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全
根據(jù)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從2018年秋季起,農(nóng)村初級中學的語文教材統(tǒng)一用部編版教材,這對于農(nóng)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來說,是千載難逢的福音。因為,語文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全國語文教材統(tǒng)一了,孩子們可以跟著父母走南闖北,不用擔心教學與測試的內(nèi)容不一致而影響在異地參加升學考試了,給農(nóng)民工子女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
一、“部編本”重經(jīng)典性與時代性,采用“雙線”組編教材?
初中語文教材原來都是30篇課文,現(xiàn)在每冊減少為24篇,幾個板塊的內(nèi)容也調(diào)整了,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分量,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更重實效,更加貼近生活。新教材強調(diào)經(jīng)典性、文質(zhì)兼美、適應時代,適宜教學。初中古詩文選篇占51.7%,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詞,古曲到諸子散文到明清小說等,均有收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文章初中收錄29篇。入編的文章,一方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立德樹人;另一方面又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xiàn)了時代性,同時教材的編寫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編撰更科學。
“部編本”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顯性主題內(nèi)容與隱性語文素養(yǎng)相結合。即按照“內(nèi)容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xiàn)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串全套教材的顯性線索,同時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口語訓練及寫作訓練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二、“部編本”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歸類與句段積累?
無論教材選編文章如何變,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會變的,基礎知識是萬變不離其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其進行梳理歸類。字、詞、句、段、篇,應該牢牢記住的知識點,一定讓學生反復識記、背誦、默寫。語文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多積累材料,才能在后期的學習中熟能生巧。幫助學生梳理單元知識點,可以畫結構圖,把每單元的文章主要內(nèi)容、主題思想、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點、主要表現(xiàn)手法等,歸納在一起,便于學生對比記憶??梢噪S常進行知識點測試,如原文填空,好詞佳句摘錄比賽等。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學生應該有三個本子用于積累知識點,一個是課堂筆記本,記錄學習過程中的基礎知識要點;一個是摘錄本,讀到課內(nèi)或者課外的優(yōu)美句段,隨時摘抄下來;一個是錯題本,平時練習錯誤,或測驗錯題,記錄下來,常常翻閱,練習。
三、“部編本”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漸進式提升
“部編本”強調(diào)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方面的漸進式提升。語文素養(yǎng),是聽、說、讀、寫、口語交際、作文與綜合實踐等方面能力的統(tǒng)稱,所有能力都是在學習過程中慢慢訓練而成的。傳統(tǒng)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訓練,學生學的知識顯得呆板,不能靈活運用。大量的課外閱讀,要求學生必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達到課程標準要求完成的學習任務。傳統(tǒng)課堂中的“講讀式”課堂,或許將會被“讀講式”課堂代替,讓學生自主讀,自己講,講自己的體會,而不是在教師的思路引導去體會特定時代背景下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活學活用。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課外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訓練,都是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做不到的,如何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自主語文閱讀有效結合,是擺在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
四、“部編本”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語文學科教學的目標,是在生活中能用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學生將會受益終生。教師在語文學習中,做到“四定”,即:定時讀,定時背,定時交流,定時檢測。教師布置閱讀的任務,要求學生一定要在指定時間類完成保質(zhì)倮量的完成。每一個小閱讀任務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讓學生積極思考,可采用代表發(fā)言,可采用寫建議信等。要反復告訴學生,語文學習不要拖拉,必須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要學春蠶自己吐絲結繭,而不要做牙膏擠一點出一點。只有主動地投入學習,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總之,“部編本”的教學,要求教師活教,要求學生活學,即注重語文知識教學,又注重語文能力提升,更著重語文習慣地培養(yǎng)。我們一線教師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把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能力訓練點都落到實處,學生才能適應語文教材變更,語文素養(yǎng)才能提高得更快。學生只有拿好語文這把金鑰匙,才能真正開啟人類知識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