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仙 (江蘇宜興市桃溪小學)
以陶都小學李群老師執(zhí)教的“男生女生不一樣”為例,教師精心選取最具價值的素材,尋找到了通向生活(社會生活)的鏈接點。教師選取了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以及有發(fā)展意義的內容作為新的教學內容來補白課本教學內容。教師重視活動的選擇和設計,學則有趣、有實效,更受學生喜歡。李老師以小品《不差錢》引入,點燃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接著,孩子們再去參與具有代表性的比賽項目,如掰手腕、穿針引線大比拼、選禮物等,看到男生女生在生理、體能、性格、喜好上存在著差異。游戲不僅證實了孩子們的猜想,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繼而,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中男女生缺一不可,老師設計了“欣賞異性同伴的優(yōu)點”“觀看視頻《登山途中》”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明了彼此的可貴和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做能做的事,自己發(fā)現(xiàn)能發(fā)現(xiàn)的事,自己獨立完成能思考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真正達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學做合一”之境界。
以徐舍小學蔣春華老師執(zhí)教的“埃及的金字塔”為例,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感知埃及的地理位置”中,本課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是“知道埃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點”,但假如教師純粹地對照地圖進行講解,那肯定是一片模糊,更談不上目標達成度。事實上,學生就應該在情景中和互動中形成知識。用透明紙描繪并剪出“埃及”的疆域輪廓,學生操作鼠標將“埃及”的疆域輪廓移到非洲地圖的“一描一剪一移”的小細節(jié),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蔣老師通過“三部曲”順利完成這一個知識點的教學。
再如,在第三環(huán)節(jié)“探究金字塔,深入了解這一世界奇跡”中,教師適時地補充了一段閱讀資料,它來自語文課文《埃及的金字塔》。首先進行瀏覽,接著,教師借助課件“畫一畫”,讓學生直觀感知金字塔的形狀(角錐形);通過與生活中的建筑物“比一比”(與教學樓比,與埃菲爾鐵塔、東方明珠比),特別是與教學樓比高,比周長,比所用材料,比花費時間、人力,學生對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及宏偉高大形象的認識就更深刻了;通過大家“談一談”,學生無不為世界建筑史上埃及金字塔這一偉大奇觀而驚嘆。在這樣有意義的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情緒是積極的。就這樣,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實現(xiàn)從抽象到具體的知識建構。
陶都小學李群老師執(zhí)教的“男生女生不一樣”,在小小辯論會“男生比女生聰明?”的環(huán)節(jié)中,陶都小學的學子可謂“小荷才露尖尖角”,那豐富的知識,那逼人的氣勢,那驚人的口才……學生的生命在活動中煥發(fā)光彩,他們在開放的氛圍中享受自我的魅力。李老師那適時的點撥,“有點道理”“好像是這樣的”“好像就有很多”等,讓辯論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小小的話題逐步深入到學生正在參與著的廣闊的社會“大生活”。我想:正是因為學生積極地收集課外資料,促使大量教材以外的信息走進課堂,拓展了課堂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高效地實現(xiàn)了課內外的交融。課堂上,孩子們的心靈是敞開和舒展的,教師的尊重友善、耐心傾聽、理解分享,為孩子們建構了彼此接納、相互理解、和諧溫馨的課堂。課堂內外,孩子們在建構自我的同時,也奏響了心靈的道德琴弦。
在“猜想金字塔,感知懸念”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面對“三千多年前的法老詛咒”,質疑:考古科學家為什么會一個個離奇死亡,是霉菌?是病毒?是陵墓結構?學生在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考古的科學家一個個離奇地死亡”上陷入迷茫,思維一下子出現(xiàn)了盲點,混沌之時,教師的引導用到了“刀刃”上,不可小覷地輕輕一撥,學生立即撥開云霧見天日。我想,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向學生敘述事實時,肯定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學生也建立了科學的人生觀和生命觀。
再如,扶風小學的臧健教導執(zhí)教的“綠色小衛(wèi)士”,充分利用課件——圖片“炫”了一把,不斷給人以視覺和心靈的沖擊,讓人感受從“喜”(太湖真美)到“悲”(污染嚴重)的心路歷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情感體驗非常成功。教師旁敲側擊,步步推進,讓學生自己去悟去感,如,緊緊扣住一幅漫畫通過三次有效的課堂討論(1)要不要進行這樣的交易?(2)他們會成交嗎?(3)你們希望他們成交嗎?你們來勸勸他們,說動他們不成交。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觀察學生的表情、直視學生的眼睛、聆聽學生的發(fā)言,這必將對他們的人生歷程產生深遠的影響,十分有價值。
教師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調查、收集資料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增強體驗,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打下基礎。
當鮮活的家庭生活現(xiàn)實與課本融為一體時,無聲勝有聲。例如:在教學“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一課時:課前,教師選取班內多名學生“嬰兒、幼兒園、小學”不同階段的三張照片做成課件,而學生則取來了家長精心珍藏的孩子小時候使用過的一兩樣物品:奶瓶、鞋帽等,并聆聽家長講述與之相關的成長故事;上課時,教師先用課件展示照片,請照片中的學生交流成長感受,再進行小組交流,每位學生介紹一樣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及講述相關故事。令人印象頗深的是一位學生展示的十多副大大小小的手套,這些手套都是媽媽一針一線親手勾織而成。在交流中,學生感悟到母親的偉大在于細節(jié)處的愛,這份“愛”震撼了心靈。學生在一件件真實的往事分享中體會到父母在養(yǎng)育、培養(yǎng)兒女過程中的艱辛,在心中油然生發(fā)出對家長的愛。
只有學習者對內容、情境發(fā)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進而讓學生產生“入境始與親”的體驗效果。
以陶城實小韓麗君老師執(zhí)教的六年級品社課“人種有不同”為例,本課教學以社會知識為重點,把思想教育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種觀”巧妙地糅合于社會知識教學之中。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有價值的問題,例如:販賣黑奴?一張小小的椅子,為何有不同的待遇?……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被引入對三大人種深層次的討論交流中。緊接著,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交流各人種杰出代表的資料(科學家、教育學家、明星、國家領導人),學生逐漸認識到三大人種本質的共同之處。如此一來,學生心悅誠服地認識到了人種的優(yōu)秀不分伯仲,也在無形之中自動調整了自己的人種觀——“平等”“尊重”。
品德課必須“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走出“學校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參加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檢測道德行為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是促進學生“知行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的又一條有效途徑。
教師只要從孩子的生活出發(fā),洞察孩子的內心、情感,并精心挑選素材,且能巧妙地糅合至教學的體驗環(huán)節(jié)之中,就能真正引起孩子的道德共鳴,把品德課上進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