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雁
內容摘要:南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和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時期。南宋歷代帝王和權臣,對內加緊壓榨和剝削人民,對外卻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此時,許多文人墨客用優(yōu)秀的詩詞佳作抒發(fā)抗敵報國、戰(zhàn)斗不息的思想感情,彰顯愛國主義精神,奏響時代的最強音。豪放派著名詞人、抗金英雄辛棄疾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高昂、悲壯、雄渾的動人詞作,充溢著戰(zhàn)斗精神和愛國情懷,至今仍能給我們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關鍵詞:辛棄疾 愛國詞作 精忠報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出生時,家鄉(xiāng)已被金兵占領,在淪陷區(qū)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親眼目睹了淪陷區(qū)人民遭受金人的蹂躪,從小立志練武,報效祖國。二十多歲時,他拉起了義軍,組織兩千余人隊伍,加入了由耿京所領導的抗金部隊,圖謀恢復失地。他有超常的膽量和豪爽的俠氣。曾經(jīng)于五萬敵眾之中,活捉叛徒;單騎千里,奔襲斬殺民族敗類。耿京被害后,他率領兵士南下投歸南宋,向南宋朝廷出謀獻策,寫了《美芹十論》《九議》,陳述如何收復中原的大計。但他的這些要求和建議,都沒有得到朝廷的采納,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擊。作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辛棄疾留下的很多佳作都處處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勇于直面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這首《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是“詞壇飛將”——辛棄疾的晚年之作。它以其青年時代在耿京部下的軍旅生活和戰(zhàn)斗生活為背景,抒發(fā)作者堅持抗金、被迫退隱后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悲憤之情。詞題是“賦壯詞”,是作者用絕大部分篇幅描寫往日軍營中緊張而熱烈的戰(zhàn)斗生活;為抒憤的寫作主旨和目的,作者又采用了“卒章顯其志”的手法,在結語加以畫龍點睛。
詞上闋寫醉酒時,不忘挑亮燈火,撫摸手中武器,始終想著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睡夢中,還在行轅中運籌帷幄,布置軍事任務;在軍營中來回巡視,洞察敵情。“八百里分麾下灸”,古代有一種名叫“八百里駁”的牛。這句詞意是:將牛做成烤食,犒賞英勇殺敵的將士,體現(xiàn)了辛棄疾身為統(tǒng)帥,與部下兵將融洽相處,甘苦與共?!拔迨摇贝杠娭械母鞣N樂器,軍樂曲雄壯、嘹亮,在戰(zhàn)場上,號角聲宏亮、威武,鼓舞著將士們沖鋒陷陣。“沙場秋點兵”,“秋”字用得恰到好處。值“秋高馬壯”時,“點兵”出征,預示了戰(zhàn)無不勝的前景。
詞下闋前兩句,寫戰(zhàn)爭場面的慘烈、悲壯。戰(zhàn)馬,像古代名馬“的盧”那樣強壯、敏捷。戰(zhàn)事非常激烈。弓弦劍羽,如霹靂響成一片,人人奮勇殺敵,個個爭立戰(zhàn)功,打敗了入侵中原的金兵敵寇?!傲藚s君王天下事”,是指恢復中原故土大業(yè),完成國家的統(tǒng)一,由此贏得生前與死后的英名。詞的末句“可憐白發(fā)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由于南宋朝廷對抗金事業(yè)的萬般阻擾,抗金將士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嘆惜功名未就,頭發(fā)已白,人已老去,壯志成空。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氣縱橫,是一曲理想與現(xiàn)實尖銳沖突的悲壯之歌。詞人以中間八句的“夢境”極寫理想之境,儼然一幅氣勢壯闊、奮發(fā)昂揚的“沙場點兵臨戰(zhàn)”圖。愈寫理想的雄偉、熱烈,愈顯出借酒澆愁、挑燈看劍的落寞寂寥,愈見出“可憐白發(fā)生”的悲慨的深重。一聲“可憐”是對當?shù)赖挠辛ε険簦彩菍ψ约旱奶幘乘髀冻龅纳畛帘А?/p>
這首詞是硝煙彌漫、刀劍叢中的戰(zhàn)場的寫照,也體現(xiàn)出他與其他文人的不同之處。他的詞,不是墨汁寫成的,而是蘸著血和淚揮灑而就的?!榜R革裹尸當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漢水東流》)。辛棄疾在痛苦的矛盾沖突中是以這樣的誓言自勵的??v然現(xiàn)實令人悲慨,但理想?yún)s豈能輕棄?對于一生力主抗戰(zhàn),以氣節(jié)自清,以功業(yè)自許的弓刀豪俠,面對破碎的河山,傾訴滿腔熱忱。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及高超的藝術水平,深深地感染著我們一代又一代。面對南宋朝廷屈辱求和,茍且偷安,而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門,他的詞如申如訴,既傾吐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又是對當時執(zhí)政者無能的申斥。從詞作我們能看到他的整個人生世界,深深感悟到他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曲筆抒寫對英雄人物的崇敬
辛棄疾詞中懷古之作極多。大多數(shù)的懷古或用典故之作系借古人之酒以解胸中郁悶。他緬懷上自大禹下至孫權、劉裕等有志大一統(tǒng)的古人榜樣,是希冀現(xiàn)實能有這樣的英雄來統(tǒng)一國家。
他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三月,改派到鎮(zhèn)江做知府。鎮(zhèn)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業(yè)之地,此處是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當他登臨鎮(zhèn)江京口北固亭,會觸景生情,不勝感慨。這首詞抒發(fā)了他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通過懷想和歌頌三國時期的孫權,鼓舞人們抗金復國的斗志。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迸e目遠望,中原故土在哪里?哪里能看到我們的中原故土?現(xiàn)在眼底只能看到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qū),大有風景不殊,山河改異之感?!昂翁幫裰??”暗指中原已非我所有!開篇突然向天一問,真是聲可裂云。
接下來問:“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可知千百年來經(jīng)歷了多少朝代興盛崛起衰敗消亡,有多少英雄志士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輝煌!但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像滾滾奔流的長江之水,再不復返?!坝朴啤奔戎笗r間漫長久遠,也指作者無窮的思緒?!安槐M長江滾滾流”,是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詩句。它隱含著詞人胸中翻滾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好似那川流不息的長江之水!
在這江防戰(zhàn)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千古江山》)孫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澳晟偃f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彼昙o輕輕就統(tǒng)帥千軍萬馬,雄踞東南一方,戰(zhàn)斗不息,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作者在此既突出了孫權年少有為、敢于和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具有非凡的膽識;又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而他“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作者熱情歌頌孫權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zhàn)而勝之,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懦怯茍安。
辛棄疾為渲染孫權,又問“天下英雄誰敵手?”再自己作答“曹劉?!睋?jù)《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曹耳?!弊髡呓栌玫倪@句話有著深刻的蘊藉。艷羨孫權,實是南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反映。萎靡庸碌的南宋朝廷經(jīng)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現(xiàn)一個像孫權的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fā)圖強的時代呼聲。只有經(jīng)過歷史熔爐的錘煉和淬火的雄才,才能寫出如此驚天撼地的名句。作者多么希望能像衛(wèi)青、霍去病那般血灑疆場、成就偉業(yè)!此詞運用“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沉郁頓挫,是“懷古傷今”的千古絕唱。辛棄疾把洗雪國恥、克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yè),寫出了時代的期望與失望、民族的熱情和憤慨,表達了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
三.諷喻和抨擊南宋茍安局面
辛棄疾對統(tǒng)治者禍國殃民的屈辱政策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與之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這是他愛國主義精神的又一重要方面。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細把君詩說》)詞人對這種分裂的局面,非常悲憤,這種分裂局面的形成,正是統(tǒng)治集團誤國行為的結果。南宋孝宗二年下詔與金議和以來,豪門貴族沉迷在荒淫無恥的生活中,荒廢了一切戰(zhàn)備,邊防戰(zhàn)士戰(zhàn)死沙場,人民希求恢復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鋒芒畢露的詩句流動著詩人沸騰的愛國熱情。這種悲壯的心曲,在辛棄疾的很多詞中也能得到應和: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沾衣。落日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漢中開漢業(yè)》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希鼘|夷笑,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千年調·蔗庵小閣日卮言作此詞以嘲之》)
辛棄疾在詞中一再提到“夷甫”,以東晉王衍之流茍安江南、清談誤國的典實指斥現(xiàn)今手握大權而“低頭拱手”、“終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zhàn)骨。嘆夷甫諸人清絕!”(《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水龍吟·甲辰歲壽南澗尚書》) 甚至比喻他們?yōu)樵陉柟饫镲w舞的灰塵(《南歌子·獨坐蔗庵》:“細看斜日隙中塵,始覺人間何處不紛紛?!保!拔涿膶m中,韋娘局上,休把興亡記。布衣百萬,看君一笑沉醉。”(《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矛頭直指醉生夢死樂不思蜀的“君王”。諷喻了南宋王朝茍安局面,揭露了官內阿諛奉承的庸俗風氣,諷刺和鞭笞了投降派的奴顏媚骨。
北宋靖康二年,京都汴京和中原地區(qū)淪陷,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人俘虜而去,即“靖康之難”。從此國家破碎,北宋王朝消亡。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趙構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他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建都臨安,即今浙江省杭州市。宋高宗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對金朝諂諛乞和,茍且偷安,屈辱立國,面對破碎的美好山河,無意收復。
當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抗金名將,在對金戰(zhàn)爭中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之時,宋高宗怕收復故土迎回欽宗后,必須遜位。于是下令各路抗金將領班師回朝,斷送了抗金的大好形勢,他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tǒng)治權,沉浸在富貴溫柔之中。
北伐失敗后,辛棄疾受到南宋統(tǒng)治集團里一些流言的中傷,令他遭受重大的刺激,“男兒到死心如鐵??丛囀?,補天裂?!埃ā顿R新郎·老大那堪說》)辛棄疾一生堅持抗金,渴望報國,反對妥協(xié)投降,至死不忘“沙場秋點兵!”然而壯志難酬,最終懷抱著那未實現(xiàn)的政治抱負含憤與世長辭。臨終時,他還連呼“殺賊!殺賊!殺賊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英雄的詞人和其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天動地,為后世景仰和頌揚!
四.結語
愛國抗金是偉大的將領和詞人辛棄疾的整個人生世界。他的偉大在于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理想是深深地根置于中華民族富有光榮傳統(tǒng)的歷史土壤里;在于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反侵略和反投降的偉大斗爭中;在于他能以詩詞作為斗爭的武器和號角,表達廣大人民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傲喜惶淝鍦I長啼血”,稼軒詞是抗金英雄滿腔熱血的結晶,凝聚著他的沉痛和憤慨,表現(xiàn)了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思索。那氣壯山河、永放光輝的愛國主義詞作,給后人展示了強大的愛國豪情,感人肺腑、響徹云霄,它將永遠激勵著世人為正義事業(yè)、為民族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吳孟黎.辛棄疾詞愛國主義思想淺探[J].天中學刊.1998年S1期.
2.李義文.淺談辛棄疾詞的風格多樣性[J].語文學刊.2003年06期.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