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喬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在對浙江大學在校學生進行的調查中,有近20%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入伍是在浪費時間。超過50%的同學在考慮自身是否會應征入伍時,給出了否定的答案。40%左右的同學對大學生征兵入伍的優(yōu)撫政策不感興趣。談及對軍人身份的認同感上,22.37%的同學表示向往,42.11%的同學表示有時向往、有時又覺得一般,18.42%的同學表示無所謂,17.11%的同學表示不向往。在看待身邊同學入伍的態(tài)度上,30.26%的同學表示羨慕并敬佩他們的勇氣和意志、愿意向他們學習;64.47%的同學持中立態(tài)度,認為人各有志;5.26%的同學則認為只有學業(yè)遇到問題才會應征入伍,否則自己不會入伍。
這說明目前浙江大學在校生對征兵入伍的意愿不高,這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浙江大學學生總體學業(yè)成績較好,征兵入伍的優(yōu)撫政策相對來說吸引力不強。另一方面,當前部隊士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優(yōu)質兵員數量較少,使得大學生的認同感不高。
調研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什么原因會讓你選擇應征入伍?53.95%的同學認選擇了“向往軍旅生活,立志從軍報國”;15.79%的同學選擇“家庭條件所迫,征兵減免學費”;17.11%的同學選擇“退役后可以轉專業(yè),考研找工作有優(yōu)勢”;11.84%的同學選擇“在校期間表現(xiàn)不佳,希望軍旅生活能改善自身狀態(tài)”。
這說明浙江大學學生在報名參軍原因上,總體以自己意志為導向,只有少數同學會選擇通過減免學費、調整狀態(tài)等方式,為自己爭取繼續(xù)完成學業(yè)的機會。
在調查對象中,47.37%的同學認為在畢業(yè)找工作時,參軍的經歷對求職有幫助;44.74%的同學不確定參軍與求職之間有什么關系;7.89%的同學則認為參軍對就業(yè)沒什么幫助。但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參軍的經歷在入職后對未來升職、提干有用。
對于大學生征兵入伍政策,只有1.32%的同學表示非常了解,50%的同學表示知道一點,48.68%的同學表示不了解。在浙江大學征兵入伍政策宣傳上,5.26%的同學認為做得很好;72.37%的同學表示做得一般;22.37%的同學則表示完全沒有聽過。針對征兵入伍的政策內容上,27.63%的同學對“免學費、現(xiàn)金補貼”表示期待;7.89%的同學對“可以轉專業(yè)”感興趣;23.68%的同學則認為“考研、公務員等加分”是一個吸引眼球的關注點;而40.79%的同學則表示,無論有什么樣的政策,自己都不感興趣。
目前,“征兵難、當兵冷”的局面依然存在,對于浙江大學的學生尤甚。如何在大學生中培養(yǎng)愛軍練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收更多高素質大學生兵員到部隊建功立業(yè),促進國家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是擺在各級征兵工作部門面前的現(xiàn)實難題。
長期以來,國際與社會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總體比較和平,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價值實現(xiàn)方式更加多元化。有的人過分強調個人利益,而國防觀念與依法服兵役的意識非常淡薄,國家、社會沒有形成廣泛關注國防的良好氛圍。當前,我國正處于加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文化思潮激烈對抗和交融,各種矛盾和沖突凸顯,都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選擇和社會責任擔當。在這種背景下,大學生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他們更加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發(fā)展,而忽視了社會責任。
學校重在立德樹人,培養(yǎng)專業(yè)性人才,同時也是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但在現(xiàn)實中這一陣地的建設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除軍訓、軍事理論等相關理論課程外,國防教育的其他項目和計劃相對比較有限。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國防教育沒有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上。同時,軍訓的短期效果也難以使學生繼續(xù)接受系統(tǒng)的國防知識和國防文化教育。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高校一般將工作重點放在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相應地,大學生也更加注重不斷提升自身的就業(yè)競爭力,忽略了國防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堅持認為,學習是大學生的第一要務,參軍會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業(yè);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舍不得孩子離開自己,怕孩子到部隊吃苦受累,甚至沾染軍中惡習。因此,很多學生雖然對軍旅生活抱有一定的向往,但迫于親屬的壓力,最終選擇放棄。
在訪談中,很多學生表達了心中對參軍的顧慮,比如部隊等級十分鮮明,生活艱苦、壓抑,退伍后又容易與社會脫節(jié)。一方面,這些學生對參軍抱有諸多誤解,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往往將個人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更多考慮了自己個人的發(fā)展。
此外,大學生的身體狀況也是影響參軍入伍的重要因素,部分學生雖有參軍的愿望,但由于自身身體素質不達標,如視力低下、肥胖、營養(yǎng)不良等問題最終只能選擇放棄參軍。
“一季征兵四季準備”,征兵工作要具有持續(xù)性和一貫性。學校應將征兵工作與其他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學生軍訓等等。如利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和一二·九運動等周年紀念、升國旗儀式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契機,有效地進行國防宣傳。
填鴨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征兵工作條例教學,往往適得其反,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厭煩情緒,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應當在校園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創(chuàng)新思路,改變教育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使大學生們在活動中激發(fā)內心深處的愛國主義情懷。
“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祖國、履行使命、崇尚榮譽”是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是反映軍隊官兵與黨、人民、國家、軍隊的關系以及官兵相互之間關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觀念,是軍隊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代發(fā)展要求、官兵價值追求的統(tǒng)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參軍入伍意義,更好地理解愛國主義的真正內涵,更好地把握好自己人生的運行軌跡。
1.妥善安排學業(yè)、適當減免學費、認真安排退役后的復學
根據學校相關規(guī)定,應征入伍的大學生在部隊的兩年保留學籍,同時在退役后,妥善安排好學生的復學工作。學生在退役復學后,有自主選擇專業(yè)的權利,同時在學費上享受減免,針對這些政策,學校應嚴格落實到位,讓在校學生安心入伍,免除后顧之憂。
2.落實好優(yōu)待安置政策、重視入伍后的培養(yǎng)使用
根據《兵役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依法確保大學生入伍后享受現(xiàn)役軍人的優(yōu)待標準,在確定他們的入伍去向后,應根據學生在校時的專業(yè)背景,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長,安排他們到專業(yè)技術性強的部隊進行服役,這一方面有利于部隊的有效建設,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重視大學生士兵的業(yè)績,對于優(yōu)秀的大學生士兵,在士官提拔、軍校報考、專業(yè)技術學習等方面要優(yōu)先安排。
綜上所述,當前經濟狀況下,地方就業(yè)形勢嚴峻。大學生參軍后,由于其良好的文化基礎、活躍的思想以及較快的接受能力,給部隊增添了新的戰(zhàn)斗力。高校只有進一步強化管理、落實保障、安置退役并做好優(yōu)待及退役政策,重視大學生退伍后的培養(yǎng),才有可能吸引廣大大學生投身國防,為祖國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