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君(青田縣伯溫中學,浙江青田 323900)
基于打造劉基文化特色校園的出發(fā)點,我校致力于讓劉基文化走進語文課堂,以“詩詞拓展課”教學實踐來拓寬學生視野并傳承劉基文化?!皠⒒娫~鑒賞群文閱讀”是基于“意象”“詞眼”與“論世”而延伸出來的群文閱讀,其在教學中主要用到的閱讀方法有歸類意象法、關注詩眼法與知人論世法。根據這三種方法來組織并實施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群體詩詞閱讀的方法,并由此產生詩詞拓展學習的成就感,進而提升學生對詩詞拓展性學習的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將方法再作用于實踐,最終可形成“詩詞拓展課”的良性循環(huán)。
從平時的教學看,摸著石頭過河的教學嘗試往往就因目標不明確而流于形式。因此,根據教材實際與學情來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拓展目標,成為“詩詞拓展課”的首要前提。我校的語文拓展課程,意在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積累與運用劉基詩詞,傳承劉基文化,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文言著作的興趣。
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庇纱丝磥?,人是以語言來展示和證實自己的,而語言理解與運用是語言發(fā)展的基本點,自然也是詩詞拓展教學的本體性要求。
《劉基讀本》是我校編制的校本教材,其上冊第四單元的“愛民篇”所選的用于群文拓展閱讀的三首詞如下:
漁家傲
江上秋來惟有雨,江城九月猶炎暑。泉涌中庭苔上柱。深閉戶,莎雞①露泣寒螀②語。 征戍③誅求④空軸杼⑤,千村萬落無砧杵⑥。玉帳悠悠閑白羽,愁正聚,亂鴉啼破樓頭鼓。
[注]①莎雞:指蟋蟀。②螀(jiāng):寒螀,即“寒蟬”,蟬的一種。③戍:shù,軍隊防守。④誅求:強制征收。⑤軸(zhóu)杼(zhù):指代紡織機。⑥砧(zhēn)杵(chǔ):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搗衣。
浣溪沙
布谷催耕最可憐,聲聲只在綠楊邊。夕陽江上雨余天。 滿地蓬蒿無舊陌,幾家桑柘①有新煙?戰(zhàn)場開盡是何年。
[注]①桑(sāng)柘(zhè):桑木與柘木。這里指農桑之事。
江神子
絲絲纖雨織黃昏,掩衡門①,黯消魂。贏得滿頭華發(fā)、照乾坤。天上神仙三島外,空虎豹,守重閽②。 河林落日隱昆侖,望中原,杳漫漫。白葦青蒿、無處著啼猨③。鳳去不來簫管咽,心里事,共誰論?
[注]①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②重(zhòng)閽(hūn):泛指重重宮門。③猨(yuán):同“猿”。
選定這三首詞為一組進行比較性群文閱讀材料,旨在讓學生品味詩詞中關于百姓生活描繪的異同,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為此,要讓學生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自由表述對“民”字內涵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它的本義為“百姓”,且與皇權相對。理解這層含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從而提升閱讀這一組詞的教學價值。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從以下三個層次來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1.利用一組甲骨文圖片,邊賞邊猜測邊自由表述,讓學生通過語言表達來初步了解“民”字的原始造字意圖——古時人們用利器刺瞎戰(zhàn)俘的眼睛,讓對方淪為他的終身奴隸,并進一步拓展為“地位低下的一類人”。
2.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說文解字》的解釋給予幫助:“民,字從尸從氏?!鉃樯眢w不動彈,引申為‘不遷徙’?!稀鉃椤畤濉濉??!c‘氏’聯合起來表示本地常住人口、土著?!?/p>
3.學生結合語言環(huán)境進一步運用:常住本地的氏族,在古代,指黎民百姓;在現代,指公民。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群文閱讀的訓練中更能讓自己深入思考并留下深刻印象,且表現出來的聯想與想象的能力也較豐富,思維活躍度更高。因為學生通過自身感受來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一組文本,可以使自己的語言與思維相匹配,增加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從而全面提升思維能力。
要在一堂課內完成對一組詞的賞析,對學生來說任務偏重偏難。對此,我們選定以下方法來實施教學:
三首詞在行文上有一個共同點,即通過一系列意象來共同表現“百姓生活”。我們在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組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fā)現這一組詞的各種意象。學生從第一首詞中找到“泉、庭、苔、柱、戶、軸杼、砧杵”等意象,從第二首詞中找到“布谷、蓬蒿、舊陌、桑柘”等意象,從第三首詞中找到“白葦、青蒿、猨”等意象。引導學生對這些意象進行歸類可以發(fā)現,這一組詞對有家不能歸、有地不能耕、有國不可依等三個不同層面的百姓生活進行了描寫。
讀詞,除了要讀出內容,還要讀出情感。學生一般都能讀出詞人憂國憂民的情感,此時教師可追問“你是怎樣得來這種情感體驗的”,以此指導學生關注詞中的“詞眼”——愁、憐、黯,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詞人把他的態(tài)度情感集中在一個“愁”字上,這個字就稱作詞的“詞眼”。通過這一方法,學生迅速把握了這一組詞的共同情感——憂國憂民。
要讓學生具體深刻地體會詩詞的情感,教師可采用知人論世法?!爸苏撌馈痹趲椭覀冮喿x古詩詞時常常發(fā)揮重要作用,要讀懂前人的作品,讀者就必須將自己放在那個時代,盡量知曉作者的生平以及思想經歷,盡量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及特定的社會背景。這種方法常常被認為是理解與把握古代詩詞文本的必備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情簡要補充一段史料:
劉基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成為一代開國功臣之后,勤于職守,執(zhí)法嚴明,常深入鄉(xiāng)間,體察民情,為民除害,且為人耿直,堅決反對任用李善長、胡惟庸等佞臣為相。但此時已剛愎自用的朱元璋沒有聽取劉基的意見,先后任他們?yōu)橄?。此后劉基便遭到小人構陷,導致朱元璋對他進一步疏遠和無端猜忌。劉基一方面憤小人之誣陷,更憤朱元璋不聽己言重用奸佞,另一方面又因自己曾在元朝為官,此時正遇朱元璋以及眾大臣的諸多非議,后又遭遇“軟禁”,深感自己陷入舉步維艱的兩難境地,空有才華、抱負而無處施展,最終,郁郁歸隱,因病而終。
有了這樣的背景資料補充,學生再讀這組詞,就能在以往“憂愁”的情感體驗基礎上讀出“無奈”,以及“無奈之余的不放棄”,從而進一步體會劉基“濟世拯民”的情懷,體驗到他不同于一般憂國憂民的古代忠賢:他的為民情懷,是在經歷朝代的變遷、君主的信任與猜忌以致自身不保的危難情況下仍一心堅持的“濟世”,是站在平民角度沒有地位高低之分的“濟世”,是一種注定哀傷的“濟世”。
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更樂于去了解劉基、去品讀他的作品。這就是群文閱讀的魅力,它可以使讀者的審美由此及彼,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
為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從劉基的下列作品中選出一首,編入校本教材中的“愛民篇”:
短歌行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日長不自覺,日短令人傷。
君不見望后月,又不見霜中蕊,清光縱好魄已虧。
芳心欲動根先死,少年不知老可悲,衰老卻憶少年時。
耕云詩三首(其二)
八月白露零,九月筑場圃。稻粱己映遂①,梨棗亦盈塢②。
耕耘幸就畢,一飽諒③可取。斗酒烹黃雞,殷勤會田父④。
但愿守令賢,邑里得按堵⑤。無事茍安居,明朝復相聚。
[注]①遂:水溝。②盈塢(wù):盈,滿;塢,土堡。③諒:相信。④田父:老農。⑤按堵:安居;安定。
三洲曲
三洲洲上花柳春,三洲①浦里多商人。
酒旗紅袖明江閣,客舡②只望洲邊泊。
八月風吹洲上樹,樓舡卻向江西去。
紅妝送別各沾巾,驚動新米江北人。
[注]①三洲: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②客(kè)舡(chuán):旅客乘坐的船;運載旅客的船。
學生動用課堂所學的前兩種方法,迅速檢索得出結論:第二首詩可以編入校本教材“愛民篇”。但到這里為止,學生體驗還是膚淺的,需要教師引導其進一步探討“耕云詩”的情感。這首詩情感較復雜,學生難以掌握。這樣的檢測性拓展閱讀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所學,還能發(fā)現學生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從而進一步推進課堂中的第三方法“知人論世法”的學習。這個由淺入深、學以致用的過程,閱讀材料選擇得當,學生在溫故而知新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探索興趣,使拓展閱讀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