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市一中 楊愛玲
現(xiàn)階段,在部分歷史教師的認知中,教師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需要將講授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即可,不講求任何的教學方法,手持歷史課本照本宣科。這種做法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沒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嚴重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問題主線”的教學方法應該貫穿于教師教學的全過程,從教師開始備課開始,一直到課程結束,都應該圍繞這一教學法進行課程設計。下面以部編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為例,按照“問題主線”教學法進行設計。
第一,備課階段?!肚亟y(tǒng)一中國》這節(jié)課主要講述的是戰(zhàn)國七雄時的秦國通過各種改革成為當時的強國并一統(tǒng)其他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其關鍵人物是秦始皇嬴政。此時,教師應該找到這節(jié)課中學生最感興趣的一點,即皇帝的由來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很多學生通過看歷史劇等途徑知道以前中國是存在皇帝的,可是很多學生不知道第一個皇帝便是秦始皇嬴政。當然,在備課過程中還有其他的注意事項,這里只提到最關鍵的“問題主線”怎么尋找。
第二,課堂開始時。在課堂開始時,可以由教師給出以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存在皇帝的,皇帝是當時國家最大的官,那么你們知道哪些皇帝呢?學生會回答康熙、雍正等他們熟悉的皇帝,此時可以問學生是否知道第一個皇帝是誰,有的學生會回答秦始皇,但是很多學生是不了解這段歷史的,由此可以引入此次的課程內容,同時在學生心中埋下一個疑問,即誰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第三,課堂過程中。在課堂上,學生會通過閱讀課本知道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叫作秦始皇,此時教師可以再次提問:為什么秦始皇能夠成為第一個皇帝呢?這就會在學生心中又留下一個疑問,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戰(zhàn)國時秦國和其他六國的歷史。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讓學生在組內討論,為什么秦始皇會是第一位皇帝,為什么秦國可以統(tǒng)一其他六國。所有的答案都在歷史課本中有所體現(xiàn)。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再概括,從而形成教學要求的結果。
第四,課堂結尾時。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將秦朝發(fā)生的、但是在課本中沒有出現(xiàn)的有趣的事件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戰(zhàn)國的歷史,讓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興趣。
“問題主線”教學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這種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圍繞這個主線閱讀課本,尋找與主線問題相契合的答案,同時教師可以將這個主線分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尋找答案,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完成教學?!皢栴}主線”教學法真正地貫徹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將課堂的主體地位由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問題的探索者,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問題主線”教學法只是眾多歷史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我們歷史教師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努力探索。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多動腦筋,通過各種形式的提問,對有效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養(yǎng)成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觀察閱讀分析和比較等能力,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