的特點,解除病患的痛苦。本研究所用臍療方黃芪湯取自清代名醫(yī)尤怡所著《金貴翼》,主治氣虛性便秘。大便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排便不暢,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脈弱。取各藥為末,以蜂蜜調之敷于神闕,取其安五臟之不足,益氣補中,潤腸通便之效。春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整理的283個方子中約50 %為外治法,其中就有肚臍填藥、敷藥、涂藥等臍療方法的內容,開創(chuàng)了臍療法之先河。中醫(yī)外治專著《理瀹駢文》明確指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敝嗅t(yī)學認為,臍是先天之本原,又為后天之根蒂,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穴位。臍為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因為臍位于任脈之神闕穴,任脈與督脈、沖脈“一源而三歧”,聯(lián)系周身經脈,故中醫(yī)學有“臍通百脈”之說。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任脈》載任脈“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仁”,清·程杏軒《醫(yī)述·臟結》指出“臍為立命之原,臍傍者,天樞之位,陽明脈之所合,少陽脈之所出”,表明臍通過任脈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聯(lián)系,故而藥物作用于臍,可通過經絡傳導,調理氣血,補虛瀉實,調節(jié)腸腑陰陽平衡。研究發(fā)現(xiàn),臍表皮角質層最薄,且其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故滲透性增強,藥物分子較易透過皮膚的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迅速彌散入血達到全身。此外,不斷地刺激神闕穴,會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以促進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jié)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調整自主神經功能。正常人體排便包括盆底肌群的弛緩、排便壓的升高和排便通道的通暢。引起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很多,包括腸道運動能力減弱、內臟靈敏度降低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其中肛門直腸動力、感覺功能異常與功能性便秘關系密切[5]。本研究結果表明,氣虛便秘型老年人盆底肌肉群收縮力量、肛門自制能力均明顯減弱,在靜息及排便過程中出現(xiàn)肛門矛盾性收縮使得大便難解,直腸感覺閾值及最大耐受閾值升高,存在內臟感覺異常,這可能是長期便秘使腸道壓力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引發(fā)排便反射的能力下降所致[6]。本研究以中藥黃芪湯穴位貼敷臍療既可補脾益氣,又潤腸通便,因勢利導,可開闊中醫(yī)脾胃病方向“既病防變‘的臨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