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英 許亞軍
【摘 要】大學生心理安全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自媒體非常適合高等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構建大學生心理安全自媒體體系尤為重要。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框架是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的基礎,通過自媒體構建以大學生心理安全水平評估、心理安全預警機制、心理安全干預機制、心理安全教育訓練以及心理安全體系管理為主要內(nèi)容的心理安全體系對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安全;心理安全預警;心理安全干預;心理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4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10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47
1 大學生心理安全基本概念
Schein與Bennis于1965年討論如何促進組織變革是關于心理安全最早的研究。2009年何金科[1]對心理安全的概念進行了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分。Jeroen[2]在研究認為心理安全是學生的一種感覺,學生在各種任務中能夠展示和發(fā)揮自己,并不需要擔心會對個體的形象、社會地位和職位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桑青松[3]在2011年提出心理安全是安全生產(chǎn)中的心理防范狀態(tài)或者心理處于一種正常的狀態(tài),不會出現(xiàn)各種心理疾病。我們通過查閱國內(nèi)外的文獻,根據(jù)研究目的和操作化的要求,以Bloom[4]給出的心理安全的定義為基石,加以補充和修改,確定心理安全是使自己處于安全狀態(tài)的一種能力,并靠這種能力去對抗自身內(nèi)部或他人的破壞性沖動,使自己避免受到傷害。因此心理安全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首先體現(xiàn)為個體對源自自身內(nèi)部或/和外部不安全環(huán)境的感知,其次為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的能力,并不出現(xiàn)任何心理疾患。
心理安全對于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將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文莉,危害心理健康。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進行了此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沈貴鵬[5]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安全的缺失將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如果未成年個體心理安全無法滿足,將會引起焦慮、恐懼、無秩序感、退縮、冷漠、道德缺失等。傅軍[6]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安全問題所引起的內(nèi)心心理支點的缺失是校園暴力行為的主要來源。故大學生心理安全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因此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的構建及應用技術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2 大學生心理安全影響因素
大學生是同齡人的佼佼者,思想較為進步,接觸信息廣,其心理安全問題呈現(xiàn)多元化、復雜化等特征,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構建即充滿重要性、復雜性和多層次性,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學者對心理安全的研究持不同的視角,因而對心理安全影響因素的研究角度存在不同。部分學者從學生學習生活角度進行劃分,如劉韌等[7]等將大學生心理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可以歸類為四因素:學生自身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家庭影響因素以及學校環(huán)境因素,其中戀愛困擾、對學校教育方式的不適應及嚴重的軀體和心理疾病是最重要的三個因子。陳健[8] 的研究對象為研究生,指出研究生群體處于成年早期與青年晚期過渡時期,心理安全問題主要為:學術研究壓力、生活交友壓力、戀愛婚姻壓力、求職就業(yè)壓力。Bagroy[9]研究指出了大學里的老師,尤其是輔導員在學生的心理安全水平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學者從個人、交通、學校、社會等維度上對影響學生心理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劃分,每個維度的具體影響因素都均不相同。而有些學者則根據(jù)應激系統(tǒng)模型及應激的影響因素層面上對心理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闡述和討論,發(fā)現(xiàn)某些因素(如安全意識水平、人格、應激源、人際關系,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認知方式、生活方式,就業(yè)壓力等)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安全水平[10、11]。
3 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安全的影響
2017年8月發(fā)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12]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7.51億人,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wǎng)民占比最高,達29.7%,網(wǎng)民中使用手機上網(wǎng)人群的占比為 96.3%。美國學者Dan Gillmor[13]指出自媒體(We Media )是一種普通大眾經(jīng)由數(shù)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提供并分享關于他們本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自媒體形式包括twitter,微信、QQ、微博、博客以及互動交友平臺?!?016微信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微信日用戶高達7.68億,大學生是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何華征[14]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日常社交應用微信比例為84.9%??梢娫谖覈\用最普及、最便捷的自媒體是微信,以微信帶代表的自媒體存在數(shù)字化、智能化、強交互性、虛擬性、全方位滲透、大數(shù)據(jù)性等特征。潘丹[15]研究提出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擴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如參與小組互動討論、在線咨詢、在線心理測量等;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受眾面;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微信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心理情感需要;微信能夠增進信息的傳播,提升大學生的知識面; 微信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Hanna[16]研究表明Facebook利用度與心理健康和自尊相關,使用度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較高,反之較差。周源源[17]和張樂涵[18]等在理論層面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自媒體時代的沖擊,如大學生對網(wǎng)絡社交過于沉迷,導致身心健康和學業(yè)上的損失;過分關注社交網(wǎng)絡,現(xiàn)實人際交往受影響;自媒體信息可信度低,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觀念受較大沖擊等。Berryman[19]等研究表明自媒體的不當使用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比較嚴重的問題,比如心理疾患、自殺意念、孤獨感、社交焦慮和同情心降低等。運用自媒體進行教學和學習,對學生有一定益處,且可以通過一定的設計評估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變化,非常適合高等院校用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自媒體有其優(yōu)勢和缺陷,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怎么去預防和控制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并運用自媒體技術更好地為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服務,并制定相應的評估標準[21]。
4 運用自媒體構建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主要內(nèi)容
根據(jù)研究目的,通過查閱國內(nèi)外的文獻,對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認為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構建主要涵蓋心理安全水平評估、心理安全預警機制、心理安全危機干預、心理安全教育訓練以及心理安全體系管理五個方面。
4.1 心理安全水平評估
心理安全水平評估主要是指評價被測試者在人際互動關系中對風險系數(shù)的感知,Tynan[22]的心理安全量表最具有代表性。該量表以心理安全的互動過程為基礎,由12個題目及兩個維度(自我心理安全和他人心理安全)組成。心理安全的雙邊人際交互研究由于較少,因此以Tynan的心理安全量表作為測量工具的研究并不多。此外,部分研究者對經(jīng)典量表進行了改編來測量心理安全水平,如Detert和Burris[23]對Edmondson[24]的量表進行了改編、Liang等[25]對Brown和Leigh[26]的量表進行了改編。運用單一的心理安全量表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水平時常不能全面反映大學的心理安全狀況,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科學性[27],因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受多種因素影響,所以需要應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一個綜合的心理安全水平評估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涵蓋心理安全的所有影響因素,其評估系統(tǒng)需要包括心理安全水平測量量表、心理健康測量量表、人格評定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以及應對方式評定量表等,這樣才能更加便捷、全面地反映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水平。
4.2 心理安全預警機制
近些年國內(nèi)外對于大學生心理安全預警體系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基本都是從心理安全預警對象確定、心理安全預警指標確立、心理安全預警指標信息來源確定、評估預警信息、發(fā)出預警警報、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等[28]等方面進行研究。多數(shù)文獻都比較重視心理安全的預警體系建立,強調(diào)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但是都未闡述清楚兩者結合的機制以及怎樣結合的[29]。此外多數(shù)研究強調(diào)科學的心理安全預警體系和心理安全預警體系的運行機制(心理安全預警體系保障機制)需要用時建立。同時上述相關研究提及了多來源的信息收集,但是忽略現(xiàn)在自媒體平臺的信息收集作用??傮w來說,我國大學生心理安全自媒體體系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僅有幾所高校啟動和創(chuàng)建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體系[30],因此運用自媒體技術建立大學生心理安全預警體系在必行,同時怎樣處理大學生心理安全預警體系的虛警與漏警也成為大學生心理安全預警體系運行成敗的關鍵。
4.3 心理安全危機干預
心理安全危機干預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多學科及綜合性的系統(tǒng)教育工程,主要體現(xiàn)在運行實踐的綜合性發(fā)展趨勢及心理安全干預豐富的自身內(nèi)涵。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提出了各種干預體系,如“校級、院級、班級3級心理安全危機干預體系”[31],建立“危機的快速反應通道”[32],“5級要素構成的干預系統(tǒng)”(“學校干預中心(醫(yī)院)、心理咨詢中心、院系(心理輔導站)、輔導員(樓棟心理咨詢員)和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組成的兩條通道,這兩條通道共同構成了心理危機干預的系統(tǒng))[33]。同時國外研究證明持續(xù)的心理干預可以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水平[34],但這些干預系統(tǒng)未重視家庭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心理安全水平的影響,以及心理安全干預后期跟蹤及處理。Berry[35]研究指出運用Twitter研究心理健康領域的問題具有可行性,故利用自媒體(微信平臺)構建大學生心理安全干預體系存在可行性且也是上述干預系統(tǒng)的補充。
4.4 心理安全教育訓練
心理教育訓練目前在軍隊和公安系統(tǒng)開展的比較廣泛,其對軍人和公安的心理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36]。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訓練研究較少,尤其是心理安全教育訓練基本是空白。參考劉巨明等[37]發(fā)表的軍隊《“三位一體”心理教育訓練模式初探》中的心理教育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結合自媒體和心理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特征,心理安全教育訓練基本包括以下內(nèi)容:①心理安全基本知識培訓模塊,該模塊是運用課堂教學、講座以及自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安全基本知識教育。②心理安全能力的提升模塊,該模塊主要是運用與心理安全相關的藝術、拓展訓練等來提高大學生心理安全能力,McKay [38]等(研究說明藝術對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存在積極作用。這些與心理安全相關的藝術、拓展訓練等可以與自媒體結合,發(fā)揮自媒體的優(yōu)勢,便于大學生更好地參與、反饋并依據(jù)大學生的自身發(fā)展進行必要的改進。③心理安全研討交流模塊,該模塊是大學生、學生骨干、教師及心理工作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學習的平臺及通道,有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該交流模式可運用自媒體完成。④心理安全咨詢輔導模塊,該模塊著眼于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安全問題咨詢,其形式為個案和團體心理咨詢輔導等,運用心理咨詢的方法、技術、知識及經(jīng)驗,遵循職業(yè)要求及原則,全方位的建立學員與心理工作者的咨詢關系,解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安全問題。
4.5 心理安全體系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心理教育訓練基本一樣,研究多集中在軍隊和公安系統(tǒng)。衛(wèi)慧芳[39]等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安全教育的內(nèi)容建構及論證研究,基本確定了《大學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冊的內(nèi)容框架》,其內(nèi)容多涉及心理安全教育內(nèi)容,但對心理安全管理涉及較少。對前面研究的總結,結合自媒體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現(xiàn)狀,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安全體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自媒體創(chuàng)建及管理,②心理安全體系構建組織建設,包括組織結構、隊伍建設、干預及服務機構和人員培訓等;③心理安全水平評估管理及制度,④心理安全體系構建宣傳及推廣管理制度。
綜上所述,我們希望通過綜合以往學者的研究,取其精華,避其不足,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安全狀況,充分利用自媒體(微信平臺)的便利,構建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符合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大學生心理安全自媒體體系。
【參考文獻】
[1]何金科.大學學心理理安全教育芻議[J].閩江學院學報, 2009,6:107-110.
[2]Jeroen Schepers,Ad de Jong Martin Wetzels,et al.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groupware adoption: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 educ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51:757-775.
[3]桑青松.論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國民心理安全體系構建[D].西南政法大學,2011.
[4]Sandra L Bloom.Therapeutic Communiti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rapeutic and Supportive Organizations,2008,21(22):63-66.
[5]沈貴鵬.未成年人心理安全及其維護[J].當代青年研究, 2008,5:64-67.
[6]傅軍,崔建平,楊元暢.從心理安全角度分析中學校園暴力事件[J].校園心理,2009,7(3):147-150.
[7]劉韌,胡黎明.構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屏障——層次分析法在大學生心理安全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4):44-50.
[8]陳健.研究生心理安全問題淺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4:123-125.
[9]Bagroy S,Kumaraguru P,De Choudhury M.A Social Media Based Index of Mental Well-Being in College Campuses.Proc SIGCHI Conf Hum Factor Comput Syst.2017,22(3):1634-1646.
[10]周雁妮.高校大學生心理安全教育案例分析與啟示[J]. 黃山學院學報,2018,20(04):88-90.
[11]Byrom N.Supporting a friend, housemate or partner with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The student experienceEarly Interv Psychiatry.2017,19(4):197-214.
[12]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2017.
[13]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sdia,2004,12.
[14]何華征.論“新媒體”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1):103-107.
[15]潘丹.微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15:72-74.
[16]Hanna E,Ward LM,Seabrook RC,et al.Contribution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Objectification in Media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Facebook Use and Emergent Adul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2017,20(3):172-179.
[17]周源源.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wǎng)絡社交的特征分析及引導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9:131-134.
[18]張樂涵,費軍.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33(6):119-123.
[19]Berryman C,F(xiàn)erguson CJ,Negy C.Social Media Us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Young Adults[J].Psychiatr Q,2017,11(1): 271-278.
[20]Price AM,Devis K,LeMoine G,et al.First year nursing students use of social media within education:Results of a survey[J].Nurse Educ Today,2017(14):70-76.
[21]Marchant A,Hawton K,Stewart A,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self-harm and suicidal behaviour in young people: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nknown. LoS One.2017,12(8):1476-1487.
[22]Tynan R.The effects of threat sensitivity and face giving on dyadic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upward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5,35(2):223-247.
[23]Detert J R,Burris E R.Leadership behavior and employee voice:Is the door really ope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4):869-884.
[24]Edmondson A.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25]Liang J,F(xiàn)arh C I C,F(xiàn)arh J L.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promotive and prohibitive voice:A two-wave examin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1):71-92.
[26]Brown S P,Leigh T W.A new look at psychological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job involvement,effort,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4): 358-368.
[27]Akkapon Wongkoblap,Miguel A Vadillo,Vasa Curcin1. Research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Systematic Review[J].J Med Internet Res.2017,33(4):387-401.
[28]文迪.音樂院校大學生心理安全三位一體機制的構建[J].心理月刊,2019,14(13):1-2.
[29]郭蘭,龔育.重視危機預防危機超越危機-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tǒng)的構建和運行[J].湖北社會科學,2008(1):63-66.
[30]黃蓉生.以預防為主構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新模式[J]. 中國高等教育,2005,8:21-22.
[31]黃喬蓉,曾延風,馮鐵蕾,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三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建立[J]. 技術監(jiān)督教育學刊,2007,1:44-46.
[32]賴芳,朱晉蜀.略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6(4):111-112.
[33]廖桂芳.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tǒng)的建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3):89-93.
[34]Matthew G,Meek D,Gibbs T,et al.What are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delivering and receiving“high-risk” survival resistance training?[J].Mil Med,2015,180(2):168-169.
[35]Berry N,Lobban F,Belousov M,et al.Why We Tweet MH: Understanding Why People Use Twitter to Discuss Mental Health Problems[J].J Med Internet Res,2017,19(4):1345-1374.
[36]彭琨,宋曉明.公安院?!拔逦灰惑w”心理教育訓練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公安教育,2017,3:63-67.
[37]劉巨明,楊文偉,孫志輝.“三位一體”心理教育訓練模式初探[J].空軍預警學院學報,2015,29(3):211-214.
[38]McKay FH,McKenzie H.using Art For Health Promotion: Evaluating an In-School Program Through Student Perspectives[J].Health Promot Pract,2017,24(3):34-46.
[39]衛(wèi)慧芳,范紅霞,張亞亞,等.大學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手冊的內(nèi)容建構[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28(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