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芳 楊莉萍
(1嶺南師范學院法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2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主要從老年心理問題的現(xiàn)狀,產(chǎn)生的原因及干預途徑展開綜述。
老年心理的研究大致可概括為生理老化、心理老化和心理健康三大方面〔1,2〕。為理清老年心理問題的現(xiàn)狀,本研究從這三方面切入作一梳理。
1.1生理老化:罹病為老年“常態(tài)” 生理老化指機體隨年齡增長出現(xiàn)退行性、衰退性變化,包括機體各系統(tǒng)、器官、組織在發(fā)育成熟后逐漸出現(xiàn)衰退、減弱。生理老化的結果主要表現(xiàn)為老年病的發(fā)生。有研究〔3〕分析了461例老年亡者,其中導致死亡最多的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占31.02%,其次為惡性腫瘤(24.30%)、腦血管(17.57%)、心血管(16.27%),消化道、泌尿道、糖尿病等比例為 5.21%~0.86%。研究〔3〕還分析了老年病的臨床特點:多病共存、病因復雜、長期積累;發(fā)病隱匿,多屬慢性退行性疾?。欢嗥鞴偬幱谂R界功能狀態(tài)、病情變化突然、治療難度大、預后差;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和后遺癥。
由于生理老化的生物性,老年患病往往被視作“理所當然”。伴隨身心方面的衰老,老年人出現(xiàn)病癥似乎是一個“正常”現(xiàn)象,年老多病也往往被列入老年刻板印象的名單。在充斥著老年“體弱多病”的媒介傳播下,老年人錯將原本屬于主因老化的疾病歸于次因老化,即認為老年病如人之老化一樣客觀、必然。既然身體的衰老不可避免,那么軀體疾病的出現(xiàn)也就自然而然,是再“正?!辈贿^的事情。 當疾病與衰老被捆綁在一起,即使是未進入老年的人,一旦出現(xiàn)類似的病癥,容易歸咎于身體的衰老,進而強化自身老化的心理。Bode〔4〕對比了中年風濕病患者與老年風濕病患者的老化體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中年風濕病患者體驗到非風濕病老年人所體驗的生理老化。換言之,疾病令中年患者提前體驗到老化。
1.2心理老化:恐懼認知老化 心理老化指個體進入老年期后認知能力、情緒與人格、行為傾向等心理方面出現(xiàn)的變化。心理老化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老化。認知老化指與增齡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衰退趨勢,它反映在記憶、智力、感知覺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老化〔5〕。認知老化限制了老年人的工作、活動能力,降低其生活獨立性,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變量。認知老化導致的最嚴重的一種老年疾病是老年癡呆。有研究〔6〕調查了上海、黑龍江、陜西、廣東地區(qū)老年癡呆的患病狀況,結果顯示,發(fā)病率高達5.2%,其中女性患病率為5.80%,男性為4.3%。他們對數(shù)據(jù)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高齡段、獨身、健康自評差、有兄弟姐妹但不在身邊、鄰里關系不融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損害等因素會增加患老年癡呆的危險。仇成軒等〔7〕也發(fā)現(xiàn),年齡大、文化程度低、認知功能損害、體力活動障礙、低舒張壓、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攜帶載脂蛋白(APO)Eε4基因是老年癡呆發(fā)病的危險因素。老年癡呆癥目前還處于無法根治、尚無有效療法的狀況,它被視作危害老年健康的第一殺手。老年癡呆病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壓力。
老年人對諸如老年癡呆這樣的認知老化的恐懼遠勝于對死亡的恐懼。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不愿因此成為社會的負擔、家庭的累贅。老年人喪失認知能力,對他人形成依賴,一方面意味著“核心自我”——能動、自主——的坍塌,另一方面意味著無能、無用,不僅自身無法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還要消耗社會資源。此外,老年人最擔心的莫過于對家庭形成“依賴”。他們對家庭的“依賴”通常包括生活照顧和經(jīng)濟花銷兩方面: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需要長期的照料者,或請保姆代之,或入住養(yǎng)老機構;隨之產(chǎn)生的高昂費用令原本節(jié)儉純樸的這一代人痛惜不已,尤其是對于那些需要依靠成年子女供給的老年人來說更是一種折磨。一方面是病魔帶來的疼痛,另一方面是巨額支出的花費及子女大量的時間,他們承受著來自疾病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他們寧愿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成為兒女的“累贅”。他們掙扎在“耗竭家庭資源”與“不愿給孩子添麻煩”的矛盾之中。
1.3心理健康:孤獨、抑郁與自殺 老年心理健康問題中孤獨和抑郁位居榜首。老年人所有心理問題中孤獨的發(fā)生率最高,特別是機構老人和農(nóng)村老人。有學者〔8〕研究了244例住院老人的孤獨感發(fā)現(xiàn),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孤獨量表孤獨感得分為(42.8±7.47)分,39~44分為中等偏上水平。老年抑郁問題也堪憂。有研究以蘇州、南通、鹽城三個城市的825例老人為樣本進行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為35.9%〔9〕。老年抑郁不僅患病率高,還具有難發(fā)現(xiàn)、難治療的特征。一是因為抑郁本身不易發(fā)現(xiàn),識別率、診斷率低;二是老年人自身未意識到需要精神衛(wèi)生??漆t(yī)生的服務,對心理疾病的重視度不夠;三是老年抑郁無法自然恢復,如一項對抑郁老年人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1年的自然轉歸無明顯緩解〔10〕。
孤獨、抑郁的老年人常以自殺作為生命的終結。某些地區(qū)的老年自殺率有所緩解,但就整體而言老年自殺比有增高趨勢。有數(shù)據(jù)顯示,上海市1986~2000年老年平均自殺率呈下降趨勢〔11〕,而湖南省1990~1998年老年自殺率有所上升〔12〕。徐曉軍〔13〕調查了1972~1996年老年自殺人口的比重,發(fā)現(xiàn),1972~1976年占43.75%,1977~1981年占16.67%,1982~1986年占27.27%,1987~1991年占31.25%,1992~1996年占50.00%。黃潤龍等〔14〕調查發(fā)現(xiàn)1987~2007年20年間老年自殺的數(shù)量達7.61萬,占總自殺人數(shù)的27.2%;1987年約占25%,20年后該比例上升到50%,每年平均上升1.25%。
本研究將從個人觀念、家庭狀況和社會文化變遷三方面論述老年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李德明等〔15〕通過路徑分析得出結論,主觀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55%)遠遠大于客觀因素(21%)和一般人口學變量(4%)的影響。實際上,個人觀念是調適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是實現(xiàn)健康老齡化目標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對于中國人而言,家庭是保持老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對于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了后代的老一輩來說更是如此。例如,老年孤獨很大程度上可歸咎于家庭成員缺失、家庭結構不完整。最后,個體總是社會文化中的個體,人伴隨年齡增長過程發(fā)生的老化總與同時期的社會變化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社會文化變遷對老年心理健康也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1個人觀念將老化建構為“必然性衰退” 老年人堅信年齡增長必然老化。 對于人隨年齡增長發(fā)生老化、出現(xiàn)疾病、歸于死亡,老年人一致認為這是客觀必然的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扭轉的,誰也阻擋不了、改變不了的。在老年人看來,增齡等同于老化,老化是個體伴隨年齡增長必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盡管每個個體老化的速率、程度、時間、特征等不盡相同,但老化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老化故而被合理化為老年人的固有特征。出現(xiàn)老化征、罹患重癥、離死不遠成為老年人的“常態(tài)”。人進入老年就必須承認自己老化,即使自己不承認年老,也會被他人當作老人對待。一個“正?!钡睦夏耆?,應該按照社會對老年人的期望做出“恰當”、“得體”的行為舉止;反過來,只有這樣迎合社會期望的人,才是社會公認的“正常的”老人。這對老年人群而言,既是對老年文化的被動適應,也是對他們心理和行為的一種約制,一種怪異的矯正。個體的歲數(shù)一旦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或社會約定的老化起始年齡,他(她)便驟然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老人”,其老年身份被強制賦予。老年人對自身老化的認可又成為對老年人社會期望的根據(jù)。如此,老年人在實現(xiàn)社會期望的同時也確認了“老化的自我”,生成了社會所期望的老化心理。
老化被消極建構。極少人將增齡或老化過程看作一個機遇、一種希望、一場探索、一段旅行,而斷定它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可怕的——每個人必將至這一步,無人能長生不老。老化被刻畫為比死亡更為悲觀的人之宿命,可見它對于人的消極意義。衰退、罹病和死亡幾乎構成了老年的全部。無論是煉取丹藥冀圖獲得永世之身的“愚行”,還是探索防老基因延長壽命的科學研究,或是通過運動鍛煉、食用保健品以延緩老化進程或以服裝、化妝來掩飾衰老體征的做法,均說明了老化之于人的消極意義。盡管也有不少研究強調老年的積極方面,如不少心理學研究〔16〕得出與諸如老人記憶力差、靈敏度低、思維遲鈍、性格執(zhí)拗孤僻等截然相反的結論。但是,老化的消極建構依舊占據(jù)主導地位,仍為普通民眾和學術研究關注的焦點。老化的消極影響也因此被夸大、被放大,以致人們誤認為老化是老年期的唯一特征,認為人進入老年的任務就是適應老化。
對消極老化的過度關注,以至于老年人忽略老年期的成長與收獲。我們習慣于將老化視作“不斷喪失”—— 感知覺退化、耳不聰目不明、記憶力衰減、反應遲緩、加工速度減慢、記憶容量縮減、抗干擾能力減弱、精力弱化等——的過程,而諸如經(jīng)驗更加豐富、人生體驗和感悟更加深刻等“熟化”特征均被忽略。對老化的聚焦給整個老年期罩上一層灰暗的陰影,處于這陰影之下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便可想而知了。Westerhof等〔17〕的研究發(fā)現(xiàn),認同小年齡(即認為自己不老)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水平高于認同大年齡或自身年齡的老年人。不認同小年齡的老年人的適應程度顯著低于認同小年齡的老年人,因為大的年齡意味著衰減的認知能力、弱化的生理功能及較短的壽命〔18〕。從這些研究結果可得出一個結論,認同年老確實影響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
2.2家庭支持缺失導致老年心理健康堪憂 家庭完整和家人支持是保持老年心理健康的關鍵要素。失婚、喪子(尤其是失獨)無疑是使老年人最受沖擊的負性生活事件,極易導致老年人焦慮、抑郁等心理異常及睡眠、飲食等生理障礙。傅宏等〔18〕通過大樣本調查發(fā)現(xiàn),喪偶體驗是老年人最嚴重的負性體驗。有研究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相比普通老年人群,失婚或喪子老人的抑郁癥發(fā)病率更高、住院率較高、患急性精神障礙的概率更大〔19〕。家庭完整本身是對老年人具有積極意義的心理支持。家庭完整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不僅具有封建傳統(tǒng)上的意義,如失去老伴可能意味著“人生不完整”、“無人照顧的、被人拋棄的人”、“自己是克夫/克妻的人”等等,還具有現(xiàn)實生活上的意義,老伴、子女活著是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的基礎。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子代對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料是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20〕。家庭關系影響老年心理的途徑是通過社會支持實現(xiàn)的,而家庭完整是老人獲得如日常照料、物質支持、情感陪伴等社會支持的基礎。
老年孤獨的根本原因來自于人際方面尤其是家庭關系上的不足或缺失。影響老年孤獨的因素有很多,如生理老化、抑郁、社會支持、失婚或喪偶、對閑暇時間的利用狀況等。但老年孤獨的根源在于不完整的家庭。例如,孤獨感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心理特點;“相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絕對空巢”老人在社會支持和適應能力方面的評分較低,且在孤獨感上的評分較高,而良性的家庭關系能有效降低住院老人的孤獨感〔15〕??梢?,家庭完整、家庭和睦是消除老年孤獨的根本途徑。
家庭支持不足也是導致老年抑郁最主要的原因。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重大生活事件時缺乏良性的家庭支持,老年抑郁發(fā)生的可能性就大〔21〕。實際上,空巢老人、失婚老人和機構老人等正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家庭支持容易產(chǎn)生抑郁。相應地,支持性心理治療被證明是治療老年抑郁的有效方法。該方法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對老年人進行群體教育,教育內(nèi)容包括關于老年生理心理變化的特點、慢性病的應對、老年期常見的心理障礙等;二是對個別老人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內(nèi)容包括老年期角色轉變、建立良好家庭關系、增加日?;顒?、增加人際交往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接受支持性心理治療的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減輕、抑郁患病率降低、生活質量提高〔22〕。
老年人自殺通常是出于對家人的考慮。有研究分析了304例老年自殺死亡者生前發(fā)生的生活事件,發(fā)現(xiàn)患急重病或受重傷(59.2%)和發(fā)生經(jīng)濟困難(34.5%)是導致老年自殺的最重要的兩項生活事件〔23〕。老年怕病的實質是擔心自己成為子輩的負擔。為了不成為子輩的負擔、包袱,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結束自己生命。陳柏峰〔24〕概括了四種自殺類型的老年人自殺的動機:(1)絕望型自殺(54.7%),對子女不孝和既定代際關系的絕望;(2)甘愿型自殺(18.0%),動機是為子代生活得更好;(3)孤獨型自殺(14.1%),是由于代際關系的疏離;(4)激憤型自殺(14.9%),對子女對待自己的方式強烈不滿,對發(fā)生變化的代際關系無法接受。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老年自殺經(jīng)歷了從激憤型向絕望型和孤獨型自殺的轉變。因子女不孝引起的絕望型自殺越來越普遍。甚至自殺被認為是“覺悟高”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老年人自身的價值和生命意義,而不自殺、拖累子女又不打工賺錢則是沒有“覺悟”的體現(xiàn)。這使得“自殺”成為一種“秩序”——老年人一心為年輕一代的利益考慮。不少老人說:“我們已經(jīng)做好了自殺的準備,只等‘恰當’的時機到來?!?/p>
2.3“重少輕老”的文化價值取向致使老年遭貶低 “老年”本身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老年期并非一個自然的而是按照年齡標準人為劃分出的一個生命階段,這種“劃分”顯然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以年齡標準劃分出的各年齡群,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步從嬰兒變成青年,最后進入老年。年齡群在群際間的進入、退出過程,即人的“衰老”過程,必然載入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的變遷過程之中。因而,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必然與社會文化融合在一起,社會文化變遷故而也是影響老年心理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方面的巨變不可避免地沖擊了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尊老孝老文化。沖擊的結果是崇老文化被貶老文化取代,老年價值受到貶低,老年人遭到歧視;反映到家庭內(nèi)部則是形成新的交換型代際關系,在國家養(yǎng)老保障體制不完善的當下社會,養(yǎng)老危機的出現(xiàn)則屬必然。老年歧視和養(yǎng)老危機顯然是老年心理問題的滋生地。
縱觀中國歷史,尊老由原始社會的習俗或風尚發(fā)展起來,到封建時期被定作禮制〔25〕,在每個中國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一直是社會普遍的行為準則。兩漢時期《王杖詔令》的頒布和清代 “人瑞坊”的建立與“千叟宴”的舉行則是例證,老者受到從底層民眾乃至王公貴子的尊敬〔25〕。在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完全否定自我、絕對服從式的尊老,人們認為已過時甚至是愚昧。取“傳統(tǒng)尊老”而代之的是彰顯自我、互相平等式的新型“尊老”,即理性待老。一項關于農(nóng)村尊老價值觀的訪談研究指出,人們的尊老價值觀處在劇烈的動態(tài)變遷之中,呈現(xiàn)日益淡薄化的趨勢,具體體現(xiàn)為:代際間形成對立的家庭整體感和奉獻觀;輕老重少,老人價值被貶低和扭曲;重利輕義,尊老的內(nèi)涵和意義嚴重縮水〔26〕。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老年人均處于低等的“文化地位”,“重少輕老”的價值成為主流〔27〕。老年人對“年輕”(小于自己年齡的年齡)的認同〔28〕,也反映了人們對年輕的崇拜和對年老的貶損。對年老的貶損同時意味著對老年價值的貶低和對老年人的偏見乃至歧視。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老年人出現(xiàn)種種心理問題便是必然。
在“理性尊老”的傳統(tǒng)下和“重少輕老”的價值取向下,代際關系由傳統(tǒng)的“長期反哺型”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即時交換型”,養(yǎng)老危機由此而產(chǎn)生。有研究者指出了現(xiàn)代代際關系的新走向:“分而不離”的代際關系;代際關系重心下移;老年人代際經(jīng)濟關系的理性化——以自身安度晚年為前提,最大可能地提升自身養(yǎng)老能力的經(jīng)濟籌碼,以備日后之需〔29〕。以農(nóng)村地區(qū)代際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也指出,以家長權威、傳宗接代與養(yǎng)兒防老、家庭本位、老年本位、婆婆權威為特點的傳統(tǒng)社會的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系,被當代以代際間經(jīng)濟關系理性化、家庭代際關系民主化、代際關系錯位和重心下移、兒媳婦地位的上升為主要特點的分而不離的新型代際關系所取代,老年照料方式也從傳統(tǒng)的“家庭照料”轉變?yōu)椤吧钭岳怼薄?0〕。有研究者直接指出,原來那種長期的“撫育——贍養(yǎng)”的反饋模式被短時間的經(jīng)濟物質上的交換模式所替代,子輩贍養(yǎng)老人的動力來自于一種與市場交換形式相類似的有來有往的給予方式〔31〕。實際上,現(xiàn)在不少老人尤其是低齡老人,努力投入大量家庭資源以建立強有力的親子關系,希望藉此保證成年子女履行代際間的“合約”。但問題是,按照“即時交換”的原則,那些高齡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罹患重癥的、貧困的老人由于無能提供子輩所需,被理所當然地忽略,遭到遺棄。同時,成年子女即使棄老、虐老,也可義正詞嚴,不會受到社會的非議。如此,養(yǎng)老危機的出現(xiàn)則是必然。老年人在養(yǎng)老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其心理狀況必定堪憂。
與以上對老年心理問題的三點原因分析相對應,在多倫溫德社區(qū)干預理論框架內(nèi),提出三種社區(qū)干預途徑。在多倫溫德理論看來,老年人面對的心理問題如恐懼認知老化、感受到孤獨、體驗到抑郁等都是暫時的,是指示老年人當前適應狀態(tài)正遭遇挑戰(zhàn)的信號,意味著用來應對當下處境的心理手段和可用的社會支持存在不足。換言之,一旦老年人調整適應狀態(tài)、獲得社會支持或處于支持性環(huán)境下,這些老年心理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在多倫溫德模型中,心理調節(jié)、情境調節(jié)、文化調節(jié)在壓力事件——壓力反應——應對后果中起著中介作用,是個體應對壓力的重要資源。本研究據(jù)此三種調節(jié)提出對老年心理問題的社區(qū)干預途徑。
3.1心理調節(jié):充分發(fā)揮老年人對老化的能動建構作用 老年人群并非社會文化的受控者,而是參與其中的建構者。目前一個非常普遍也是讓人憂慮的情形是,我們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老年人群看作一個“受體”,忽視了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因此,轉換老年人群的社會文化角色,要從傳統(tǒng)的依賴外界的“受體”角色轉換成現(xiàn)代的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的“主體”角色;從“消極的力量”到“積極的力量”〔27〕。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自己在意義生成中擔任的角色,忽視自己的建構行動及其對生活的塑造〔32〕。個體也往往感覺到,外在的社會似乎總在遙遠的地方約束、控制我們,個人唯有無奈接受。但事實并非如此,老年人是積極地參與自身老化心理的建構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32,33〕。
喚醒老年人群對自身作為老年心理建構者的意識,促使他們積極建構老化心理。老年人一旦意識到自身也參與到老化心理的生成之中,一旦改變自身在其中的作用,其老化心理就有了重構的可能。有研究〔27〕指出要倡導和建設“與其閑死,不如忙死”、“挑戰(zhàn)老年,擁抱生活”、“走出家門,服務社區(qū)”等理念。
3.2情境調節(jié):協(xié)助老人重建新的“家庭關系” 人際關系通??煞譃橛H屬關系和非親屬關系,后者可再分為鄰里、同學、朋友等其他關系和虛擬的親子關系、平輩關系和婚姻關系等虛擬親屬關系。親屬關系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它極其重要,以至于老人因喪失親人而痛苦不堪。以血緣為基礎的親屬關系雖不可改變,但可以模擬〔34〕。中國人素有將親屬關系擴大到外部世界,視全世界為一個大家庭的親緣化傾向。所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等等,都是一種親緣化了的人際關系。在稱謂上,我們也習慣用親屬稱謂來稱呼他人,如“兄弟”、“姐妹”、“大爺”、“大媽”等。
將非親屬關系“親緣化”,以假想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締結起來賦予它親屬關系,形成虛擬的親屬關系〔34〕,以此作為對親屬關系的替代,這對于喪失親人的老年人有重要意義。結義拜認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俗傳統(tǒng),具有積極功能。它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承載形式,可促進社會聯(lián)系和社會交往,擴大支持網(wǎng)絡。例如,回族通過“栓干兒子/女兒”的締結過程來建立與漢族的干親關系,使嬰幼兒度過多病的危險期。兩家通過“人情”的方式維持這種虛擬的親屬關系,以滿足個人交往需要和實現(xiàn)民族自尊與民族社會發(fā)展〔35〕。哈薩克族已婚女性通過讓新生兒認“臍帶母親”與娘家保持聯(lián)系、聯(lián)合當?shù)嘏詠肀3肿约旱牡匚?、減輕勞作負擔、促進不同部落間溝通和理解〔36〕。苗族婦女因戰(zhàn)爭切斷了與“后家”(娘家)的聯(lián)系,按照苗族傳統(tǒng)“認干親”的傳統(tǒng)認當?shù)氐囊幻葆t(yī)為干爹,建立一種虛擬血緣關系即替代性的家庭關系,以彌補家庭支持的匱乏〔37〕。同樣,對于喪子的老年人,社區(qū)可通過各種途徑協(xié)助老年人建立虛擬的親屬關系,滿足老年人關心下代、與人交往和尋求歸屬的需要,避免老年人因喪親導致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3.3文化調節(jié):倡導老年價值多元化 視老年人為“落伍者”、“無用之人”反映了現(xiàn)代文化的一個痼疾——將人物化、商品化、工具化,將個人價值等同于生產(chǎn)價值?,F(xiàn)代文化以人的“需要”為支點,視個人需要的滿足為人的行動與社會發(fā)展的“第一驅力”〔38〕。對于個人而言,他人以及一切事物都被視作對個人是否有利的工具或手段,有則留之,無則棄之。當社會以人的工具性價值作為衡量個體價值的唯一標準時,人的唯一意義就在于“做貢獻”。那么,年齡體衰的老年人就必然會受到歧視、被邊緣化、被拋棄。在現(xiàn)代文化,老年人被物化,被客體化為沒有價值、沒有目的的“物”。當人被等同于“物”,人一旦喪失工具性價值,便淪為廢棄的對象,理所當然要淘汰。這樣就成功地將老年人群異化為“他者”,實現(xiàn)了以“我”(年輕人)為主體中心的利益的合法化。不可否認,將老化或衰老比作機器老化或汽車報廢,是我們詮釋老年生活意義的資源。然而,這種類比也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工業(yè)生產(chǎn)車間里流水線上日夜不停地運轉著的機器,其唯一的價值就是生產(chǎn)產(chǎn)品。它一旦老化破舊、發(fā)生故障,喪失功能,“無用”了,人們便棄之如敝履。同樣,被物化、被機器化、被商品化了的人,一旦“無用”,一旦“做不了貢獻”,就要被丟棄。
盡管老年人在體力、精力、反應速度等方面不如年輕人,在信息科技方面也遠遠落后于年輕人,更玩不轉電腦、智能手機等新鮮玩意兒,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毫無價值。因而,要消除老年污名和老年歧視,從根本上解決老年心理問題,關鍵在于轉變社會對人的價值的界定。生產(chǎn)價值不應成為人的唯一價值,人的其他價值或生存意義也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如家庭主婦生養(yǎng)子女、承擔家務的價值,老人侍花弄草、閑游世界的價值,臥病老人展現(xiàn)頑強意志力的價值……每個個體千差萬別,每個生命有其自身的價值,個體的“貢獻”是多樣的、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