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生
[摘 要] 把握成長學習力、現(xiàn)場專注力、想法執(zhí)行力、共事共情力、機遇捕捉力,助力教師成長。
[關鍵詞] 青年;教師;成長
在中小學校,做老師,成不成功主要看三個標準,一是口碑:學生喜不喜歡、同行認不認可、自己滿不滿意;二是學術:能不能評上中高級或特級(學科帶頭人、省區(qū)市教壇新秀、正高等)教師;三是管理:能不能做到組長或中高層管理者。有其一,就是好老師。三個都符合,基本就屬專家了。
筆者曾參與一個市的兩屆“年度教師”評選,與上百位優(yōu)秀青年教師有深度交流,結合自身成長,筆者認為,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把握“五力”,助力成長。
一、成長的學習力
一個老師的成長,是要在工作中學習提高的。一個人有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有沒有繼續(xù)學習提高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學習可以是自己自學、向他人學、向自然學;也可以是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學習進修。??频娜プx本科,本科的去讀教育碩士或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進修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等;這種文憑進修,屬學院派,講求學歷或社會的認可,是學習的方式之一。
還有一種學習是自費讀MBA,考心理師的C證,B證,外語老師的海外進修等。
第三種是長年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練習書法、練習繪畫、練習彈琴、練習聲樂、研究信息學、運動、旅游、學習美食、收藏等。此分兩種情況,有的是專業(yè)老師,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有的是其他學科老師,拓展自己的業(yè)余愛好。這屬于有上進心,好學之人,也可歸為為了成長而不停學習。
如南昌師范附屬小學一名語文教師詹靦:2016年5月至8月,通過學校、片區(qū)、市級初賽、市級決賽四關,每一輪又要通過VCR展示、演講、現(xiàn)場答辯等環(huán)節(jié),從5萬名南昌教師中脫穎而出,成為首屆南昌年度教師冠軍;2017年5月6日至8日,“‘七彩語文杯”全國第七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在江蘇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的31位青年教師參加了“講演故事、書寫展示、才藝表演、課堂教學展示”及“知識素養(yǎng)現(xiàn)場答題”五項比賽。所有項目的評審均現(xiàn)場打分,現(xiàn)場亮分。共有7500余名小學語文教師代表觀摩此次活動。詹靦老師又榮獲本次大賽最高獎項——特等獎。
這源于詹老師工作14年來,堅持誦讀、閱讀、練習書法、聲樂,還熱愛運動、動畫、美食等密不可分。為了讓課堂成為孩子們的磁場,詹老師日夜研讀課本,同時研究專家們的教學視頻,靠著“明燈相伴到午夜”的板凳功,14年的厚積薄發(fā),才能一飛沖天,一夜成名。
二是閱讀寫作。會不會有閱讀的意識和習慣,每天、每周或每月看看書,走進圖書館或書店;會不會關注一些教育微信公眾號,關注學科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業(yè)務動態(tài);偶爾,還能寫寫自己的感受體會等,是很多特級教師成長的共性。
特級教師汪智星說:“其實,我很普通。普通就在于我不會打牌,不會打麻將,也不喜歡到處游玩,除了白天上班時緊鑼密鼓的工作,晚上和清早,每天都會擠出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進行著自己最喜歡最享受的閱讀、思考、寫作。閱讀讓我更加豐厚,思考讓我更加敏銳,寫作讓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行走得更遠。一天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23年,年年歲歲?!?/p>
三是反思改進。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都在進行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
這就是有的人教了30年的書,和當初教3年時,沒多大進步。
因為這樣的老師,面對學生成績不好,面對學生上課不聽,面對學生上課講話等,她根本沒想過自己有責任,自己的課堂有問題,更多地指向家庭的不管,學校校風不好,班級學風太差,很少會反思自己的課“太爛”。
筆者的一篇課后反思:有的時候,課堂學生講話會比較多?課堂內(nèi)容完不成?但今天講《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的課,感覺比去年好,比上周好。
筆者想:可能是今天上午是第4課,自己1~3節(jié)課都在二次備課,對內(nèi)容進行了提煉;對相關歷史知識通過百度進行了拓展,對學情進行了思考,考慮了這節(jié)課如何讓學生更愿意聽,有容量。
首先通過劉禹錫的古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導入,引導學生抓住“王謝”,整節(jié)課穿插王導“導演”司馬睿當皇帝;謝安“導演”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的神奇故事,把東晉建立、士族制度、淝水之戰(zhàn)和江南開發(fā)數(shù)個知識點串起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補充講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屐齒之折等成語故事,講了“王與馬共天下”等典故,學生積極參與,當堂消化。感覺容量大,效果好。
看來,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真要有一碗水。課堂有點改變,是源于準備充分,花了時間和心思,考慮了學情和學法。
四是參與交流。作為一名老師,愿不愿外出學習交流,也可以判斷一個教師是停止了學習,還是在努力跟上時代,融入集體。年輕老師要積極去參加區(qū)教研活動、省市教研活動是一個方面。去參與本學科的學科群,如區(qū)群、市群、全國各類學會或雜志群,能與全省全國本專業(yè)相對權威專家有對話的可能,及時了解本學科的動態(tài)信息。
筆者曾在一所學校分管教學,接觸過兩個58歲的數(shù)學老師。市數(shù)學教研員來校上公開課,一下午3節(jié)課,58歲的李老師來了,并且參與后面的點評,整整一下午都與學校老師并肩學習交流。58歲的王老師沒來。確實,58歲了,非正規(guī)的教研活動,學校也不會扣錢;還有一次外出學習,李老師報名參加了,王老師不愿意去,說都要退休了,還學什么?后來,我收到了兩封家長的來信,一封簽名挽留,希望把李老師留下,教完初三畢業(yè)班。另一封信是要把王老師換下,認為她上課沒有吸引力,下課也不和學生交流。學校不會輕易換老師,啟動應急機制,分管校長和教學主任去聽課了,明確提了要求,可劉老師并沒有改進。幾個月后,舉報信到了教育局局長手上,校長沒辦法,只得讓王老師“下課”。這就是停止學習,造成晚節(jié)不保。
當你不參加集體活動,實際已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是在脫離組織,遠離社會,停止學習,教學不受學生歡迎,在所難免。
二、現(xiàn)場的專注力
人生每天都是現(xiàn)場直播。都處在學習現(xiàn)場、工作現(xiàn)場、生活現(xiàn)場。李政濤老師認為,對教師來說,至少有四種類型的現(xiàn)場:教師自己每天的教學現(xiàn)場。我們能否把自己的教學現(xiàn)場作為學習反思的對象,讓這樣的教學日日滋養(yǎng)自我?同行教師的教學現(xiàn)場。如其他教師的公開課、研討課、觀摩課現(xiàn)場,我們又能夠從中學到什么?學校教研組、備課組日常教研活動現(xiàn)場。這是教師參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動,包括集體備課、讀書沙龍、專題研討等多種活動形式。這樣的學習活動到底對我們的教學有多大的提升?各種培訓、講座、會議的現(xiàn)場。如何避免“聽的時候很激動,聽完很平靜,回去很麻木,一動也不動?”同樣置身于上述現(xiàn)場之中,不同教師的收獲會大不相同,區(qū)別在于每個人的現(xiàn)場學習能力的差異。
這樣的現(xiàn)場累積起來是驚人的。就算一天三個現(xiàn)場,一年一千多個,十年就一萬多個現(xiàn)場。這也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叭藗冄壑械奶觳胖宰吭椒欠玻⒎翘熨Y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彼麑⒋朔Q為“一萬小時定律”。
有的人在現(xiàn)場中開始積累學習提升,有的人在一次次難受抱怨中度過一個一個現(xiàn)場。時間就如一把殺豬刀,是那么的無情,量變會產(chǎn)生質(zhì)變。這就是同學同事十年、二十年后產(chǎn)生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現(xiàn)場學習能力表現(xiàn)為專注力、捕捉力和轉化力。具有現(xiàn)場意識和現(xiàn)場自覺的學習,是最符合教師職業(yè)特性的學習方式:為現(xiàn)場的學習,在現(xiàn)場中學習,回到現(xiàn)場的學習。具有現(xiàn)場學習力的人,能專注于現(xiàn)場,對現(xiàn)場進行觀察和思考,捕捉記下有用的信息,并能立即在實踐中有選擇地加以實踐和運用。
三、想法的執(zhí)行力
心動不如行動,行動不如主動。有想法,有點子,就要去行動??死茁宸蛘f:“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毙袆硬艜a(chǎn)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才能實現(xiàn),行動是完成計劃奔向目標獲得成功的保證。
有位校長曾經(jīng)講過一個故事:為什么是她?為什么總是她?
《中小學班主任》雜志社教師節(jié)前開展“我把青春獻給你”網(wǎng)絡評選活動,校長把微信向全校教工群進行了推送,但只有她寫了一百字介紹報名參評,最終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下,入圍全國網(wǎng)絡投票第6名。
因為參加這次活動,她關注了中小學班主任微信公眾號,當從微信公眾號上看到在沈陽召開中國教育學會班主任年會第四屆學術委員會暨全國第25屆班集體建設研討會時,她想去參會。校長說:你申請大會發(fā)言,申請成功了就去,沒申請到大會發(fā)言,就不去。于是她花了幾天,認真準備,寄了一包材料去,終天獲得了大會發(fā)言的機會。雖然此后發(fā)言稿被多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十次以上,幾次否定,全部重寫,過程痛不欲生,但結果甜美。在“名班主任活動創(chuàng)新觀摩展示活動”中作“基于合伙人教育的班級主題實踐活動”主題經(jīng)驗介紹,并獲專家和參會代表好評,這是她的第一次在全國性活動中發(fā)言,也是學校老師第一次在全國性活動上的發(fā)言。
在全區(qū)開展評選“武林好先生”活動時,面對評上每人5萬元獎金,只評5人的標準,全區(qū)50多所學校,3000多名教師,基本是千里挑一,很多教師雖然也有想法,但又不自信,加上要拍視頻、要填寫表格,要寫事跡材料,都放棄了,都不愿意做希望不大的無用功。全校只有她一個人申報,她通過材料審查,通過校園長科室長投票、通過專家評選、通過現(xiàn)場考評,最終獲得“武林好先生”提名獎,獎金過萬。
當校長在教工大會上介紹了合作學習的方法和作用后,年輕的胡老師立即行動,結合自己平時的思考:首先把座位進行了調(diào)整,把座位由原來的橫排豎排變成了6人小組圍坐;其次在學生中進行了師徒結對;最后是開展了小組學習積分競賽,形成小團隊的作用。從行動力和執(zhí)行力來看,胡老師是行動派。
通過參與評比和活動,老師也在評比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層次,尤其是與外面的優(yōu)秀老師接觸,在實踐中,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學他人之長。
四、共事的共情力
一位教師要長期背負著對數(shù)十甚至上百名兒童的生活和成長責任,要應對數(shù)百位家長的關注。教師工作主要是與人打交道,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處理復雜的關系不僅需要專業(yè)能力,更需要較高的情商和愛商。要處理師生關系、同事關系、家校關系,干群關系等。
所以,做教師的人,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要能換位思考,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要善溝通、愿合作、能吃虧、能吃苦。
單位分配了剛畢業(yè)的兩個青年,同一年來到一個單位。綜合來看,A學業(yè)成績好,書法水平高、電腦操作能力強,演講表達好,動作協(xié)調(diào)好,長得也帥;B好像除了寫作外,其他都不如A。但B能吃苦、吃虧;當組長或領導叫兩個年輕人加班或交辦點額外工作時,A是先玩了再說,領導催得緊,就應付一下,做了點事,有時會抱怨沒加班費;B能以工作為重,交辦的工作都努力去做好,也不太計較,領導給B的機會越來越多。3年后,B提拔了中層,后來走上領導崗位,專業(yè)上也明顯比A強。這個案例說明:態(tài)度比能力重要,要理解同事、理解領導、理解學生,與學校共同成長。
校長來到一個新單位,問政教處的干事要了幾個學生家長的名單。干事不僅迅速提供了名單,還特意提醒,哪個孩子是男家長管,哪個孩子是女家長管,家長的性格特點如何等,時間不長,這位干事就被提拔了,因為校長覺得她業(yè)務好,還能想她人之所想。
有的班主任或老師對家長的提問能及時回復;有的一天一回;有的干脆就不理不睬,無視家長的期盼。這類老師,往往成為家長投訴或舉報的對象。因為不能換位思考,沒有共情力。
五、機遇的捕捉力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在教師的生命歷程中,那些改變其人生軌跡、影響其命運格局的事件,可謂教師成長中的“關鍵事件”。要明白“成長無止境,人生當自強”“抓住命運的喉嚨,才會迎來幸福人生”的道理。當人生中的“關鍵事件”發(fā)生時,如何把握機遇,借勢成長呢?
要抓住賽課、推優(yōu)、評先、成長等關鍵事件。要把握轉正定級課,出師匯報課,學校公開課,區(qū)級優(yōu)質(zhì)課,三年熟教課,五年慧教課等關鍵事件;要參加區(qū)級以上試題科研、課題、論文評比等關鍵事件。在別人沒有時你有,在別人沒想到時你想到了,有些東西就會主動來找你了!
如有位區(qū)名師智慧空間站招收1~5年教齡學員,12位名師如教師進修學院院長、名校校長、特級教師、教研員等智慧空間站招新人,名師直接帶新人,這是一個新舉措,如果你能加入這些當?shù)亍敖逃筮恰钡目臻g站,個人成長無疑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有人引領,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可以得到很多機遇和平臺。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這樣的機遇,就是青年教師成長中的關鍵事件??上?,很多年輕老師看不懂、看不透。也怕開會、填表、交材料、上公開課。不懂領先一步、步步領先。
筆者從教20年,回頭看成長歷程,覺得四次賽課彌足珍貴,是自己成長中的關鍵事件,如果筆者能頓悟早點,可能成長會更好。
第一次參賽——明確了專業(yè)。筆者工作第一年教地理,第二年教語文,第三年教政治,參加工作第三年,趕上了全市開展第三屆園丁杯競賽活動,學校有位特級教師新任了副校長,對競賽活動特別重視,組織每一個教研組開展校內(nèi)競賽,學科第一名將代表學校參加片區(qū)的選拔賽。
筆者幸運地獲得政治組第一名,代表學校參加了片區(qū)的選拔賽。片區(qū)的選拔賽共有6所學校的6名選手,結果初出茅廬的筆者很幸運得了第一名,代表片區(qū)參加全市的決賽,獲得三等獎。當然,這也是學校初高中20多個學科中僅有的兩名獲獎選手之一。從此,就確立了教政治的專業(yè)方向,而且從初一一直教到高三,并在高中教了兩輪。
第二次參賽——樹立了信心。2009年作為省中學政治骨干教師,參加了省級培訓。當時培訓班組織一次內(nèi)部賽課,每個市推薦兩人,一人上課,一人說課,都是骨干教師,實力肯定很強。但筆者想,既然來了,便主動報名,代表市里參加說課。因是臨時提議,都只好在網(wǎng)吧自己備課。經(jīng)過兩天的精心準備,十一個地市的選手都登臺亮相,說課得到大家的肯定,獲得一等獎第二名,回來后領導也大加贊賞。通過此次參賽,筆者信心倍增,只要有機會,就要敢于亮劍,正可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三次參賽——見識了“大師”。2010年,看到《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雜志QQ群里有個通知,邀請大家參加“高效課堂”競賽,要交錄像課一節(jié),教案一份,PPT課件一份,反思一份。出于對雜志社的信任和重在參與的想法,按要求精心準備,把四份材料都寄出去了。不久接到邀請函,獲得了一等獎,受邀赴深圳參加“高效課堂”現(xiàn)場觀摩和頒獎。去了深圳,聽了四場高水平的專家講座,觀摩了四堂高效的政治公開展示課,聆聽了政治學科特級教師胡興松、王富恒等“大師”的精彩點評,也認識了《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主編黃建煒等。這次走出去參與“高端”活動,深感自己理論和實踐與優(yōu)秀教師特別是“大師們”的差距,進一步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四次參賽——突破了“瓶頸”。2011年,主動報名,和另外一個教師代表市里去參加全省初中政治課競賽。經(jīng)過幾輪備課修改教學設計,在初步定稿之后,經(jīng)歷了三輪試講修改。第一輪是自己試講,第二輪是在教研組和學校專家面前試講,第三輪是教研員和中心組成員點評指導。經(jīng)過三輪打磨,自我感覺還可以。全省11個地市的22名選手輪流上場,筆者勉強獲得了一等獎。很多參賽教師廣博的文化底蘊,精深的專業(yè)功底,創(chuàng)新的設計思路,精彩的語言表達,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主題,親和的師生關系等都值得學習。在這一個多月的準備中,參賽中,思與行中,自己感覺有點開竅了,明白什么樣的課是好課,如何才能設計出好課,怎樣才能上出好課,為個人專業(yè)成長的“瓶頸”找到了突破口。
參與賽課,才會在賽前進行認真的學習,深度的思考,多次的修改,不斷的反思。在賽中高效地積極地現(xiàn)場學習其他選手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缺點,聽取專家點評。賽后進行反思分析。這些在比賽期間可能是痛苦的、是焦慮的,但賽課結束,過些時間甚至幾年后來回味,可能是甜美的,幸福的。如果說平時學習工作思考是量的積累,那么參加賽課就有可能進入質(zhì)的飛躍。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