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
綜觀2019年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文學類文本閱讀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2019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有什么特點?對2020年備考有什么啟發(fā)?筆者試圖通過對2019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分析,提出相應的備考策略,以期有助于高三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考。
2019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緊密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緊密結合考生現(xiàn)實生活及實際認知,充分體現(xiàn)高考“立德樹人”的導向,貫徹“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通過選材集中反映、情境強化引導、答案明確指向等方式,形成獨特的考查方式,引導考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以學科素養(yǎng)為抓手,將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等考查內容貫串為有機結合的整體。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材涵蓋中外文學作品。2019年8套試卷中,共有8篇文學作品,選文各具特色,注重情境審美體驗,考查考生對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認知及對文本深層價值意蘊的理解。全國卷中的文學類文本閱讀分別選自魯迅的小說《理水(節(jié)選)》,莫泊桑的小說《小步舞》,何士光的小說《到梨花屯去》。北京卷取材于趙園的同名散文《北京的“大”與“深”》,天津卷選擇的是艾平的散文《薩麗娃姐姐的春天》,浙江卷節(jié)選自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江蘇卷考查了林斤瀾的小說《表妹》,等等。
主題上,堅持立德樹人,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全國卷Ⅰ的《理水(節(jié)選)》,用新編的故事贊美了埋頭苦干、為民請命的“中國的脊梁”;全國卷Ⅱ的《小步舞》,告訴人們時代發(fā)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全國卷Ⅲ的《到梨花屯去》,呈現(xiàn)了改革開放伊始,農村干部群體勇于承擔的精神風貌;北京卷《北京的“大”與“深”》,導引考生游歷京城,品味深厚的歷史感與鮮活的生命力;天津卷《薩麗娃姐姐的春天》,展現(xiàn)了呼倫貝爾大草原在新時代煥發(fā)的新風采;浙江卷的《呼蘭河傳》,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江蘇卷的《表妹》,通過表現(xiàn)一對表姐妹在溪灘浣衣的場景,贊揚了勞動之美,引導考生思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相較2018年而言,2019年的選材更為廣泛,除了全國卷Ⅱ,其他試卷都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而作者不僅有魯迅、莫泊桑、蕭紅、林斤瀾等大家,也有何士光、艾平、趙園等不甚出名的作家。在體裁上,除了北京卷和天津卷考查了散文,其他試題考查的都是小說。每一篇文章都充分關注了時代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命題者的良苦用心。
強調基礎是高考命題的一貫原則。2019年高考語文試題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素養(yǎng)的考查,注重對閱讀與寫作基本能力的考查。其中5篇小說閱讀的試題都圍繞小說“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的基本知識設置,有2篇小說對語言進行了考查。此外,天津卷、浙江卷、江蘇卷都考查了文章標題。
《課程標準》中提到:“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多樣化表現(xiàn)?!?019年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的設置強調在更開放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拓展了更大的空間。例如北京卷第21題:“作者久居北京,對北京文化既有親切的感性體驗,又有學者自覺的理性思考。作者從提籠架鳥的老人、窗外的西山、瀏亮的鴿哨聲等生活細節(jié)感知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試借助這種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來談談你對自己所生活的周邊世界(如城鎮(zhèn)、社區(qū)、學校、家庭等)的認識與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學校的信息?!边@道題創(chuàng)設了實際問題情境,并對思維方式做了明確要求,更能考查學生的能力,更具現(xiàn)實意義。
《課程標準》中還提到:“測試形式要創(chuàng)新……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不應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應試模式。”2019年全國卷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順序做了調整,將實用類文本閱讀提到文學類文本閱讀之前進行考查,難易度更加合理,更符合考生的思維習慣。且在此基礎上,文學類文本閱讀采用了新穎的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設問方式,要求考生主動思考,完成任務。
例如,全國卷Ⅰ文學類文本閱讀第8題考查對魯迅《理水(節(jié)選)》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不直接提問,而是借用教材中的課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中的話,引導考生在魯迅的作品群中進行綜合思考??忌纱思氨?,由試題到教材,連點成面,在綜合思考中獲取新知,實現(xiàn)高考語文對創(chuàng)新性的考查要求。第9題要求考生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分析《理水(節(jié)選)》的基本特征,考生既可以以生活為參照去理解考查內容,又可以由考查內容延伸到對生活現(xiàn)象的反思,答題角度多樣。全國卷Ⅱ的第8題將對人物形象的考查和塑造人物的表現(xiàn)手法的考查合二為一。
考查形式的創(chuàng)新,有效地規(guī)避了答題模式化,對考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鑒于文學類文本選材往往注重現(xiàn)實意義,文本多影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因此只有多關注時事,了解社會上的一些發(fā)展與變化,才能更準確地抓住文本主旨,便于作答。所以,建議考生在復習備考之余,也應多多關注時事政治,了解國內外要聞。考生可通過《人民日報》等官方報刊關注時政要聞,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僅能夠為做好文學類文本打好基礎,同時也豐富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材非常廣泛,可以說涉及古今中外,近年來文本理解難度加大,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很好地理解文學類文本,就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生活閱歷。但鑒于高三實際情況,考生學習任務非常重,備考時間緊張,且考生生活閱歷普遍較淺,所以,最好的途徑是通過閱讀增加閱歷,進而提升理解能力。建議考生可以多做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試題,在訓練中提高理解能力;也可以廣泛閱讀經(jīng)典選文,體裁不必局限于小說、散文,閱讀時需要注意將文學知識和情感體驗融為一體,以期能夠加深對文章的判斷和理解。
模式化的答題越來越?jīng)]有“市場”,面對??汲P碌奈膶W類文本閱讀,師生要遵循文本特點,回歸文學類文本的本原。對于小說,除了知道“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三要素、虛構等術語,知道從“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主題”等角度答題外,還要學會結合材料,有針對性地探討三要素在文本中具體呈現(xiàn)的方式與作用,力求做到不僅知道答題術語與套路,更能夠結合文本與題干,展開契合要求的分析。還要回歸教材,教材是最好的閱讀范本,課后習題是規(guī)范的閱讀訓練。
教師應帶領學生加強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訓練,通過做題來完善不同考點的作答要求。但需要明確的是,做題不等于機械刷題,學生要避免反復刷題,應重質而非重量,對做過的每一道題都要認真思考并揣摩,特別是高考真題。教師務必帶領學生認真研究近五年來的真題中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設題與答案,探尋命題規(guī)律,關注“同與不同”。此外,對于信息處理、邏輯思辨、審美鑒賞、探究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要有落到具體真題的訓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