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崇濤
童話故事《兩只小獅子》借獅子媽媽之口告誡學生:從小就應該勤奮學習,學會生活的本領,不能依賴父母的本領和地位生活。這是童話意欲說明的道理,更是課文編者的本意所在。
獅子媽媽是家長兼教育者,其話語不多而語重心長,乃為教材主旨與升華?!昂⒆樱瑢砦覀兝狭?,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 ”
研讀至此,筆者腦海不禁涌現(xiàn)一片疑惑:懶獅子說“我爸爸和媽媽是林中的大王”,獅子究竟生活在“草原上”還是“森林中”?教材是否存在知識性錯誤?獅子媽媽所言“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是什么意思?獅子的壽命一般多長?
基于上述解讀與存疑,我開始推敲,查閱有關文獻:
獅子,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是一種多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
非洲獅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生活在草原或半沙漠地帶,號稱“草原之王”;亞洲獅曾分布于地中海至印度,又名“波斯獅”,現(xiàn)今只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喜歡棲息在遼闊的森林和落葉林中。
野生獅子能活10~14年,圈養(yǎng)下壽命超過30年。雄獅脖子上長有鬃毛。
狻猊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又說第八),喜煙好坐,故其形象常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稜栄拧め尗F》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惫弊ⅲ骸凹椽{子也,出西域?!薄?/p>
做好如上功課,筆者步入教室底氣十足。揭示課題,范讀課文,繪聲繪色地演繹,引得學生會意而笑。再經(jīng)過領讀和自讀,學生已能把握文本大意,我便將“獅子媽媽”的教誨導向生活、引發(fā)討論……
臨近課的尾聲,突然有人聲稱:“文中兩只小獅子都是公獅子! ”我追問其緣由,對方答曰:“圖上兩只小獅子的脖子上有鬃毛呀,所以都是公獅子?!奔毧床鍒D,果真如此,學生的判斷很有道理。
原本自以為對教材的研讀夠深夠細,卻未曾留意插圖細節(jié),而被有心的學生“彌補”,這大概正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吧!不得不承認,某些問題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提出來,反而更好。
鉆研,易使教學“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鉆研,是一種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也是踐行“四有好老師”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