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萱
席勒對美育思想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在《美育書簡》中想要證明,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審美教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改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音樂的美妙,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提高音樂感悟能力。
古箏是一項入門簡單,彈奏起來非常動聽的樂器,一般的簡單樂曲聽起來也會讓人產(chǎn)生沉醉的感覺。另外,由于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理,好聽好看的東西更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古箏教學在提高小學素質(zhì)的過程中,能充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了解民族樂器,從而提高音樂情感和審美意識。
首先,本文對古箏音色教學的研究,是為了提高學生審美素質(zhì)的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演奏技法;其次,音樂情感教學,是在欣賞教學與基礎知識教學外最重要的一項訓練,也是古箏教學的根本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培訓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在今后的學習與教學中,通過實踐來完善音樂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古箏的音樂與韻律教學有別于音樂意境教學。意境教學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感悟音樂美,熱愛音樂美的能力,而音色與韻律教學是為了引導學生表現(xiàn)音樂美、創(chuàng)造音樂美的能力,是演奏技法方面的。古箏是一項有著濃郁民族韻味的樂器,音色可清秀可亢奮,韻味可悠揚可悲壯,變幻多端。古箏教學可以滲透、豐富學生對歷史音樂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良好的氣質(zhì),使之準確表達音樂的美。
古箏教學是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技法知識,古箏本身具備清脆悅耳的音色,加上良好的演奏技法能增添音樂色彩的感知力和表現(xiàn)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很大一部分學生彈奏時由于手型不到位、手腕沒放松等原因,在音色處理上太虛,不扎實。我認為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在彈好古箏曲的基礎上對音色做出更好的解決。
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詳細講解古箏的基本音色和變化音色。基本音色就是手指在最好的觸弦點觸弦,使箏弦達到最佳震動效果,彈出來的音色飽滿、清涼、結實,并且富有彈性。變化音色是指在彈奏中所用的符合音樂內(nèi)容、情感和風格的各種音色。教師應告訴學生,不管是彈奏哪種音色,都要做好基本功的練習,以此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重視,提高學習素質(zhì)。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簡單的樂曲,或者親自示范讓學生感受不同演奏方法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音色,等學生對音色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學習根據(jù)樂曲的意境、情感和曲調(diào)的特點來識別、表現(xiàn)、評價不同演奏中的音色之美,從中體會古箏這項樂器的神韻。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學生掌握了古箏的基本音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具有豐富音色變化的樂曲,現(xiàn)場示范同一樂曲中不同音色變化的彈奏技法,講解音色變化對整首樂曲格調(diào)、情感表達的影響。教師親自實踐會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對古箏音色基礎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在古箏基礎練習中,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身對樂曲的理解以及對樂曲情感的掌握來熟練地運用音色,使音色得到豐富的變化,在對音色練習掌握過程中,融入樂曲本身想要表達的情感,最終將基本音色與表達情感的變化音色相結合,提高彈奏古箏的技巧,從而真正理解樂曲,用心體會樂曲,達到演奏的要求。
教師將古箏運用于小學素質(zhì)教育,對其音樂藝術和自身審美意識的提高都會有顯著的作用。古箏的演奏與學習最終得益于對音樂情感的感悟與表達。教師應有意識地由易到難幫助學生欣賞樂曲、學習彈奏、體會情感,引導學生與音樂對話,感悟自然,欣賞世界美好事物,循序漸進地進行古箏音色教育。在掌握基礎能力后,最終在演奏中達到聲情并茂的境界,真正表達出樂曲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因此,層次分明的古箏教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課余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審美能力。
踏上“箏”程容易,堅持下來并且真正領悟其中真諦不易,這就需要我們的真心、耐心、細心與恒心,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喜歡古箏,這對提高小學素質(zhì)教育和古箏教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撰寫本文希望能夠為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提供一些見解與方法,為中國民樂的傳承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