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力推進必將給大學生未來就業(yè)帶來越來越多的機遇,多元文化的環(huán)境也要求年輕一代既要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又具有文明互鑒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堅定自信和其他文化的合理包容借鑒需要從課堂做起。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自信;文明互鑒;課堂
中圖分類號: G12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14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66
1 “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xù)推進已成為大學生就業(yè)的現實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我國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六年來,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越來越多。截至2019年3月底,我國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由亞歐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區(qū)域。僅我國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而言,“2013-2018年,中國企業(yè)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yè)額超過4000億美元。2018年,中國企業(yè)對沿線國家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6億美元,同比增長8.9%,占同期總額的13.0%;沿線國家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yè)額893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3.0%?!盵1]
近年來,陜西省積極貫徹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制定了《陜西省推進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2015-2020年)》,從2015年起逐年制定“一帶一路”建設年度行動計劃,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立志打造西部科學發(fā)展新引擎、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著力構建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和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等五大中心。陜西企業(yè)在沿線國家大顯身手,陜煤集團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的中大石油項目堪稱成功范例,該項目為“吉爾吉斯斯坦建國以來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加工業(yè)項目、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中資企業(yè)在吉投資的最大項目、該國解決就業(yè)最多的企業(yè)。截至目前,中大石油項目直接解決就業(yè)1600人,其中吉方員工1288人、中方員工312人。項目投資至今,每年在當地繳納稅費3000萬美元至3500萬美元,已成為該國第二大稅源項目”。(《別克與中國煉油廠的故事》陜西日報2019年9月7日)2019年上半年,陜西在“一帶一路”沿線10個國家(地區(qū))實現直接投資1.17億美元,同比增長30%。[2]
中國和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增多必將給今天的大學生帶來更多的赴外就業(yè)機會和與沿線國家人員往來的機會。陜西是高教大省,高校眾多。2018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學校95所、成人高等學校1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55所,高職(??疲┰盒?0所,全省有培養(yǎng)研究生單位49個。2018年全省各類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達到1685746人。[3]
基于“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陜西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陜高校眾多的現狀,對于陜西高校而言,探索思考如何培養(yǎng)和引導大學生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去是發(fā)揮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作用的應有之意。
2 “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建設對大學生培養(yǎng)的啟示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五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建設方向?!拔逋ā敝傅氖钦邷贤?、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主席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支撐和保障,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以來,國家開展了諸多的交流合作活動,促進沿線國家民眾和中國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情誼。例如,舉辦藝術節(jié)和電影節(jié),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在沿線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舉辦科技培訓班,促進旅游,深化疾病預防控制合作,開展救災援助等。
民心相通最終要靠個體的人來實現,“一帶一路”建設持續(xù)推進之下,不同文化間個體之間的交往增多,要促進民心相通,構筑堅實的民意基礎,加強國民國際理解教育勢在必行?!耙粠б宦贰苯ㄔO的大力推進,“迫切要求國際理解教育要強調文化間的對話,……養(yǎng)成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寬容態(tài)度。高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目的是讓大學生加強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形成民族平等和友好交往的意識”[4]通過對國民的教育,使國民在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和睦相處的技能,求同存異,以開放包容的心胸來增進相互理解與合作,促進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
具體到對于作為未來就業(yè)生力軍的大學生的培養(yǎng)來說,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鑒意識,對“一帶一路”建設有積極意義。
3 充分利用課堂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鑒意識
課堂是傳道授業(yè)的重要場所,結合課程和課堂的不同特點,相機融入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鑒內容、因應時勢開設相應的課程是塑造學生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鑒意識的有效途徑。
3.1 思政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更為基礎。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在當今“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共識、文化多元、相互激蕩的時代,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本??茖W校普遍開設思政必修課,思政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因應時代發(fā)展,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強化文化自信教育。有學者指出,“思政課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深入挖掘思政課中文化自信的內容,對于教學內容的把握應上升到文化層面,積極探求教學內容背后的文化屬性,深入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盵5]
3.2 英語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互鑒意識的重要依托
外語教學任務可包含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文化傳承兩方面。相對而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長期以來重視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文化教學,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內涵已經引起外語教育工作者一定程度的重視。
在既弘揚本土文化、又包容互鑒外來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外語教學在傳授語言技能的同時要進一步挖掘外語教學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教學安排中本土文化要有一定比例。例如在大學英語教學和教材編寫中,適當加入或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有利于在英語課堂內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也有利于學生提高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除公共外語課之外,高??筛鶕嶋H情況開設外語講解的中國文化課程,供有興趣從事相關工作的學生選修。
3.3 相關講座是塑造學生文化自信和互鑒意識的必要補充
文化自信方面,可開設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選修課或講座,也不失為傳承中華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如茶文化講座、書法講座、音樂鑒賞等。
為了吸引學生,有的老師努力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實踐環(huán)節(ji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福建師范大學開設了名為《先秦穿越手冊》的課程,寓教于樂,主要講述上古時代的飲食、服飾、建筑、交通、貨幣、婚葬等方面的文化常識。中南大學和浙江大學開設了舞龍舞獅選修課、電子科技大學開設了一門烹飪公選課程《知味》,給學生介紹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和烹飪原料知識,傳授川菜的制作工藝,包括四川的風味小吃。
互鑒意識方面,可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邀請校內外專家作報告,介紹沿線國家的國情民情,增加學生對沿線國家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qwfb/86697.htm,2019-04-22.
[2]崔春華.別克與中國煉油廠的故事[N].陜西日報,2019-09-07(1).
[3]教育信息化處.2018年陜西省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http://jyt.shaanxi.gov.cn/news/tongjinianjian/201908/20/15961.html,2019-08-20.
[4]楊燕萍.“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探究[J].高等教育,2018(11):146.
[5]李艷,郭超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