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林
什么叫兩面思考,雙線表述?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這是高中語文教材必修5選入的朱光潛于《咬文嚼字》里的一段話: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lián)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lián)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lián)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茖W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lián),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面。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把字的直指義和聯(lián)想義對比著說。先以“煙”為例說明直指義和聯(lián)想義的差異,再用比喻“月輪”“月暈”來進一步說明兩者的差異,然后指出它們在不同的文體上的特征。最后講兩者在具體運用上的特點,用“因為”由果溯因,語意上明顯是向前推進的,但這推進也是“前者”和“后者”這兩面同時向前推進的。
這就是“兩面思考,雙線表述”:同時思考字的直指義和聯(lián)想義的各自特征,在闡釋它們的特征時也是在相同的層面來平行表述,即使是在文意上向前推進,也是將兩面同時推進。
這種語言形式,適用于有關聯(lián)的兩件事,或者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或者同一事理的兩面。而在語言形式上,則是雙線表述的句子。所謂雙線表述的句子,即是將兩面思考的內(nèi)容用一對一對的句子來呈現(xiàn),使之形成某種關聯(lián),說淺白一點,就是成雙成對的句子。句子以成雙成對的形式出現(xiàn),用得好,能同時關注有關聯(lián)的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面,揭示事物之間看似對立的兩面之間的聯(lián)系。和同學們初寫議論文時的那種單線推進的句子相比,這種寫法就顯得思維更辯證,內(nèi)涵更豐富,同時還能顯得文采斐然。
在現(xiàn)當代名家的文章里,這種句子并不少見。錢鐘書的散文《窗》,里面這樣的句子就用得非常靈活。我們先看看這篇文章的前兩段,并順帶分析如何生成這種兩面思考的思路,如何安排雙線表述中的相互關系。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從門里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里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里沉悶的那樣有生氣。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里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文章的主旨是要說“窗”,但一開始,就將“窗”與“門”聯(lián)系到一起了,而且這個思路一直貫穿全文。從事物本身來看,窗和門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作者為了更好地說“窗“,用“春進來”和“人出去”對舉,將“門”和“窗”關聯(lián)到一起,幾乎是無中生有地為“窗”立起了與之對立的另一面。要注意的是,說“門”是為了說“窗”,也就是說,“窗”是主,“門”是賓。作者為了更好地說“窗”,就拿“門”來作對比,作陪襯。
從句式上看,“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從門里出去”構成一對,兩面同時兼顧。然后“不過”一轉(zhuǎn),說到春天的陽光和風,是兩面;又將屋外和屋里對比著來說,還是兩面。再下來,屋外的烏語和屋里的寂靜,仍然是兩面。最后將春天與窗的關系,比作畫與框子的關系,本體和喻體又是一對兩面。
作者通過這樣的安排,從“窗”和“門”兩個不同的視角,描繪了屋外的春光,也描繪了人在窗內(nèi)對春光的感受,突出了窗在賞春時的獨特作用。思維辯證,語言睿智。
接下來再看第二段。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絕不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若據(jù)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里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須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于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稓w去來兮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說,只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說:“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極樂世界;他雖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廬山,但也用不著上去避暑。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許我們占領,表示享受。這個分別,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時也適用于屋外的來人。一個外來者,打門請進,有所要求,有所詢問,他至多是個客人,一切要等主人來決定。反過來說,一個鉆窗子進來的人,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情,早已決心來替你做個暫時的主人,顧不到你的歡迎和拒絕了??娙?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夢》(A Quoirvendesjeunesfilles)那首詩劇里,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zhì)上的丈夫(matrielpoux),但是理想的愛人(idal),總是從窗子出進的。換句話說,從前門進來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雖然經(jīng)丈人看中,還待博取小姐的歡心;要是從后窗進來的,總是女郎們把靈魂肉體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進前門,先要經(jīng)門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見,還得寒暄幾句,方能說明來意,既費心思,又費時間,哪像從后窗進來的直接痛快?好像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后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反見得愈遠了。這當然只是在社會常態(tài)下的分別,到了戰(zhàn)爭等變態(tài)時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還講什么門和窗!
雙線表述的句子,有時還可以以同義互文等形式出現(xiàn)。來看一篇學生習作,請大家用心體會。
題目:
動物園的天鵝沒有繩網(wǎng)的束縛,它為什么不遠走高飛、一展“鴻鵠之志”呢?因為天鵝起飛時需要很長的“助跑”距離,而池塘過小,不夠天鵝起飛所需要的滑翔距離,所以它們只得被囚禁在這小小的池塘里。
請以“助跑的距離”為題,自選角度作文。
助跑的距離
人們往往驚嘆天鵝飛翔時的優(yōu)雅,卻常常忽視天鵝起飛前最重要的步驟——要經(jīng)過一段長長的水面助跑的過程。沒有足夠助跑距離的天鵝無法飛翔,同樣,沒有足夠能量積蓄的人也很難獲得成功。飛翔的前提是助跑,成功的前提是學習和努力。
(第一句雖然是個轉(zhuǎn)折句,但卻是“驚嘆”與“忽視”對舉,“飛翔時”與“起飛前”對舉。第二句以“同樣”過渡,但過渡的前后仍然構成對舉。第三句還是同時兼顧天鵝與人這兩面。)
人們往往崇拜叱咤風云的拿破侖,驚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可是,許多人卻忽視了他那段長長的“助跑歲月”。在別人不思進取時,他在學習;當別人追名逐利時,他在學習。
(第二段開始論證,舉了拿破侖的例子。這一段的第一句,“崇拜”與“驚嘆”對舉;最后一句,也是個并列的句子,可以看作是互文對舉。)
諸葛亮能27歲一出茅廬就指點江山,幫助劉備三分天下,靠的也是他不聞名利在山野的寒窗苦讀,所謂“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就是他在起飛前的一段助跑歷程;王獻之能在書法上與其父并稱“二王”,也是他刻苦學習的結果,墨池就是他成功前的漫長助跑的證明。
(這一段舉了兩個例子,從句式上看,也是雙線表述,互文對舉。)
如果有人自恃天資過人,不屑于在漫長的助跑過程中積蓄能量,只想著一飛沖天,那只能是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神圣的藍天只會眷顧那些裹脅著助跑旋風一飛而起的天鵝,幸運女神也只會垂青那些艱辛努力的人們。方仲永七歲能詩,可謂是詩壇神童,而他的父親卻不懂得這個道理,整天拉著他拜謁地方名流,滿足于眼前的一點小名小利,結果沒幾年,方仲永就“泯然眾人”,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這段的第二句將天鵝與人對舉,講“天鵝”是回扣所給材料,說人則是將論證的思路向前推進。)
當今社會給了人們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機會,只要你愿意學習,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可以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是,如果你不肯在長長的助跑的跑道上積蓄你的能量,迎接你的永遠是小小的池塘,而不是廣闊的藍天。
(第一句中的兩個“只要”,互文對舉;第二句中的“永遠是”“而不是”是肯定否定的對舉。)
助跑,這是一段流淌汗水的距離,也是一段并不輝煌的距離??墒?,助跑的距離之于藍天飛翔,猶如地基之于大廈,雖不起眼,卻是關鍵和前提。 (第一句的“這是”“也是”互文對舉,揭示助跑的兩面特征。第二句前面的“猶如”前后是本體和喻體對舉,后面的“雖……卻……”也是從兩面分別揭示助跑的特征和意義。)
這篇文章,沒有中學生作文中常見的那種華麗的排比,成雙成對的句子倒隨處可見,讓人感覺到了思維的辯證,內(nèi)容的飽滿。而且行文時對“助跑”這個說法還采用了就材取喻的手法,以“助跑”來喻指人在成功前的種種奮斗和努力,非常形象。
這樣的句子,對中學生來說,無論是在思維水平方面,還是在語言水平方面,當然都有一定的難度。但這種句子原本也不須多,多了反顯得刻意呆板。在一篇只要800字的文章里,有個五六處也就可以了。這種句子,基本上是從所論事理的本身邏輯中派生出來的,不是游離于這個邏輯之外純粹為美化語言而“作”出來的。
當然,在考試時因為時間緊張,同學們的作文都是急就章,有時候來不及對思路和語言作細致的推敲和優(yōu)化。但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就不能敷衍了事,更應該多動腦筋,在鋪開思路的細節(jié)上進行語言的提煉優(yōu)化。只有平時刻苦練習,才能在考試中獲得更多的靈光,讓文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