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亮 周雪濤
(石家莊市第三醫(yī)院心胸外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
肺癌上升趨勢,常見于老年人,老年人呼吸功能下降,環(huán)境的惡化致使其肺癌發(fā)生率呈增加趨勢〔1,2〕。目前,手術認為肺癌主要治療手段,對老年患者,由于麻醉劑的用量相對較大,使得整個手術過程刺激性較大,致使老年患者術后免疫功能下降且較易認知功能障礙〔3,4〕。近年來,研究報道顯示,手術不同麻醉方式可造成炎性因子不同程度的影響〔5〕。本研究探討局部麻醉與全身麻醉對老年肺癌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IL)-4、干擾素(IFN)-γ和IL-18水平的影響研究。
1.1臨床資料 石家莊市第三醫(yī)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間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82例,經(jīng)細胞學或病理學證實。入組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肺癌根治術手術指征,患者年齡≥65歲;②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Ⅱ級者;③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通過批準者;④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及先天性心臟病等;②合并胃癌、肝癌及婦科腫瘤等腫瘤者;③對手術和麻醉禁忌證者;④精神疾病者。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全麻組與局麻組各41例。全麻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65~83歲、平均(74.92±4.56)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21.94±2.35)kg/m2,平均手術時間(129.83±15.42)min;局麻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66~85歲、平均(75.81±4.61)歲,平均體重指數(shù)(22.17±2.41)kg/m2,平均手術時間(131.07±16.81)min。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入室后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同時建立外周靜脈通道,行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和動脈血壓監(jiān)測。
全麻組:患者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誘導: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1037)0.04 mg/kg、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13508)4 μg/kg、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23318)2.0 mg/kg、維庫溴銨(海南斯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65177)0.1 mg/kg。待患者肌松滿意后行氣管插管,然后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以維庫溴銨、芬太尼、丙泊酚維持麻醉深入,監(jiān)測患者腦電雙頻指數(shù)(BIS)值,控制于40~60。局麻組:應用L2~3間隙穿刺行硬膜外穿刺,加入10 mg的0.5%丁哌卡因行蛛網(wǎng)膜下腔注射,硬膜外腔注射0.25%丁哌卡因,控制麻醉平面于T10以下,全程應用鼻導管持續(xù)吸氧。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前、切皮時、術畢即刻血清IL-4、IFN-γ和IL-18水平變化,分別采集外周靜脈血2 ml,以離心半徑15 cm、轉速2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于24 h內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其含量,儀器為日本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②觀察兩組患者術前1 d、術后3、7 d認知功能改善情況,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進行評價。③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及t檢驗。
2.1兩組麻醉前、切皮時、術畢即刻患者血清IL-4、IFN-γ和IL-18水平變化比較 兩組麻醉前患者血清IL-4、IFN-γ和IL-18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切皮時和術畢即刻患者血清IFN-γ和IL-18水平較麻醉前明顯降低(P<0.05);而局麻組切皮時和術畢即刻患者血清IL-4水平較麻醉前明顯升高(P<0.05);局麻組切皮時和術畢即刻患者血清IL-4水平高于全麻組,而IFN-γ和IL-18水平低于全麻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前、切皮時、術畢即刻血清IL-4、IFN-γ和IL-18水平變化比較
與麻醉前比較:1)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2)P<0.05
2.2兩組術前1 d、術后3、7 d患者MMSE評分變化比較 全麻組術后3 d和術后7 d患者MMSE評分較術前1 d明顯下降(P<0.05);局麻組術后3 d和術后7 d患者MMSE評分無明顯變化(P>0.05);局麻組術后3 d和術后7 d患者MMSE評分高于全麻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1 d、術后3、7 d患者MMSE評分變化比較
與術前1 d比較:1)P<0.05;與術后3 d比較:2)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局麻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全麻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n=41)
惡性腫瘤通常會造成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失調,故而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導致機體的應激反應嚴重,從而致使內環(huán)境紊亂〔6,7〕。大量炎性細胞因子會造成患者過度應激。若炎性細胞因子與抗炎性細胞因子的平衡對宿主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一旦平衡則會致使腫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手術期各種因素致使機體的免疫抑制,特別是損傷細胞免疫,進一步容易誘發(fā)腫瘤的轉移和擴散〔8,9〕。目前,手術仍為肺癌主要治療手段,但手術對機體應激可能造成身體的不良反應,從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功能〔10〕。輔助性T細胞在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Th1和Th2細胞是Th細胞的兩大類。而Th1細胞多產(chǎn)生IFN-γ、IL-12及IL-2等細胞因子,Th2細胞多產(chǎn)生IL-4、IL-13、IL-6、IL-10等細胞因子。而IL-4和IFN-γ作為Th2細胞和Th1細胞的代表性細胞因子,免疫學上一般經(jīng)檢測IL-4和IFN-γ了解Th2細胞和Th1細胞的功能狀態(tài)〔11,12〕。本研究提示局部麻醉增加手術患者抗炎因子的釋放,增強患者機體抗炎能力,抑制炎癥反應,從而維持患者體內自身免疫穩(wěn)態(tài)。IFN-γ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還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激活且促進自然殺傷(NK)細胞核巨噬細胞,調節(jié)炎癥反應〔13〕。本研究說明局部麻醉能夠通過降低IFN-γ水平,調高NK細胞和抗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從而有助于維持患者免疫功能。IL-18由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其作用具有加強炎癥防護、釋放組胺、加強過敏反應、釋放溶酶、嗜中性粒細胞趨化及促進T細胞趨化游離等〔14〕。此外,IL-18在機體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作用,正常情況下,具有調節(jié)免疫應答及參與機體應激反應等多種生物學活性〔15〕。本研究結果說明局部麻醉能夠增強肺癌手術患者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