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峰
摘 要:以歙縣山核桃杞梓里6號為研究對象,對其果實性狀與種仁主要成分進行了測定分析。結果表明:杞梓里6號的果皮厚度為4.87mm、堅果縱徑20.28mm、橫徑23.82mm,鮮出籽率34.67%、出仁率42.92%;核仁主要成分糖5.98%、蛋白質10.54%、單寧1.84%、脂肪53.30% (其中亞油酸29.30%、亞麻酸36.0%、硬脂酸4.15%)。與歙縣、皖南地區(qū)其他山核桃品種相比,該品種中的總體性狀表現(xiàn)優(yōu)良。
關鍵詞:山核桃;杞梓里6號;經濟性狀
中圖分類號 S7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4-0108-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Qizili No.6 of Carya cathayensis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the fruit characters and nut cont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el thickness,nut longitudinal diameter,and nut transverse diameter were 4.87mm,20.28mm,and 23.82mm,respectively. Seed and kernel yield rates were 34.67% and 42.92%,respectively. The sugar,protein,tannin,and fat of the kernel were 5.98%,10.54%,1.84%,and 53.30%,respectively.Especially linoleic acid,linolenic acid,and stearic acid of the fatty components were 29.30%,36%,and 4.15%,respectively.All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s data support for th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good varieties.
Key words: Carya cathayensis;the Qizili No. 6 of C. cathayensis;Economic characters
1 引言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胡桃科(Juglandaceae)山核桃屬(Carya Nutt.)植物,該屬主要包括薄殼山核桃、山核桃(小核桃)、大別山山核桃等6種[1],是我國特有的干果樹種。山核桃種仁中含蛋白質7.8%~9.6%,有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為不飽和脂肪酸,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4]。含油率達60%~74.01%,有8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8.38%~95.78%。另外還含有22種礦物質元素,其中對人體有重要作用的鈣、鎂、磷及鋅、鐵,可以治療記憶力衰退等病癥,具有補氣益血、增進食欲、滋補養(yǎng)生、增強記憶力、保心養(yǎng)肺、降低膽固醇等功效[2]。山核桃香氣逼人,可榨油、炒食。山核桃油油味清香,是優(yōu)良的營養(yǎng)食用油。山核桃干果經加工后,可制成椒鹽山核桃、五香山核桃、奶油山核桃、油酥山核桃、手剝山核桃等系列產品。山核桃仁可制成小包裝食品以及各種糖果、糕點[3]。
皖南山核桃主要分布在北緯29°30′~30°35′,東經108°45′~119°25′范圍內的寧國、績溪、歙縣及旌德等縣。分布區(qū)屬西天目山山系,與浙江毗連,在海拔200~600m的山麓,山凹避風的地段最為集中,垂直分布可達海拔1200m。歙縣金川鄉(xiāng)擱船尖山腰以及黃山云谷寺后面剪刀峰等地有零星分布,但植株矮小,結實極少。皖南山核桃與浙江山核桃產區(qū)相連,形成了全國山核桃的集中產地[5]。
歙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與浙江省交界,是全省山核桃重點產區(qū)之一[6-7],具有上千年的栽培發(fā)展歷史,分布區(qū)里慈坑有100~200年的老樹仍長勢旺盛。目前,歙縣山核桃總面積0.83萬hm2,其中掛果面積0.51萬hm2(初產期3533.33hm2;盛產期1533.33hm2),盛產期產果蒲可達9000kg/hm2,按平均每1kg果蒲10元計算(2017年市場收購價),產值達9萬元/hm2。2013年鮮果蒲總產值1億元,山核桃產業(yè)總產值1.8億元。雖然目前歙縣山核桃栽培面積較為可觀,但良種選育工作仍比較滯后。目前已公布的良種只有皖績1號、皖績2號、亞優(yōu)7號、亞優(yōu)8號、亞優(yōu)40號、浙林山1號、浙林山2號、浙林山3號等,良種數(shù)量較少,影響了山核桃產量和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山核桃分布區(qū)內,在多種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經長期自然授粉、系統(tǒng)發(fā)育以及不斷選擇下,形成了許多復雜的群體,植株之間良莠不齊,果實性狀及種仁主要成分間存在較大的遺傳差異,為優(yōu)良單株的選擇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為此,本研究借助于國家林業(yè)局科技發(fā)展中心“安徽省山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和校企合作項目,初步分析了歙縣杞梓里6號的經濟性狀,并與皖南地區(qū)山核桃進行比較,以期為山核桃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2 材料與方法
2.1 采集地點和材料采集
2.1.1 采集地點 通過當?shù)亓謽I(yè)工作者及林農的長期調查和觀察,初步確定歙縣杞梓里6號綜合性狀優(yōu)良。本研究在皖南地區(qū)績溪縣、旌德縣、寧國市、歙縣4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采樣,采樣信息見表1。
2.1.2 材料采集 在上述采樣點選擇具有代表性單株,單株之間的距離不少于100m,每個單株隨機抽取5kg果實。用GPS測量儀測出采樣單株的經緯度和海拔高度,同時記錄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子、立地條件、株高、胸徑、冠幅、林下植被等,并在樹干上噴涂油漆標記樣本號。
2.2 測定方法
2.2.1 樣本選取 根據(jù)《山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技術規(guī)程》[10],對每個樣本用四分法從各單株5kg果實中隨機抽取30粒果實,重復3次。
2.2.2 果實性狀的測定 用游標卡尺測定果蒲橫縱徑、堅果橫縱徑,測量精度為0.01mm;用螺旋測微儀測定果蒲厚度和堅果殼厚度,測量精度為0.01mm;果蒲和堅果鮮重用電子天平測定,精確到0.01g;并計算出30粒果實的平均值。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出仁率(%)=干仁重/干籽重×100;
出籽率(%)=鮮籽重/鮮薄重×100。
2.2.3 種仁主要成分的測定 參考GB/T14772—2008測定種仁粗脂肪的含量;參考GB/T 17376—2008和GB/T 17377—2008測定種仁脂肪酸的種類和含量;參考GB 50095—2010分光光度法,測定種仁中蛋白質的含量[13]。每個單株稱取3份樣品進行測定。單位以%表示,精確到0.01%。
3 結果與分析
3.1 植物學性狀 樹齡25年;胸徑19.4cm,樹高8.5m;樹姿半開張;樹冠近廣卵形;小葉披針形;小葉數(shù)5片;葉片深綠色;葉尖形狀漸尖,單枝結果數(shù)1~2,多2。堅果闊圓形,果棱凸起。內褶壁略延伸,膜質,橫隔膜膜質,可取整仁或1/2仁。核仁充實飽滿,淺至中色。4月上旬發(fā)芽,4月下旬展葉,4月下旬初花,9月上旬果實成熟,11月上旬落葉。
3.2 果實主要性狀和成分 將皖南地區(qū)80個歙縣杞梓里6號的單株果實主要性狀和主要成分數(shù)據(jù)匯總,求平均值,得出皖南地區(qū)山核桃果實主要性狀和主要成分平均值,詳見表2、表3。將杞梓里6號的果實主要性狀和主要成分與皖南地區(qū)平均值、浙江省林業(yè)公告[11]、關于公布“鳳丹”等12個林木優(yōu)良品種的通知文件中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進行對比[12],其結果見表4。
通過表2和表4可以看出,杞梓里6號的果皮厚度為4.87mm,比其他品種相對較低,性狀優(yōu)良。以果皮厚度性狀為例,皖南79個單株之間在果皮厚度性狀上的方差分析,其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皖南地區(qū)79個單株之間青皮厚度具有極顯著的差異;因此,杞梓里6號的青皮厚度相對較低是可信的。由表3、1可知,杞梓里6號的青皮厚度低于皖南平均值0.76mm,低于績溪縣平均值0.87mm,低于寧國市平均值0.70mm,低于歙縣平均值0.54mm,低于旌德縣平均值0.71mm。
杞梓里6號的鮮出籽率為34.67%,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8.67%,高于績溪縣平均值9.13%,高于寧國市平均值7.21%,高于歙縣平均值7.65%,高于旌德縣平均值9.76%;在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中,皖績1號高于杞梓里6號2.33%,皖績2號高于杞梓里6號3.33%,浙林山1號低于杞梓里6號11.67%,浙林山2號低于杞梓里6號2.67%,浙林山3號高于杞梓里6號1.33%。
杞梓里6號的鮮出仁率為48.49%,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3.94%,高于績溪縣平均值4.87%,高于寧國市平均值1.70%,高于歙縣平均值3.39%,高于旌德縣平均值3.55%;在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中,皖績1號高于杞梓里6號4.74%,皖績2號高于杞梓里6號3.20%,亞優(yōu)7號低于杞梓里6號3.69%,亞優(yōu)8號低于杞梓里6號0.31%,亞優(yōu)40號高于杞梓里6號%,浙林山1號高于杞梓里6號4.00%,浙林山2號低于杞梓里6號0.81%,浙林山3號高于杞梓里6號1.11%。
將杞梓里6號主要的主要成分與皖南地區(qū)平均值及浙江省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進行對比,結果見表6。
3.3 主要成分
3.3.1 脂肪 由表3和表6可知,杞梓里6號的脂肪含量為53.3%,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3.63%,高于績溪縣平均值3.58%,高于寧國市平均值4.89%,高于歙縣平均值2.19%,高于旌德縣平均值3.10%;在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中,皖績1號高于杞梓里6號16.5%,皖績2號高于杞梓里6號15.9%,亞優(yōu)7號高于杞梓里6號10.7%,亞優(yōu)8號高于杞梓里6號8.3%,亞優(yōu)40號高于杞梓里6號9.2%,浙林山1號高于杞梓里6號13.37%,浙林山2號高于杞梓里6號17%。
3.3.2 蛋白質 杞梓里6號的蛋白質含量為12.41%,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1.30%,高于績溪縣平均值1.23%,高于寧國市平均值0.93%,高于歙縣平均值1.21%,高于旌德縣平均值2.80%;在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中,皖績1號低于杞梓里6號2.81%,皖績2號低于杞梓里6號2.61%,亞優(yōu)7號低于杞梓里6號6.43%,亞優(yōu)8號低于杞梓里6號5.88%,亞優(yōu)40號低于杞梓里6號6.29%,浙林山1號低于杞梓里6號0.82%。
3.3.3 糖 杞梓里6號的含糖量為5.98%,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1.07%,高于績溪縣平均值1.14%,高于寧國市平均值1.04%,高于歙縣平均值1.03%,高于旌德縣平均值0.81%。
3.3.4 單寧 杞梓里6號的單寧含量為1.84%,低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0.54%,低于績溪縣平均值0.53%,低于寧國市平均值0.60%,低于歙縣平均值0.36%,低于旌德縣平均值0.84%。
3.3.5 十六碳烯酸 杞梓里6號的十六碳烯酸含量為0.72%,低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0.01%,低于績溪縣平均值0.01%,低于寧國市平均值0.07%,低于歙縣平均值0.01%,高于旌德縣平均值0.05%。
3.3.6 油酸 杞梓里6號的油酸含量為52.02%,低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1.79%,低于績溪縣平均值2.38%,低于寧國市平均值0.93%,低于歙縣平均值1.89%,低于旌德縣平均值0.27%;在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中,亞優(yōu)7號高于杞梓里6號17.58%,亞優(yōu)8號高于杞梓里6號15.28%,亞優(yōu)40號高于杞梓里6號16.28%。
3.3.7 亞油酸 杞梓里6號的亞油酸含量為29.3%,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2.81%,高于績溪縣平均值3.44%,高于寧國市平均值2.19%,高于歙縣平均值2.72%,高于旌德縣平均值1.02%。
3.3.8 亞麻酸 杞梓里6號的亞麻酸含量為0.36%,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0.3%,高于績溪縣平均值0.04%,低于寧國市平均值0.01%,高于歙縣平均值0.03%,高于旌德縣平均值0.01%。
3.3.9 硬脂酸 杞梓里6號的硬脂酸含量為4.15%,高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0.18%,高于績溪縣平均值0.26%,高于寧國市平均值0.08%,高于歙縣平均值0.17%,高于旌德縣平均值0.18%。
3.3.10 棕櫚酸 杞梓里6號的棕櫚酸含量為11.70%,低于皖南地區(qū)平均值0.36%,低于績溪縣平均值0.48%,低于寧國市平均值0.19%,低于歙縣平均值0.23%,低于旌德縣平均值0.17%。
4 結論
4.1 小結 本研究表明,得出杞梓里6號山核桃的果皮薄,青皮厚度低于皖南地區(qū)及各縣市的平均值;出籽率和出仁率高于皖南地區(qū)及各縣市的平均值;含糖量高于皖南地區(qū)及各縣市的平均值;脂肪含量高于皖南地區(qū)及各縣市平均值;蛋白質含量高于皖南地區(qū)、各縣市平均值及已審定的山核桃良種;單寧含量低于皖南地區(qū)及各縣市的平均值;不飽和酸含量也高于皖南地區(qū)、各縣市的平均值。
4.2 討論 本研究對歙縣杞梓里6號山核桃果實性狀及種仁主要功能成分與皖南地區(qū)山核桃進行了比較分析,杞梓里6號部分性狀比較突出,但另一些性狀和其他單株性狀相近。對于該單株還需要增加3年以上的觀測、調查年限以及增加采樣數(shù)量,觀測優(yōu)良單株的的性狀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若性狀穩(wěn)定,應盡快通過無性繁殖,保持親本優(yōu)良性狀,同時進行無性系遺傳測定,通過區(qū)域化栽培試驗鑒定,向有關部門申請良種認(審)定。同時,對該單株可采用就地保護、無性繁殖形成無性系加強保護,不僅加快了歙縣山核桃的良種化進程,也為山核桃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劉茂春,黎章矩.中國山核桃屬一新種[J].浙江林學院學報,1984,1(1):41-43.
[2]鄭燕.安徽省山核桃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16.
[3]呂惠進,劉伯根.浙西皖南山核桃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J].生態(tài)學報,2005(1):97-101
[4]王冀平,李亞南,馬建偉.山核桃仁中主要營養(yǎng)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學,1998,19(4):44-46.
[5]王紹忠,方向寧.安徽山核桃調查報告[J].經濟林研究,1991,1(01):33-37.
[6]安徽經濟植物志增修編寫辦公室,安徽經濟植物志(上冊)[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12-114.
[7]方傳波.歙縣山核桃產業(yè)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J].安徽林業(yè)科技,2011,37(04):35-36,40.
[8]胡雅紅.績溪縣山核桃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安徽林業(yè)科技,2015(12):54-58.
[9]俞飛飛,戴超,吳志輝,等.安徽省山核桃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11(02):71-73.
[10]國家林業(yè)局科技發(fā)展中心,山核桃遺傳資源調查編目技術規(guī)程(試行)[S].2015:1-15.
[11]浙江省林業(yè)廳公告[J].浙江林業(yè),2006(7):14-19.
[12]安徽省林業(yè)廳,關于公布“鳳丹”等12個林木優(yōu)良品種的通知[R].2016:01-21.
[13]翟大才,姚 琦,潘健,等.皖南山核桃果實表型性狀和種仁主要養(yǎng)分含量的比較及相關性分析[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9,28(2):10-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