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輝
潰瘍性結腸炎屬慢性炎性反應疾病,病因尚不明確,病情反復難以根治且有極高的復發(fā)率[1]。治療過程中患者對自身疾病、護理和治療的認知以及遵醫(yī)行為欠佳會引起疾病的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對治療效果與疾病的轉歸影響較大[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患者多表現(xiàn)為大便帶有黏液性膿血、腹痛、腹瀉;此外,對某些食物的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F(xiàn)I)也是患者病情無法好轉的主要因素[3,4]。因此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科普和飲食、用藥等護理干預將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現(xiàn)旨在分析實施個體化飲食護理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疾病健康知識及復發(f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12月就診于我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4例為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69.34±3.59)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5.56±0.23)年;病變區(qū)域:全結腸5例,乙狀結14例,右半結腸7例,直腸9例,左半結腸9例。選擇2017年1月至12月就診于我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4例為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9.30±3.53)歲;病程7個月~11年,平均病程(5.57±0.22)年;病變區(qū)域:全結腸6例,乙狀結13例,右半結腸8例,直腸8例,左半結腸9例。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的相關診斷標準[5];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60歲。②排除標準:合并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等其他腸道疾?。恢匦蜐冃越Y腸炎;血吸蟲?。幻庖呦到y(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缺陷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告知治療目的、方式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以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個體化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及時與患者交流,促進和諧護患關系建立,認真聆聽患者心聲,對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叮囑患者家屬督促患者治療,關心其生活;講解疾病的發(fā)生、進展與精神、情緒、家庭因素的關系,強調情緒穩(wěn)定、心情開朗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定期舉辦知識講座,指導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理念,并列舉治療成功案例,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凌晨取患者空腹靜脈血4ml,3000r/min離心處理5min后取上層血清,使用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試劑盒(杭州浙大迪迅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產)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G水平,依據(jù)FI檢測結果將食物歸為“安全”“輪替”及“禁食”三個類別,其中“安全”指FI檢測結果顯示陰性的食物;“輪替”主要指FI檢測結果為輕度陽性食物,可禁止食用一段時間后再次食用;“禁食”指FI檢測顯示中度和重度陽性的食物,不耐受的食物種類較多。陽性食物重新納入正常飲食的原則:①每次只納入一種陽性食物,并嚴密監(jiān)測患者在服用此類食物后癥狀變化情況,確保無不良反應后可納入另一種陽性食物;②首選特異性IgG抗體濃度較低且營養(yǎng)價值高食物;③兩種食物納入間隔時間≥7d。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引導其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打羽毛球、散步、瑜伽、打太極拳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若運動后有疲憊感,需將運動量減小或停止,勞逸結合,杜絕重體力勞動,避免加重疾病。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叮囑其定期服藥,并告知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避免其自行停藥或減藥,同時講明服藥時的注意事項。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睡眠環(huán)境,告知患者治療期間需保證充足的睡眠,以減輕胃腸蠕動和體力消耗,利于疾病的恢復。
1.4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止瀉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情況,分值越高則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越好;③對比兩組復發(fā)情況。
2.1 止瀉時間、住院時間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情況 兩組干預前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評分較干預前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預后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82%(3/44),明顯均低于對照組的22.73%(10/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23,P=0.035<0.05)。
表1 兩組患者止瀉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情況比較(分)
潰瘍性結腸炎多發(fā)生與直腸、乙狀結腸、左半結腸等部位,局限于結腸黏膜下層與黏膜,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黏液膿血便、反復發(fā)作的腹瀉與腹痛,臨床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對患者生活與工作造成較大負面影響[6]。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生與腸黏膜感染、免疫調節(jié)功能下降、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誘導等關系密切。病原微生物可誘發(fā)腸黏膜損傷,致使其通透性改變,造成抗原微生物如腸共生菌群等進入腸黏膜,而引起一系列特異性免疫反應,誘發(fā)潰瘍性結腸炎并造成疾病反復發(fā)作[7,8]。腸道內菌群改變可經抗原刺激腸壁通透性、腸上皮細胞代謝、影響?zhàn)つっ庖呦到y(tǒng)等對腸道炎癥的發(fā)生起到重要作用,致使?jié)冃越Y腸炎的發(fā)生或復發(fā)[9,10]。本研究觀察組止瀉時間、住院時間與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與本研究中采用基于FI檢測的個性化飲食護理有關,充分考慮不同患者所不耐受食物不同,將食物歸類為“安全”“禁食”或“輪替”三種,有效避免了不耐受食物所引起的復雜變態(tài)反應,從而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本研究觀察組遵醫(yī)行為、疾病知識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個性化飲食護理通過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知識宣教,致使既往不健康的飲食結構得以改變,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機體免疫力;給予患者用藥指導、運動指導、疾病知識宣教等,使其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增加維持用藥比例、提高門診隨訪率,促進患者預后恢復,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因疾病的反復發(fā)作、病程長等會造成情感能力嚴重受損,易出現(xiàn)離群、悲觀、情緒不穩(wěn)定、抑郁、易怒、緊張焦慮、激動后難以平復等現(xiàn)象,影響治療效果。個性化飲食護理干預中患者行心理指導,消除不良情緒,并指導家屬給予患者關心、督促,能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利于疾病恢復,降低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行個體化飲食護理干預能有效縮短止瀉與住院時間,提高治療遵醫(yī)行為與疾病健康知識的掌握,降低復發(fā)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