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語文學習中,閱讀積累一直是重頭戲。在實際教學中,讀什么,讀多少,怎么讀,既有人教版指定教材作為指導,也有各學校的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結合學情選編閱讀材料作為有益補充。那么,這些選編材料如何能讓學生在平時看得進去、在考試時用得出來呢?保持所選內容與課內教材基調一致,保證學生眼睛里看到文字的規(guī)范與精準就是語文老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了。就此問題,結合自身教學工作,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各年級閱讀材料的選編應遵循以下標準。
選編閱讀內容的基本原則是“傳社會之道、授學習之業(yè)、解人生之惑”,盡管當下網絡上的可用資源豐富,如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等,隨時可以搜集信息,但是,來源越是豐富,老師在選編時越是要注重篩選,確保選編內容的導向性。一番比較之后,發(fā)現最為符合導向原則的還是官方主流媒體的報紙,例如《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人民日報》政治導向明確、社會熱點明晰,《中國青年報》側重引導青年,《光明日報》注重理性分析。各家報紙,方向一致又各有側重,其內容由主流作者操刀、專業(yè)編輯選編,語言規(guī)范有力,基本無錯別字,篩選時分類剪貼整理即可。比如,針對學生寫作文時常愛舉文娛明星做例證,導致出現論述疏淺、流于表象、深度不夠的問題。所以,老師在選編閱讀材料時要注意引導,所選閱讀材料可以“那些年,感動我們的人”為主題,分為“民族脊梁”“民族棟梁”“民族希望”“民族良心”“民族責任”“民族基石”不同板塊,展現行業(yè)楷模、人民公仆等不同人物事跡,既可引導學生崇拜偶像的方向,也可激發(fā)高一學生的情感熱點,更全面、深入地積累寫作素材。
如果說,選編高一閱讀材料重在一個“鋪”字,那么,選編高二年級的閱讀材料便重在一個“挖”字。作為過渡的高二階段,學生容易在學習上滋生懈怠情緒,所以語文選編的閱讀材料要想讓學生愿意讀、能讀進去,就要注重系統(tǒng)深挖,形成主題體系,能使學生充分汲取養(yǎng)分。比如,以“英雄禮贊”為選編主題,所選文章有《巾幗英雄——秋瑾》這樣的寫事跡情節(jié)的文章,有《“赫赫有功”與“默默無聞”》這樣的寫英雄情懷的文章,有《尊崇英雄烈士 守護精神家園》這樣的寫后人情結、情感的文章,將這樣幾篇文章放在一起看,學生對“英雄”的含義、對“尊崇英雄”的意義就可以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和感悟,進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深度和作文格局。
讀要為寫服務,高三年級語文閱讀材料要為備考高考作文服務??紙鲎魑闹仡}目開頭,閱讀材料就專門整理“吸睛大法”;考場作文重大事實事,閱讀材料就特別整理“熱點亮點”,有的事件是熱點而稱不上亮點的,沒有延伸意義和考查意義,這樣的素材可以排除;考場作文重時政民生、理性思辨,閱讀材料就系統(tǒng)整理“智者論道”;考場作文重歷史人文、感性哲理,閱讀材料就整理“仁者述懷”……
當然,對于處于沖刺階段的高三學生,除了印發(fā)考試性閱讀素材以外,也要兼顧心理疏導和勵志動員,師生畢竟是不同年代的人,相互之間存在認知代溝和興趣代溝在所難免,作為老師,可盡力洞悉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在選編閱讀材料時適當注意傾向學生心理,如果選編的文章篇篇都是正襟危坐、嚴肅端莊之文,不免讓人感到膩味。精神食糧的補充等同食補,營養(yǎng)不良需要補,但也架不住總用一塊塊的“肥肉”補,“五花肉”最好,兼具意味和趣味。一言以蔽之,閱讀材料的選編工作就是——“臘肉與掛面齊下,濃妝和淡抹相宜”。
選編整理閱讀材料也是一道考查老師篩選整合信息能力的大題。縱觀當下眾多由一線教師組成的語文工作室,其主要關注點仍然是“閱讀與寫作”,“閱讀”工作通常是結合本校教學實際以及不同年級的認知特點,系統(tǒng)地構建閱讀體系,制訂閱讀計劃,作為對課內教材的有益補充和對語文教學工作的有效促進。選編材料時的系統(tǒng)性選編和零散性選編,對學生寫作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高中三年,于學生而言,選編的閱讀材料是“一路經典相伴”“一路好文相隨”的食糧,于老師而言,也是一項“一路繁花相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