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濱力
眼下,不少老人關心時事政治、世態(tài)變化,憂國憂民,這沒錯??捎猩贁?shù)老人鉆進了負面新聞里不能自拔,一身負能量,于人于己均無好處。
63歲的老秦是國有企業(yè)退休工人,整天沒什么事兒,經(jīng)常和人喝酒、打麻將。老秦自稱這輩子倒霉的事兒都趕上了,上學的時候趕上下鄉(xiāng),沒念幾天書,遭了不少罪;好不容易回城了,接班當了工人,又趕上下崗,還得到處打工;熬到退休才算安穩(wěn)了一點,可原來工資不高,退休金自然也不高……老秦因此怨氣不小。他天天關注的都是負面新聞,如哪里出了“塌方式腐敗”,整個班子全完了,等等。時間長了,產(chǎn)生了一種抑郁焦躁的情緒,加上他吸煙、喝酒、打麻將,經(jīng)常是在烏煙瘴氣中度過,半年前時時感覺肚子疼,經(jīng)醫(yī)院反復檢查,最后確診是晚期肝癌!如同晴天霹靂,他一病不起,半年多就走了……
無獨有偶,65歲的老魯也是負面情緒纏身。他原來是媒體單位正高職,可能與做過編輯記者有關系,十分關心時事政治,對國家推出的每項舉措都留意,特別是對當前社會的腐敗問題,提起來也氣憤不已。玩微信的時候,他經(jīng)常轉發(fā)一些官員如何腐敗、落馬后暴露出驚人財富的新聞,以及社會上時時出現(xiàn)的一些不平現(xiàn)象等。久而久之,負面情緒左右著他的神經(jīng),經(jīng)常憤憤不已,罵不絕聲,心情也不太好。有一天,一位微友給他發(fā)了一段留言,提醒他:不建議你每天發(fā)負面的東西,不要被負面的情緒所左右,作為個人,管不了那么多的負面問題。其實,世界很美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為什么不多看看美好的東西,讓自己心情開朗起來呢?我們這個歲數(shù),應該活好自己的每一天!
老魯本來悟性高,聞后,頓時豁然開朗:是啊,長期如此,對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身心健康不利啊!自此,他學會了控制,不再沉迷于微信的負面信息,每天去單位的老干部活動室,看報紙、打球、下棋,與老同事談天說地,每天都高高興興的。
仔細想來,當今社會不斷進步,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但是,確實還存在一些社會問題。有人不滿意,加以指責,是可以理解的。有人為此憂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因此迷住了雙眼,看不到大方向、看不到社會進步,讓負面情緒成為心理常態(tài),這就既害己又容易誤導別人了。
負面情緒并非國人獨有。縱觀世界,天災人禍、爆炸槍擊、超級病毒、傳染病肆虐……負面新聞幾乎每天都會占據(jù)各大媒體搶眼的位置,不免讓人憂心忡忡。英國有家調查公司曾對17個國家和地區(qū)做過問卷調查,詢問“這個世界總體而言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調查結果顯示,法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qū)中,超過半數(shù)人持悲觀態(tài)度。最悲觀的是法國人,他們中有81%的人認為世界“變壞了”,僅有3%的人持樂觀態(tài)度;相比較而言,國人的滿意度最高,41%的國人認為世界“變好了”,只有33%的人認為“變壞了”。
世界真的如此讓人悲觀嗎?美國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在《從數(shù)據(jù)中看,世界在變得更糟,還是更好?》中指出,2017年,世界上發(fā)生了12場戰(zhàn)爭沖突,10%的人口處于極度貧困。全球有1萬多枚核武器,看似很糟糕;但在距今不算遠的30年前,世界上發(fā)生了23場戰(zhàn)爭沖突,37%的人口處于極端貧困狀態(tài),還有超過6萬枚核武器;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預期壽命僅有30歲,如今已升至70歲,發(fā)達地區(qū)甚至超過80歲;17世紀之前,只有不到15%的歐洲人可以讀書寫字,如今全球25歲以下人口中超過90%能讀寫;此外,由于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球道路事故死亡率降低96%,飛機失事率降低99%,工作意外死亡率降低95%,自然災害死亡率降低89%……總體而言,人類正朝更健康、更富裕、更智慧、更安全、更幸福的方向邁進。
即使如此,也許負面報道更吸人眼球,所以負面新聞總是在搶眼的位置被推出,給人感覺這個世界似乎充滿了負面的東西,從而助長了負面情緒的全球蔓延。
專家告誡人們,負面情緒對人體健康影響非常之大。據(jù)了解,人體80%的病痛都源于不良情緒。英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從胃潰瘍、支氣管哮喘到老年癡呆癥、癌癥等,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情緒性格特征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比如,有的人急躁易怒,往往容易患上原發(fā)性高血壓。這類人群與冠心病、中風、腦血管疾病、消化道潰瘍的發(fā)生也關系密切。
曾有醫(yī)生提出“糖尿病人格”這個概念,它指的是排除遺傳、生活方式等因素以后,生活與工作中的重大變故、挫折和心理沖突等可以誘發(fā)和加重糖尿病情。而且,糖尿病患者往往會有性格不成熟、被動依賴、優(yōu)柔寡斷、缺乏自信等人格弱點。
醫(yī)生發(fā)現(xiàn),心理過分壓抑者容易罹患癌癥。有的人能夠克制和壓抑憤怒的情緒,盡量不表露出來,好生悶氣,時有孤獨感或失助感。但這種壓抑的“好性格”并不是健康模式;恰恰相反,它可能誘發(fā)癌癥!即使沒患癌癥,也和皮膚病、哮喘、潰瘍病等關系密切。
醫(yī)生還發(fā)現(xiàn),暴躁易怒者也容易罹患癌癥,這種性格甚至被稱為“癌癥性格”,是一種不健康的性格。雅典一家醫(yī)院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參加乳腺癌檢查的448名女性中,易怒的人診斷出乳腺癌的可能性更大。美國克萊頓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也證實,易怒的男性患結腸癌的比重高。研究者認為,人自身的敵意和憤怒抑制了免疫系統(tǒng),使人更易感染疾病。
性格趨向對老年癡呆癥的影響很大。專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年癡呆癥患者緘默寡言,屬于抑郁型性格。由于這種性格的人不善與外界交往,感情交流少,經(jīng)常處于信息低負荷狀態(tài),所以容易患上癡呆癥。
當然,負面情緒也并非一無是處,清醒的思考能激發(fā)人的認知,鼓勵人們謹慎生活,更關注健康和安全,也更坦然接受失敗,關鍵在于怎樣對待、怎樣化解和疏導。
專家強調,要學會正確認識對待負面情緒。人生不如意事兒十之八九,要學會帶著不開心的事兒生活,能及早解決的問題盡力解決,暫時解決不了的不強求。學會保持平和心態(tài),既不過憂也不過喜。
對社會上的負面東西,要看開一些,在看到負面新聞的同時,要看到大好的發(fā)展趨勢,要看到身邊的善和美,讓陽光照進自己的心靈。多和樂觀的人、充滿正能量的人交往,積極的情緒也能相互傳染。當發(fā)現(xiàn)自身受到不良情緒影響時,要學會調節(jié),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合理發(fā)泄等調整控制情緒。
編輯/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