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朝輝
當代社會,對話與合作是時代的主流,而傾聽是對話的基點。傾聽作為溝通交流的方式,勢必影響信息輸入的質(zhì)量、效能。在時代快速發(fā)展變化的情勢下,在紛繁蕪雜的信息中,在審視兒童成長的環(huán)境下,研究傾聽是發(fā)展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應有的價值以及引出的思考值得每位教師關注。
傾聽作為人類學習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通過專門訓練而獲得的。作為一種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傾聽既需要聽覺器官的全力投入,也需要人的思維的同時參與;既受人的已有經(jīng)驗的制約,也受到人的言語感受能力的影響;既受聲音信息傳遞時諸多因素的制約,也受言語交際時特定情境的影響。因此,對傾聽進行研究應基于現(xiàn)實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育中的溝通和交流是雙向的,即教育中良好的溝通交流是建立在有效的傾聽與應答之上的。傾聽作為教育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在獲得教育成果和學習體驗的過程中有其自身既定的意義內(nèi)涵和外在延展。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說,傾聽集合多種感知思考,形成接受體系,而非接收體系,對小學生言語學習具有獨特的作用。
據(jù)美國教學法專家里弗斯(W.M.Rives)和坦珀利(M.S.Tem-petly)的統(tǒng)計,人們在日常交際活動中所獲取的信息75%來自聽說,其中聽占45%,說占30%,而讀寫僅占25%,“聽”所占比重極大。以有意識為目的的聽的行為——傾聽,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具有的地位則更加不言而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傾聽是以主動理解為先導,在周圍諸如教師、同伴以及其他角色人物的各種信息的釋放過程中進行交互式信息處理以及再加工。
傾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貫徹始終的,在聽的過程中,人們把知識與情感的元素綜合起來,轉(zhuǎn)化成理解、表達等能力的外現(xiàn)。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教師應該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他在著作《改變教學,學校改變》中,將學習共同體的建成稱作教室中靜悄悄的革命,這場革命是互相對話的過程,致力于創(chuàng)造相互傾聽的教室。佐藤學以投接球來比喻言說與傾聽,若聽者能夠準確地把握說者言說的意義,就如準確地接住了投球者投來的球,這會使投球者欣喜并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興趣。新時期以來,更多學者開始關注傾聽在教育中的價值。諸如“傾聽在民主主義教育中的重要性”“共情性傾聽”、瑞吉歐教育模式中的“傾聽著”的課堂教學……無一不是從傾聽視角來思考課堂教學中的言語。
傾聽是復雜的思維過程,傾聽亦是思維載體。它在多重領域多方向延伸,諸如傳播學、生理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中,傾聽都存在著研究本義的一席之地。在同樣具有復雜性的教育領域,傾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èi)容。教育本義上的傾聽本身并不能拋棄其他領域,相比于分道揚鑣,在眾多學科不斷持續(xù)發(fā)展的動態(tài)衍變進程中,反向汲取成果,形成多向度意蘊效果更佳。但同樣,教育狀態(tài)下的傾聽應避免“泛化”的趨向。教育傾聽在教育過程中調(diào)動起了教育行為和學習行為,因為具有它的特性。在學校教育背景下的傾聽行為或者說關于傾聽的學生行為,是以學會聽、提高聽的效能,以獲取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養(yǎng)為一定目的的。也就是說,在學校范圍內(nèi),課堂上、課堂外(比如輔助性的活動、展示性的活動、拓展性的活動、交往性的活動等)的時空里,學校應形成讓學生會聽、善聽、樂聽并使教育教學優(yōu)化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了聽說讀寫和文學活動,語文學科的總目標包括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課程標準》將聽與說結(jié)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口語交際,并在小學的三個不同學段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傾聽目標。
第一學段: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nèi)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
第二學段:學會認真傾聽。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nèi)容,并能簡要轉(zhuǎn)述。
第三學段: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zhuǎn)述。
學會傾聽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標。審視現(xiàn)今語文教學中的傾聽,賦予傾聽新的認知、活力與空間,是語文教育改革中的一項有益嘗試。
為了解兒童傾聽興趣及習慣,筆者以一所公辦小學的三個班學生為樣本進行調(diào)查,情況如下:能排除課堂干擾認真傾聽的小學低段學生占35%,中段為52%,高段為68%。根據(jù)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低段學生受課堂傾聽氛圍和環(huán)境影響的程度是較大的。環(huán)境和氛圍能影響他們傾聽的認真程度。如果課堂上傾聽的過程經(jīng)常被打斷或者受到干擾,則不利于良好的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中段和高段的傾聽情況好于低段,但是受到干擾后不能進行良好傾聽的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
興趣是促使學生認真傾聽的重要因素。對教學內(nèi)容不感興趣也不影響傾聽的低段學生比例為37%,中段為54%,高段為68%。這與小學低段學生對自我的控制力較低,遇到不感興趣的內(nèi)容容易分神有關。中高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大,其自我控制力增強,遇到不感興趣的教學內(nèi)容會覺得枯燥,但也會約束自己進行傾聽。
教師對小學生的任何行為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傾聽中也一樣。認為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傾聽產(chǎn)生影響的在小學低段中占比為95%,中段為87%,高段為79%??梢?,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對學生傾聽的影響對于各年級的學生來說都十分明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學生對教師授課時的話語方式是敏感的,尤其低段的學生更為明顯。教師對學生的及時關注和反饋、說話時的方式方法、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等都是潛在的影響學生傾聽的因素。
傾聽在語言輸入的基礎上,要求聽者有更強的主動意識。主動傾聽的程度與傾聽的效果息息相關。美國學者大衛(wèi)·M·列文曾說過,傾聽不僅僅就是一種認知能力,它總是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種情感能力和形成動機的能力。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程度與主動性的高低決定了傾聽效果的好壞。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傾聽的主動性不夠,傾聽興趣停留在淺層次的信息圖文資料上。他們面對連續(xù)性文本、信息量大的文本等需要更多更強思考力的信息時,顯現(xiàn)出能力不夠或者趣味索然。這時學生陷入被動傾聽中,對課堂上的信息既不能有效接收,也不能將其與自己的體驗、知識等聯(lián)系起來建立關聯(lián)性,從而導致課堂體驗不順暢,課堂體驗愉悅感缺乏。學生在體驗受挫后容易中斷傾聽的意愿和興趣。
良好習慣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助益良多,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可以說是對學生長久發(fā)展都有利的一項習慣。在平時的學習中,傾聽時做一些必要的筆記,傾聽時專注,關注信息的中心和關鍵,邊傾聽邊思考,摒棄偏見等習慣都應得到培養(yǎng)。從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傾聽習慣不佳的學生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或者沒有明確傾聽的意義。自己感興趣的就聽,不感興趣的就不聽。這種隨意性導致課堂傾聽“片段化”“碎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長久如此會影響課堂思維的提高,使思考能力下降。而思考能力下降又會反過來影響傾聽,由此陷入不良的循環(huán)。這些都是傾聽習慣沒有養(yǎng)成的弊端。這一點在低段和中段特別要引起重視。
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的思考能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對于此階段的學生,教師可多培養(yǎng)其在傾聽中思維的能力。優(yōu)質(zhì)的傾聽必然與高質(zhì)量的思維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傾聽從單純的輸入層面進入高階的思考層面,意味著傾聽能力的提高。但平時學生對教師的依賴以及疏于思考讓傾聽的效果打了折扣。學生批判性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在接收—分析—思考—反饋的思維過程中,沒有達到目標。思考性傾聽能力是需要長期進行訓練的,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系統(tǒng)化的、有序的、有見解的思考。
學生的傾聽能力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也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系統(tǒng)的訓練,以促進學生良好傾聽行為的不斷產(chǎn)生。學校教育作為傾聽的載體,在學生的學習體系中要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多管齊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葉瀾教授認為:“兒童專門意義上的學習活動,主要是通過學?!n’的形式進行的教學過程來完成的。不管人類社會對教育的需求達到怎樣普遍化的程度,不管學校教學、課程的內(nèi)容怎樣不斷地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成長’不同于‘日常情境中的學習成長’的性質(zhì)這一點不變。那是一種個體要進入符號抽象意義的精神文化世界所必須的學習,與通過日常生活實踐獲得現(xiàn)實世界生存經(jīng)驗意義的學習相關,但絕不相同?!?/p>
課程作為學生教育的載體,承擔著傾聽教育的重要職能。課程建構(gòu)對傾聽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實踐中,教師嘗試用“微型課程”開展學會傾聽的教育。微型課程具有靈活、內(nèi)容豐富、易實施等特點。比如“一日故事”“新聞早播報”“十分鐘講壇”“古詩十分鐘”等。各個年級都可以開展適合本年級學生的微型課程,微型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不受限制,大都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因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微型課程的傾聽內(nèi)容異于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能讓學生產(chǎn)生新穎奇特的感覺。
讀是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傾聽課堂”中,傾聽與讀的結(jié)合,把話語環(huán)境轉(zhuǎn)化成了兩者并行的結(jié)構(gòu)模式。傾聽是讀的目的,讀的語義符號的輸出,是刺激傾聽的路徑。學生將捕捉到的信息與自己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整理。通過讀將傾聽納入到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重視傾聽的價值。用于讀的文本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明確的主旨,以便于學生對傾聽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加工。讀的目的不僅僅是進行語言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促進傾聽價值的生成。聽讀課將傾聽的效能賦予在了讀的過程中。
如筆者曾上過一堂“聽讀課”:第一關,記下新聞摘要。筆者先播放了三則以正常語速播報的《人民日報》新聞摘要,之后讓學生反饋:剛才講了些什么?意外的是,學生紛紛表示“太快了”“太多了”,大部分學生只記住了幾個關鍵詞。第二關,聽懂語言?!半m說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教師用自己的聲音演繹出了一個生動的場景。而學生先是將信將疑,又覺得“似曾相識”,最終恍然大悟:“這是語文四年級下冊的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中的選段!”課上,教師向?qū)W生傳授了傾聽的秘訣:專注、聯(lián)想、思考。在多次訓練后,學生的聽讀能力有了較大提升,在之后的記錄新聞摘要和聽懂語言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大多能達到傾聽要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只有打開學生的聽覺能力,才能讓他們學會聽辨。聽力訓練也要循序漸進,“聽讀課”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耐心聆聽,真正明白語言的魅力。語言的準確和優(yōu)雅,確實只有通過聲音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
聽與說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但它們之間并不完全獨立,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聽說課程將說與聽結(jié)合在一起,具有較強的傾聽能力能為“會說”創(chuàng)造條件。反過來,“會說”又促進“會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聽的興趣和聽的專注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有利于傾聽的情境,將聽與說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試著從學生的角度來展開傾聽。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好介入的時機和時間的長短。開展聽說訓練的材料以貼近學生生活、學習體驗為佳。
筆者曾利用每天中午的20分鐘,讓學生聽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都是教師錄制的,旨在讓學生學會傾聽。比如第一課叫《我有一雙大耳朵》,該故事讓學生明白“耳聰目明”中的“聰”字是怎么來的;第二課是《叮叮當當》,該故事讓學生明白可以用耳朵辨識不同的聲音,也教他們一些傾聽的技巧。
學生傾聽后,就能“依樣畫葫蘆”地說出故事內(nèi)容來,這也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認真傾聽,然后嘗試聽后復述,既簡單又有效。長期進行訓練,學生自然就會養(yǎng)成從傾聽中學會表達的習慣。
聽寫是一種傳統(tǒng)的學習訓練方法。較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聽寫詞或者句子。在聽寫過程中學生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準確地將聽到的內(nèi)容復現(xiàn)出來。教師在設計傾聽任務時,應適當增加分析、思辨的要求,而不是簡單地復現(xiàn)。如讓學生對傾聽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提煉或者概括,使學生的傾聽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如筆者曾上過一堂《聽聽寫寫》課,其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請學生聽錄音材料,要求學生指出哪些句子和段落表達的內(nèi)容關系不大。錄音內(nèi)容如下:“謝晶同學是熱心幫助別人的好班長。小華病了,她陪小華去醫(yī)院看病。葉萍忘了帶彩色顏料,她把自己的借給葉萍用,她對人很禮貌,見到每位老師都主動打招呼。一天下午,她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農(nóng)民伯伯吃力地踏著一輛裝滿蔬菜的三輪車,就急忙上去幫著推。她還是全班學習成績最好的同學。”學生邊聽錄音,邊用簡單的詞句做記錄,聽后選擇和伙伴交流故事的內(nèi)容并回答問題。經(jīng)過一定訓練,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內(nèi)容,傾聽能力逐漸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將單一的要求轉(zhuǎn)化成多任務組合,并且分階段完成,以此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獲得完整、專注地傾聽的體驗。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
時代的發(fā)展使傾聽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zhàn)和困惑,但也賦予了傾聽新的意義和路徑。在不斷發(fā)展的當下,教師關注對意義的追問和對策略的落實都是積極應對的表現(xiàn)。課堂中,任何有效的“意義”“策略”都和“傾聽”相關。認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鑲嵌”培養(yǎng)傾聽能力的“微型課程”,能幫助小學語文教學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