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夏菲菲
首先,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在內容上是互補的。其次,在課程水平上是相輔相成的。必修1的自然地理內容,要求寬而淺顯。重在基礎,弱化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要求安排更多的教學實踐活動。而選擇性必修1則是必修1的拓展和延伸,內容更細化、更深化。所以說必修與選修之間建立了互補關系,它們之間既不是主次,也不是主從,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兩者都具有同等的教學價值,如何銜接好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要求教師展開案例式、主題式的教學,這將是對教師新的考驗和挑戰(zhàn),也更是教師個人業(yè)務發(fā)展的一次機遇。
地理知識與人類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高中地理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感到所學的地理知識對其生活和個人發(fā)展有用,那么教師應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緊密聯系本地的社會生產、生活實際,挖掘和拓展相關鄉(xiāng)土地理的教學內容,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地理新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能夠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運用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分析地理過程、理解地理規(guī)律,感悟和體驗現實世界中的人地協(xié)調。
為了同時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高中地理新課程進一步優(yōu)化了地理學科內容。教學過程中要求以主題為線索,使課程教學內容情境化,從而進一步落實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新課程內容在落實過程中,結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地理學科特征,加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盡可能多地展示出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發(fā)展的成果和新成就,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高中地理新課程在教材內容上的時代性,是地理教材改革的生命和動力,也是培養(yǎng)當下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在選修性必選3模塊的環(huán)境保護知識,就充分體現了當代人類的社會發(fā)展與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也賦予了時代使命,環(huán)境保護勢在必行,環(huán)保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課程必修1中第三單元《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課程標準為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在地貌觀察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形圖來觀察地貌,圖表教學,彰顯地理學科特色。地形圖的類型很多,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與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尤其重要,在教學過程設計中,可以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動起來。關于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過程,可以通過視頻播放,再讓學生動手用橡皮泥制作山體模型。通過動手制作和視頻觀察,不僅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再通過情景式教學,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結合圖文材料,掌握不同區(qū)域的地貌特征,分析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合理地安排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促進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落實地理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的實施與推行,要求每一位教師不斷地進行學習與反思,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模式,不斷地優(yōu)化和改善教學過程。那么,如何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使高中地理新課改道路走得更長,更有效地發(fā)揮教育教學功能,這是每一位教育者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