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月球車
今天,人類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約有40億年時間,最初的生命在海洋中產生,生物演化又經歷過數(shù)次從海洋到陸地,再從陸地到海洋的嬗變,這一切都離不開水。月球、太陽的引力又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也注定了月球與地球生命和人類的演化密切相關。
雖然距離1969年第一位登月者阿姆斯特朗邁出第一步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個世紀,但至今,人類對月球的了解依舊少得可憐,更多的還是傳說和神話在支撐著人們對月球的想象。由于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和月球自轉的周期相同,月球始終如一地以同一相貌面對地球和人類。
盡管月球還是那個月球,但地球上的人一直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也因此激發(fā)了人類千百年來強烈的好奇心: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樣?
2007年,嫦娥一號任務實現(xiàn)繞月探測,實現(xiàn)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fā)射,獲得國際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圖和月球虹灣地區(qū)1.5米高分辨率局部影像圖,并飛至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環(huán)繞探測,還對700萬公里外的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高精度飛越探測,不斷刷新“中國高度”;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并開展月面巡視勘察,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全面實現(xiàn),嫦娥三號著陸器也成為迄今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航天器;2014年,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關鍵技術,對中國月球及深空探測乃至航天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2014年嫦娥三號任務圓滿完成后,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開展嫦娥四號任務實施方案調整的論證工作,最終確定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總體方案。
2018年5月21日,第一次發(fā)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升空。6月14日,“鵲橋”中繼衛(wèi)星實施軌道捕獲,進入環(huán)繞距月球約6.5萬千米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Halo軌道的衛(wèi)星,在此軌道陸續(xù)開展在軌測試和中繼通信鏈路聯(lián)試后,等待“嫦娥”的到來。
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嫦娥四號探測器后續(xù)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huán)月飛行,最終實現(xiàn)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并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xiàn)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中國的嫦娥四號月球車和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是人類以不同方向和不同地點探索月宮的劃時代的第一次,也因此,這既是中國人的一大步,也是人類探月的重要里程碑。
嫦娥四號對于月球背面的探索將獲得非?!案蓛簟钡纳醯皖l電磁波譜,從而可以研究太陽爆發(fā)、太陽系行星的低頻射電場,進行地外行星的射電觀測,窺探第一批恒星誕生的圖景,乃至更早的宇宙初創(chuàng)。
此外,探測月球背面的艾肯撞擊盆地內月球最古老巖石的物質成分、巖石類型和分布特征,對于恢復月球自形成至今40億年的演化歷史,以及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