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社 (安徽岳西縣思源實驗學校)
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必須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現(xiàn)狀和實際,突出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教師應尊重自身的優(yōu)勢,研究更貼近教育教學實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教師自我發(fā)展的“草根式”小課題研究。教師可以沒有大課題,但應該有自己的小課題;可以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方案,但應該有自己結合實踐工作的反思和記錄。這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重要途徑。
“草根”一詞源于19 世紀的美國,它的基本含義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長”,具有鄉(xiāng)土氣息,蘊涵著豐富的生活共識,充滿鮮活的生命力。“草根式”小課題研究是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的,屬于校本研究的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所謂“小”,是指研究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困惑,并總結經驗,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jié)或某個專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xiàn)象、案例、問題等。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研究周期長短皆宜??梢允且蝗嘶蚨嗳搜芯?。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閱讀、記錄、反思、行動可靈活運用??傊安莞健毙≌n題的特點可以用“小”“近”“實”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xiàn)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xiàn)實,不好高騖遠?!皩崱本褪菍崒嵲谠冢饤壌蠖盏拿枋鲱A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概括地說,“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就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在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課題研究。
相對于大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具有應用性、群眾性、雙重性、廣泛性、自主性的特點。
相對于理論性的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在研究的性質上屬應用性的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或者說它針對的是中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實踐。它是一個教中研、研中用的過程,教、研、用三者是一體化的。
從研究的目的來說,小課題研究不以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和對外展示研究成果為目的,也不僅僅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而是以提升專業(yè)化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一方面,教師要專業(yè)化,必須具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超凡的教育智慧、扎實的學科專業(yè)知識、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而小課題研究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而且對于教師鞏固學科專業(yè)知識、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也就是說,小課題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讓教師受惠。另一方面,小課題研究有助于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實踐所面臨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讓學生受惠。
從研究的主體來看,小課題研究具有群眾性的特點。大課題的研究往往是學校一部分教師,其主持人經常是少數(shù)幾個人;與大課題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課題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課題主持人。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師,也無論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強、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課題的研究。只要你有參與教育科研的愿望,你就可以進行小課題的研究。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小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以教學問題為中心的,涉及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所有問題。這也就是說,小課題研究雖然是以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的,但它不僅包括對教學問題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學工作以外的涉及學身心發(fā)展的所有問題的研究;直接和間接涉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是小課題研究的問題;小課題涉及的范圍,既包括教學,也包括學校其他方面的工作。
從研究過程來看,小課題研究具有自主性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為小課題研究的課題是教師自主發(fā)現(xiàn)的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小課題的研究可以是發(fā)現(xiàn)課題的教師個人的研究,也可以是課題發(fā)現(xiàn)者與其他教師合作進行的研究。因而小課題研究可以有個人小課題研究和科組小課題研究等組織形式。其次,自主性體現(xiàn)為小課題研究的課題是“我要研究”的課題。小課題的研究是在教師教科研的主體意識充分覺醒狀態(tài)下,教師積極、自覺、主動、全情投入的課題研究。它既不是由上而下的過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過程,即其所研究的課題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課題,或者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其研究成果也是為了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進。正因為是教師的“我要研究”,小課題研究能夠更充分地調動教師參與教科研的能動性,更充分地發(fā)揮教科研的創(chuàng)造性。盡管這里沒有刻意地對外渲染、張揚,沒有轟轟烈烈的開題大會,沒有如現(xiàn)在一些學校那樣的課題掛匾儀式,研究過程也是靜悄悄的,但這樣的研究更為扎實,研究成效更為顯著,真可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后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安莞健毙≌n題研究的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
小課題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如何科學而有效地選擇課題??梢詮囊韵聨讉€角度來確定研究課題。
(1)從特殊案例中選題。個案研究曾經在教育領域非常流行,是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的一種實踐研究方法。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非?!疤厥狻钡膶W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這些學生一些特殊的行為習慣,甚至是特殊的“癖好”。正因為這部分學生與同年齡段學生存在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教育方法與手段進行教育。否則,就達不到“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放過一個學生”的要求。
(2)從突發(fā)事件中選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突發(fā)事件,將課堂突發(fā)事件視為一種重要的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而開展研究。
(3)從常規(guī)教學中選題。對于絕大部分教師來說,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是在“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根本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可言。應該說,如果我們的教學常規(guī)是高效的甚或有效的,這種重復是有必要的。但往往是我們在重復著無效的工作,而并不思改進。如很多學生已經非常熟悉教師的課堂組織教學模式,當教師還未開口要求學生思考某一問題時,學生已經非常整齊的回答出問題;當學生已經根本不看教師給他們的作業(yè)打的分數(shù)時,教師還在給學生的每一次作業(yè)打上一個分數(shù)……對此,我們是否可以顛覆這些教學常規(guī)。以改革作業(yè)為例,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學生相互批改、口頭批改、當面批改、分層作業(yè)、不同要求作業(yè)、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動手實驗作業(yè)等新形式,并作為相關課題提出。
又如,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學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模式,也將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模式之一。在這一基本模式的常規(guī)實踐中,也有新的問題值得研究。如課堂的探究式教學的情境設置模式如何構建,筆者將這一問題分解為“新授課的情境設置模式”“復習課的情境設置模式”“實驗課的情境設置模式”“練習課的情境設置模式”等,每一個板塊的研究就是一個小課題。
(4)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于教育現(xiàn)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fā)地。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解決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yè)的問題;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5)從切磋交流中選題。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教師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學情況,這樣,教師自身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fā)出來,逐步形成小課題。
(6)從理論學習反思中選題。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形成新的課題。
(7)從學生的反應中選題。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fā)現(xiàn)學生現(xiàn)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
(8)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選題。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于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于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中選題,但必須注意可操作性。
(9)從總結經驗形成中選題。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于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fā)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經驗的骨干教師去研究。
(10)創(chuàng)新工作生發(fā)出課題。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ǎng)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fā)現(xiàn)新規(guī)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
(1)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刹捎冒咐?、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應特別強調“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chuàng)造教育實踐新形態(tài)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原始資料要及時記錄、追憶、收集,所有這些真資料也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教師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jié),對細節(jié)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訂。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于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于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服務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2)表達研究成果。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安莞健毙≌n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志、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于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
(3)小課題研究的管理流程。小課題研究沒有課題的申報、立項、結題等嚴格而又相對繁瑣的過程,這對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教師而言,心理上也就較容易接受,較容易入手,同時,能讓教師感覺有用。但是,這種研究也并不是自生自滅的,而是需要引導與管理的,要組織相關培訓和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對于學校來講,如何組織和管理“草根式”小課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步驟:
①教師選題,填寫《教師“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報告單》。借以了解教師規(guī)劃的“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步驟,還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師的自我診斷能力。
②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對教師提交上來的題目,管理者要進行精心篩選,幫助教師把研究的題目定位為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經驗。
③學校教科室研究,批準立項,向申報者發(fā)立項研究通知書。
④教師實施研究,積累研究過程資料。教科室組織各種集體研討活動,對教師的研究進行督查指導。
⑤階段性小結,開展中期成果鑒定會,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
⑥結題。教師向教科室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并交教科室。教科室組織有關專家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
⑦開展課題成果推廣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獎勵。
相對于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知識而言,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課程論、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科學知識是教師專業(yè)化的條件性知識,但這些條件性知識對于教師的教育科研活動而言卻是核心性的知識。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于確立和更新教育觀念,而教育觀念的核心和關鍵之處是教育價值觀、教育目的觀。這樣,教育理論的學習就為教師從各種問題中甄選和厘定值得研究的小課題提供了依據(jù)。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的儲備,教師就難以從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教科研實踐進行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總感到有許多小課題需研究的教師,往往是教育理論知識較為扎實、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的教師。這里,教育理論的學習不僅是教師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實踐的真問題的前提,而且是提出研究假設、對課題研究進行理性歸納和檢驗研究結果正確與否的前提。
創(chuàng)新是研究的生命。一項研究有沒有價值,雖然可以從課題上反映出來,但是,課題本身只提供了實現(xiàn)價值的可能性,還不是真正的價值,課題的真正價值只能通過研究過程、研究結論最終得以實現(xiàn)。而價值實現(xiàn)的大小,往往決定于有沒有創(chuàng)新性。研究的創(chuàng)新意識,一般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提出新問題、研究新對象、采用新方法、得出新結論。而不是去重復別人的研究,概括別人已經得出結論。
盡量不要去選擇已經有定論的課題。應該選擇那些邊緣性的,交叉性的,不為成人世界所熟悉關注的話題。應該鼓勵年輕人樹立反思流行,挑戰(zhàn)權威的勇氣。如大家都說研究性學習好,你能不能尋找論據(jù)給予質疑?也許你的結論不夠穩(wěn)妥,論證不夠充分,但是你敢于提出不同意見這一點就應該給予高度評價。研究從根本上說是探索新事物,而犯錯誤是探索的一部,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己的分析判斷,人云亦云。
實證研究是從西方自然科學研究的分析方法發(fā)展出來的,它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是重視數(shù)據(jù)分析,重試驗,重調查,其研究過程是把研究對象分解成若干個相關的要素,并運用統(tǒng)計學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微觀的分析,由量的研究歸納出對整個事物性質的判斷。實證研究的優(yōu)點是把對事物的研究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往往把握準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
如何處理小課題研究與常規(guī)教研活動之間的關系?兩者在學校教研中分別占據(jù)什么樣的位置?因為教師的時間是有限的、教研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教研活動不僅只是聽課、評課,還可以進行一些小課題研究。這也表明了小課題研究是與常規(guī)教研相輔相成的一種教研形式。兩者在形式、名稱上雖有不同,但內容上卻是相融的。常規(guī)教研不僅要進行,而且,常規(guī)教研想擺脫我們習慣了的形式主義和缺陷,必須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為教學服務。在教學、在聽課、在評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成為小課題研究的對象,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又在教學、在聽課中去領會、感受、試驗對策的效果,再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解決一個問題之后,又開始另一個小課題研究……因此小課題研究與常規(guī)教研并不矛盾,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