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高橋初級中學 朱莉萍
科學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對科學事物的抽象認識,是人們觀察、實驗和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是組成科學知識的基本單元,是形成科學學科結構的基礎。學生科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就是掌握科學推理能力的過程。而科學知識主要以概念和概念所在的系統(tǒng)構成,學生只有深刻掌握了概念含義,才能夠進一步通過演繹等方法形成相應的科學技能。
基于概念類型可以將初中科學概念按照學習屬性劃分為如下三類:
1.具體概念。指有具體事物、現(xiàn)象的特征或者作用為基礎。這類概念能直觀顯示,學生容易直接感知,大多數(shù)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相符合。如分子、重力、摩擦力、彈力、壓力、浮力、光的反射、折射、生產者、分解者等。
2.抽象概念。指以理性認識作為基礎,其抽象性、概念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大多有嚴格而準確的科學定義。如杠桿、力臂、電阻、參照物、廣興、電壓、功、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種群、生態(tài)系統(tǒng)、新陳代謝等。
3.定義概念。指沒有實體事物,是人們?yōu)榱私鉀Q某些具體問題或約定方法來表達某種事物而形成的概念。如密度、壓強、功率、電功率、相對原子質量、化學方程式等。
前概念又叫前科學概念,主要是指學生在新課學習之前,就已經(jīng)對所學的知識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了解。產生錯誤前概念的原因一方面是來自學生對知識機械地類比。例如,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往往會從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中尋找一個相似的點,或者是在大腦中構建一個熟悉的模型,從而將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監(jiān)理,促進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另一方面是來自學生的直接感受。例如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會出現(xiàn)很多直接的感受,并在學生腦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記,為學生解釋有關現(xiàn)象提供“可信賴”的依據(jù)。此外,還有來自學生的片面經(jīng)驗,從而導致學生以偏概全,憑借自己錯誤的理解,建立事物之間非本質的聯(lián)系。
1.局部與整體的偏差。由于概念體系內部各個概念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單個的概念知識,還應當引導學生掌握每個具體課程中的完整概念體系。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推理和思考,從而得出正確答案、解決問題。而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常常忽略了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只針對需求的概念進行反復講解。
2.理解和記憶的偏差。教學中個別教師過分重視定義的敘述,并且要求學生背誦記憶。這樣學生雖然從表面上看學會了相關定義,但是卻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緣由。
3.直觀與抽象的偏差。一方面是學生在學習概念的時候,大部分時候只知道概念的名稱,或者是只注意到代表概念的部分表現(xiàn),對概念的了解并不全面。另一方面是個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和概念符號脫節(jié),不能夠自覺地建立起概念的定義、名稱和符號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
4.生動與嚴謹?shù)钠?。初中科學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十分枯燥,提不起興趣。而個別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概念知識,更加偏向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講解,從而在無形之中造成了學生的理解錯誤。
5.講授與探究的偏差。很多教師急于趕教學進度,在課堂上并沒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當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更多時候以講授代替學生親歷探究,越俎代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也不夠透徹。
錯誤的前概念會影響到學生對后續(xù)正確知識的學習,阻礙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建構。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傾聽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新概念的學習中,不斷更新腦海中的想法,重新組合已有的前概念,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最終構建正確的科學概念。
例如教師在物理“密度”的概念教學中,就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鐵和木頭哪個重?”當學生回答:“鐵比木頭重?!庇纱吮┞秾W生錯誤的前概念,緊接著教師再向學生出示一個小鐵釘和一大塊木頭,再次詢問學生:“哪個重?”這個時候,就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自主思考自己的錯誤前概念,然后教師再循序漸進地導入密度的概念。
前概念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前概念,以此為概念教學的突破口,而不是去回避,從而通過問題和實驗促使學生自主思考,積極促成錯誤前概念和新概念之間的有效轉化。
雖然初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科學課程的難度,使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常常無法深入、綜合地思考,只關注了問題的表現(xiàn),相關的理性思維能力還不足。尤其是初中科學概念教學中存在很多易混淆的概念,他們常常會對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考方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所以,教師應當把握易混淆概念之間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區(qū)別,并建立正確的概念認知,促進學生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學物理“功與功率”概念時,學生就常常會把功和電功、功率與電功率、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等相似的概念混為一談?;诖?,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辨析,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同,找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如針對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概念,教師就可以首先讓學生和同桌進行討論,并歸納討論出來的結果,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總結:
1.額定功率的概念就是指用電器銘牌上標有的電功率,是電器正常工作時消耗的電功率;而實際功率的概念就是指在實際工作時電器消耗的電功率。2.實際功率的數(shù)值有無數(shù)個,額定功率的數(shù)值只有一個。3.電器的電壓可能與額定電壓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只有當實際電壓與額定電壓相等時,實際功率才與額定功率相等。借助這種形式,一對一地分析,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不同概念的內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掌握概念有兩種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是概念同化。對于初中科學教學來說,很多概念教學的形式都是將學生的已有認知結構和新概念進行類比,并深入挖掘,從而引導學生探尋概念的核心本質。
例如,教師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時,當三個元件移動到相應的位置時,光屏上就會出現(xiàn)清晰的像。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如果保持蠟燭與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學生通過觀看實驗,對于實、虛像的理解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但是對于成像的原理卻缺乏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師還需要進一步闡述“實像”和“虛像”的核心概念,并幫助學生明確:實像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提問:“既然實像是匯聚點,如果移去光屏,這個匯聚點還存在嗎?如果不放置光屏,該實驗是否能成像?”于是,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不僅建立了像的概念,還深刻理解了其本質內涵。
初中科學教材中涉及很多內容,但是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實驗條件和時間的限制,使很多概念知識并不能夠通過實際演練幫助學生獲得感性的認知。因此,教師要積極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多樣化的視頻和圖片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通過視、聽、說,將靜態(tài)的教材內容生動形象化,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概念知識,并逐步構建正確的框架。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的概念時,如果單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會對這三個概念感到模棱兩可,尤其是分裂和分化的概念,也缺少感性的認知。所以,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分別展示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配合文字解釋促使學生將該現(xiàn)象內化為自身的概念知識。
為了進一步提升概念教學的效率,教師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外部動力轉換為學生的內部驅動力,從而更加容易從信息中提取需要的知識,也能夠在日后學習和生活中靈活地運用知識技能。
例如,在教學“浮力”的概念時,從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但是面對物體下沉的現(xiàn)象,學生常常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真正構建科學概念,就需要創(chuàng)設問題和實驗,引導學生通過理性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較輕的物體按入水中,并體驗水的浮力,然后再換成鉤碼等較重的物體,重復上述實驗,在該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浮力的變化,教師提問:“鉤碼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引導學生觀察彈簧秤在鉤碼下沉過程中的讀數(shù)變化,做好受力分析,并帶領學生一起理解問題的核心本質。最終,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下沉的物體同樣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不斷激發(fā)其思維想象,持續(xù)提升初中科學概念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初中科學概念教學作為一個基礎且重要的版塊,教師需要引起重視。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并通過上述五種策略的應用,不斷促使學生深度理解科學概念,最終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