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張倩 (江蘇盱眙縣盱城街道中心小學)
飲水思源,當心存感恩。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同樣也是一個正直的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事實上,我們都非常需要感恩,父母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同學對我們有關愛之恩……德育作為學校品德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更應該將感恩教育作為工作重點。
在古代,人們對“感恩”兩個字總是懷著一種敬意,不僅是對于施恩之人的尊敬,更是對于心懷感恩之人的尊重,唐朝孟郊甚至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驚世名句。
到了現代,人們試圖給“感恩”二字一個全面的解釋,《牛津字典》對它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謝之情表現出來以回饋他人”?!冬F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字典上能給出的只能是它的字面意思,但感恩的含義卻不止如此,感恩不僅僅是一種處世哲學,同時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學會感恩,對于生活中所有看似稀松平常的事物心懷感恩之情,我們會發(fā)現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幸運的,都是積極向上的。對于一個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來說,感恩就意味著使他們知道父母與老師的付出并不是理所當然的,使他們認識到周圍的一切他們所正在享用的事物并不是生來就有的,使他們對整個世界充滿敬意。
孟母三遷,根源都是周圍環(huán)境。積極在校園中推廣感恩教育,耳濡目染,提高師生對于感恩的重視程度,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和諧友愛、充滿感恩的校園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健康發(fā)展起到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學校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積極推進感恩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老師的辛勤付出會讓學生理解周圍每一個人的辛苦、接納他人,培養(yǎng)一種悲憫的情懷;會讓同學們保持樂觀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與學習心態(tài),促成學生品德水平的提高;與周圍的人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成長成為一個謙遜、尊師愛友、禮貌待人的人。
識恩、知恩是懂得感恩的基本前提,假使一個人并沒有意識到他人對于自己的幫助,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恩惠,那么他是不會懂得感恩的。學校推廣感恩教育有助于學生們從身邊的每一件事中思考感恩,懂得感恩的意義,認識到并非每一種自己正在擁有的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在這一點上,曾經很多日本教師都會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玩一個叫“十月懷胎娘辛苦”的體驗小游戲。老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沙袋,讓每一名同學把與自己出生時重量差不多的沙袋綁在自己的肚子上,并且在這一節(jié)課內不允許取下。下課后,老師讓同學們談一談對于“十月懷胎”這個游戲的感受。據說,很多學生當場就被感動哭了。很顯然,學生們需要先知恩,才會懂得感恩。感恩與其說是一種美德,不如說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只有學校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關于感恩教育的活動,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知恩、感恩。
獨生子女,家長寵愛嚴重。受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計劃生育的影響,雖然現在“二孩”政策已經全面放開,但并沒有起到非常明顯的作用,很多家庭更傾向于生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些獨生子女往往不自覺地接受著幾代人關愛的疊加,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寵愛,遇事很少批評,凡事以包辦為主。這樣的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新一代獨生子女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對于自己所擁有的不懂得珍惜,對于索取理所當然,并且習以為常。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點睛之筆,它致力于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人格素質,是學校教育工作基本目的的具體體現,貫穿學校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引領著整個學校教育的方向。它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的指向標、動力機制和思維保障。特別的,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基礎工程的小學教育,是培育和成就合格公民的起點。
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卻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代學校的應試教育模式,普遍存在著重智力培養(yǎng)而輕品質培養(yǎng)的現象。就當前的教育而言,尤其是初高中學生的教育,由于面臨中考、高考等各種壓力,普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理論水平,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榻逃康?,而忽略了對于學生的品德素質的培育。雖然說有的學校逐漸地開始重視品德的培養(yǎng),但在家長、社會普遍的以成績?yōu)榕袛鄻藴省⒁凿浫÷蕿楹饬繙世K等因素一定程度的影響下,在學校整體教育中,品德教育并沒有它應有的優(yōu)勢地位。
恩格斯曾說:“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報恩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發(fā)生的重要情感基礎?!苯虝W生感恩,首先要在思想意識層面上讓他們了解什么是感恩、怎么做才是感恩。在這一點上,學??梢酝ㄟ^積極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展覽會、座談會、演講比賽等形式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感恩。同時還可以邀請家長來參加,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溝通了教師和家長間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間的聯系。
在感恩教育活動中應該格外重視感恩教育的道德實踐環(huán)節(jié),用親身的經歷增強學生們的感恩意識,從而使感恩教育能夠真正地走進學生們的心理世界。具體來說,在家庭層面上,應鼓勵學生對父母對長輩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從身邊的每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事情開始,比如,回家?guī)桶职謰寢尠岩路煸谝录苌?,為爺爺奶奶捏捏肩、捶捶背,幫父母打掃一次房間等。鼓勵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盡自己所能地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在學校層面上,鼓勵同學間的互幫互助,相互尊重,鼓勵學生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但盡可能地杜絕物質上的感激。比如,為老師唱一首歌,在教師節(jié)的時候集體祝老師節(jié)日快樂等。在社會層面上,由于學生并沒有太多的社會實踐經驗,但對于社會的感恩又是整個感恩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可以由學校組織,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如在重陽節(jié)的時候集體去看望敬老院里的老人,在植樹節(jié)的時候組織學生集體種樹,在周末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集體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作人們打掃衛(wèi)生等等。
中小學德育大綱把學科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質教育的最普遍和最基本途徑。學校德育工作應該與學校的普通教育內容相結合,也可以將感恩教育融入日常學校具體的學科教育當中去,引導學生將具體學科的思維與感恩教育的思維相結合。同樣,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內容與知識教育內容兩方面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不可分割。要在使學生獲得智育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教育,需要老師合理的調整當前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采取與學生認知特點相符,為學生們所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
學校教育是一個大的系統(tǒng)教育,不僅包括幼小中學、大學等,還包括了中職、高職教育等,感恩教育工作要想真正貫穿各級學校教育,就需要分門別類,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學生中間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設置不同的教育重點。比如,幼兒園階段的感恩教育工作應以具象感知為主,讓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感恩;小學階段的孩子在具象感知的同時增加道德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們知道更多的感恩事跡等;中學階段的孩子則顯得更加成熟,他們在意識層面上普遍懂得需要感恩的道理,但卻缺少具體的實踐,因此中學的階段的感恩教育應以社會實踐為主,增加學生們的在感恩實踐中的道德實踐感和道德體驗感。職業(yè)學校的感恩教育則應該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在學生們進行具體技術學習的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感恩不僅是一種品質上的美德,還是一種身體上的行為,既需要道德情感上的培養(yǎng),也需要道德行為上的踐行。學校作為學生們接受教育和進行學習生活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對于感恩教育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將感恩教育融入學校德育工作和具體學科的教學中,并將其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