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青 蔡美娟 王文 趙曉云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青島)檢驗醫(yī)學中心,山東 青島 266035)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質貯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1〕,是多種慢性肝病早期病變的基礎,其肝纖維化發(fā)生率高達25%,其中1.5%~8.0%可進展為肝硬化。近年國內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NAFLD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在我國南方和北方發(fā)病率分別為15.35%和24.71%〔2,3〕。根據(jù)國內發(fā)布的NAFLD診斷標準〔4〕,目前臨床大多用肝臟B超檢測診斷NAFLD并計算肝臟脂肪含量〔5,6〕,但受使用設備和操作人員的影響,導致NAFLD診斷和分級評估差異很大,缺少根據(jù)患者臨床資料計算肝臟脂肪含量的方法。本文對1 854例體檢患者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計算肝臟脂肪含量,擬在闡明代謝綜合征(MS)對NAFLD肝臟脂肪含量的影響及相關因素。
1.1研究對象 2016年8~9月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檢驗醫(yī)學中心進行肝臟B超檢查2 010例,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病患者和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其中1 854例臨床資料完整,作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1.2.1體檢內容 ①基本資料:采用體檢中心統(tǒng)一設計的流行病學調查表,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和煙酒嗜好等。②一般檢查:身高、體重、腰圍、收縮壓和舒張壓,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kg/m2)= 體重(kg)/身高2(m2)。③生物學指標:通過日立7600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測定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GLU)、胰島素(INS)等,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GLU×INS/22.5。④實時超聲檢查:使用飛利浦IV22實時超聲顯像儀做肝膽超聲檢查,并出具統(tǒng)一報告。
1.2.2診斷標準 MS的診斷參考2005年4月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頒布的診斷標準,符合下列3 項或以上者可確診為MS:①腹圍男≥94 cm,女≥80 cm;②TG≥1.7 mmol/L;③HDL-C 男<1.0 mmol/L,女<1.3 mmol/L;④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⑤GLU≥5.6 mmol/L 或有糖尿病。NAFLD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分會2010年修訂的《中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診療指南》〔4〕。肥胖和超重的診斷依據(jù)2016年美國臨床內分泌協(xié)會(AACE)和美國內分泌學院(ACE)發(fā)布的《肥胖患者綜合管理臨床實踐指南》標準;血脂異常診斷按照2016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標準;糖尿病診斷采用《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6版)》的診斷標準。
1.2.3分組方法 根據(jù)B超和體檢結果,將確診為NAFLD的患者作為NAFLD(FL)組,將非NAFLD的體檢者作為對照(CN)組,各組再按照有、無MS分為MS(+)、MS(-)兩個亞組。
1.3計算肝臟脂肪含量 按照Kotronen等〔7〕方法計算肝臟脂肪含量,公式:肝臟脂肪百分比(FAT)=10{-0.805+0.282 INS MS(是=1/否=0)+0.078 INS 2型糖尿病(是=2/否=0)+0.525×
Log〔fs-INS(mU/L)〕+0.521×Log〔fs-AST(U/L)〕-0.454×Log(AST/ALT)}。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臨床一般資料 入組體檢1 854例,根據(jù)相關診斷指南,其中患MS 417例,患病率為22.49%;NAFLD(FL)組伴MS 289例(43.07%),遠遠高于對照(CN)組128例(10.82%);兩組中MS(+)亞組的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和腰圍均高于MS(-)亞組(P<0.01);除FL組內MS(+)亞組和MS(-)亞組收縮壓無明顯差異外(P>0.05),CN組內收縮壓及兩組內舒張壓,均是MS(+)亞組高于MS(-)亞組(P<0.01)。值得注意的是,CN組中MS(+)亞組年齡、BMI、腰圍三個指標都與FL組中MS(-)亞組相近。見表1。
2.2各組生化指標分析 兩組內MS(+)亞組肝功能ALT、AST、AKP和γ-GGT均顯著高于MS(-)亞組(P<0.01);MS(+)亞組的TC、TG、HDL和LDL明顯高于MS(-)亞組(P<0.01或P<0.05);CN組MS(+)亞組Hcy顯著高于MS(-)亞組(P<0.01),而FL組內此項指標無顯著差異;兩組內血糖和HOMA-IR也是MS(+)亞組明顯高于MS(-)亞組(P<0.01)。見表2。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各組生化指標分析
2.3各組肝臟脂肪比例與MS疾病分析 FL組中FAT(%)及肥胖、超重、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CN組;兩組內MS(+)亞組FAT(%)顯著高于MS(-)亞組,但是CN組中MS(+)亞組FAT(%)明顯高于FL組中的MS(-)亞組;CN組和FL組間MS(+)亞組的FAT(%)接近。兩組MS(+)亞組肥胖、超重、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顯著高于MS(-)亞組。見表3。
表3 各組FAT(%)與MS相關疾病關系分析〔n(%)〕
與同組內MS(+)亞組比較:1)P<0.05,與CN組MS(+)亞組比較:2)P<0.05
對于NAFLD的診斷,進行肝臟活組織穿刺病理檢查是金標準,但由于其創(chuàng)傷性操作難以推廣,臨床可以用磁共振成像和B超檢查診斷脂肪肝。磁共振成像的診斷及分級敏感性和特異性高,但是價格昂貴;目前臨床普遍應用肝臟B超檢查診斷脂肪肝,同樣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且超聲直方圖測定肝腎回聲的比值與肝臟病理穿刺結果具有良好的相關性〔8〕。Kotronen等〔7〕推出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肝臟脂肪含量,其結果與磁共振成像檢測的結果吻合性非常好,但在國內未推廣。本研究應用此公式,計算肝臟B超確診的NAFLD患者FAT(%)遠遠高于對照組。本研究提示MS可促進肝臟脂肪聚集;值得重視的發(fā)現(xiàn):B超診斷無脂肪肝組中已診斷MS人群的FAT(%)明顯升高,提示B超診斷脂肪肝的特異性有差異,B超未診斷脂肪肝但有FAT(%)升高的MS患者,應該按照NAFLD進行防治。
本研究受試者MS患病率高于2005年的報道16.5%〔9〕,可能因為近10年生活水平增加等因素造成的。本研究結果提示NAFLD與MS密切相關,與以往報道一致〔10,11〕。本研究還證實MS的相關因素促進肝臟脂肪聚集。兩組MS陽性患者血糖和HOMA-IR也明顯高于陰性患者,與兩組FAT(%)結果一致,揭示肝臟脂肪含量與IR密切相關。在IR的情況下,外周脂肪組織分解增加,大量游離脂肪酸(FFA)進入肝臟,肝臟合成TG增加,超過轉運出肝細胞的能力,即可形成NAFLD;采用氣相色譜法檢測脂肪肝患者血清中棕櫚酸含量增加〔12〕。NAFLD患者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配體(PPAR)α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率明顯增加,與高三酰甘油血癥呈正相關〔13〕,為NAFLD的重要發(fā)病機制。
NAFLD患者肝酶升高已經(jīng)寫入診斷指南〔4〕,有報道ALT水平可以預測NAFLD發(fā)病風險〔7〕,ALT含量可反映肝臟脂肪變性程度〔5〕;本研究結果也提示MS可導致肝酶升高。
綜上所述,NAFLD患者伴發(fā)MS明顯增加,MS陽性患者FAT(%)明顯上升,提示MS是肝臟脂肪聚集的重要影響因素。未來應隨訪已確診為MS的非NAFLD患者,觀察其脂肪肝的發(fā)病情況,對于NAFLD的防治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