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遼寧省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急診科 (遼寧 沈陽 110024)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方法:選擇本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2月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氣氧分壓、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呼吸頻率、心率較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氣氧分壓(25.35±5.75)mmHg、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23.43±4.74)mmHg、呼吸頻率(21.44±4.01)次/min、心率(98.53±10.55)次/min與對照組(26.72±5.92)mmHg、(25.14±4.52)mmHg、(23.23±4.23)次/min、(96.35±12.43)次/min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呼吸機治療的總時間(10.32±3.20)d、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5.24±1.01)d、ICU住院的總時間(17.25±4.94)d]、入住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2.00%(1/50)]、病死率[16.00%(8/50)]均低于對照組[(16.23±3.84)d、(16.42±3.55)d、(24.68±6.20)d、16.00%(8/50)、30.00%(15/5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方案治療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效果好。
胸部創(chuàng)傷是臨床上常見的創(chuàng)傷類型。繼發(fā)于嚴重胸部創(chuàng)傷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死率高達一半左右[1]。本研究分析了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如下。
選擇本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2月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年齡31~77歲,平均(55.25±2.21)歲。男女分別31例和19例。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程1~8h,平均(4.72±0.79)h。觀察組年齡31~78歲,平均(55.68±2.80)歲。男女分別32例和18例。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程1~8h,平均(4.72±0.51)h。對照組、觀察組資料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方案治療,觀察組則采取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方案治療。均進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止血、抗感染、糾正休克等治療,合并氣胸需要及時給予胸腔閉式引流,合并連枷胸需要內固定肋骨接骨板;合并肋骨骨折需要用彈力胸帶固定。持續(xù)漏氣實施開胸治療。兩組均半臥位,將頭部抬高45?,經口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管理氣道,實施的模式是同步間歇性指令+呼氣末正壓通氣,其中,設置VT:6mL/kg,并維持呼吸在15~18次/min左右,PSV在15cmH2O,呼吸機是1:2,氧濃度是35%~60%。最初上機的時候給予純氧,結合血氣分析結果將氧濃度逐漸降低,通氣中維持氣道平臺壓力低于30cmH2O。通氣中結合患者的血氣指標對參數進行合理調節(jié),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氧分壓在90mmHg以上。對照組達到ARDS控制窗口后,繼續(xù)維持上述治療。而觀察組達到ARDS控制窗口后,改為面罩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采取的模式是持續(xù)氣道正壓+呼氣末正壓通氣模式,根據患者血氣情況調節(jié)參數,在滿足撤機標準之后改為面罩吸氧。
比較兩組呼吸機治療的總時間、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ICU住院的總時間、病死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治療前后患者血氣氧分壓、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呼吸頻率、心率。
SPSS11.0版本處理并進行χ2、t檢驗;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氣氧分壓、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呼吸頻率、心率較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的血氣氧分壓(25.35±5.75)mmHg、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23.43±4.74)mmHg、呼吸頻率(21.44±4.01)次/min、心率(98.53±10.55)次/min與對照組(26.72±5.92)mmHg、(25.14±4.52)mmHg、(23.23±4.23)次/min、(96.35±12.43)次/min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呼吸機治療的總時間(10.32±3.20)d、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5.24±1.01)d、ICU住院的總時間(17.25±4.94)d、入住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2.00%(1/50)、病死率16.00%(8/50)均低于對照組(16.23±3.84)d、(16.42±3.55)d、(24.68±6.20)d、16.00%(8/50)、30.00%(15/5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創(chuàng)傷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各種暴力因素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通氣/血流不平衡導致嚴重的氧合紊亂,肺血管痙攣,肺微循環(huán)微循環(huán)導致繼發(fā)性肺動脈高壓,各種因素聯合加速了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展[2]。臨床研究證實,機械通氣可顯著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然而,長時間的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能導致醫(yī)院感染,尤其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這會增加患者的病死率[3,4]。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方案治療,觀察組則采取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方案治療[5-7]。結果顯示,觀察組疾病療效、呼吸機治療的總時間、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的時間、ICU住院的總時間、病死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血氣氧分壓、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呼吸頻率、心率相比較對照組更好,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不安全事件相似,P>0.05。
綜上所述,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方案治療創(chuàng)傷性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