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琨 朱慧花 高瑾
先天性結核在新生兒罕見,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極易漏診和誤診。近年來,結核病發(fā)病率在全球范圍內明顯反彈,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先天性結核預后差,病死率高,新生兒科醫(yī)師必須提高對先天性結核的認識,以減少漏診和誤診。現將我科診斷的先天性結核1例報道如下。
患兒,女,22 d,因發(fā)熱2 d入院?;純合档谝惶サ谝划a,試管嬰兒,孕36+2周因胎膜早破7 d剖宮產娩出,出生體重2.4 kg。入院時查體:T 38.1℃,心率158次/分,呼吸52次/分,一般情況及反應欠佳,皮膚輕度黃染,無三凹征,雙肺呼吸音粗糙,未聞及濕羅音,腹軟,肝脾未觸及,四肢肌張力正常。入院后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26.11×109/L,中性粒細胞(N)0.45,淋巴細胞(L)0.34,C反應蛋白(CRP)20.58 mg/L,胸片:雙肺散在點片狀滲出,考慮新生兒肺炎;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13 U/L,谷草轉氨酶(AST)33 U/L,總膽紅素(TBIL)53.7 umol/L,直接膽紅素(DBIL)21.8 umol/L,總膽汁酸16.9 umol/L;血培養(yǎng)、尿培養(yǎng)、痰培養(yǎng)及腦脊液培養(yǎng)均為陰性,血結核桿菌DNA(TB-DNA)、EB病毒DNA(EB-DNA)陰性。腦脊液檢查:WBC 23×106/L,葡萄糖3 mmol/L,蛋白0.357 g/L,氯化物117.2 mol/L,入院青霉素+頭孢曲松抗感染治療,入院后3 d均無發(fā)熱,第4天再次出現發(fā)熱,熱峰38.5℃,予復查血常規(guī)及腦脊液檢查:血常規(guī):WBC 33.33×109/L,N 0.56,L 0.29,CRP 36.51 mg/L,腦脊液檢查:WBC 8×106/L,葡萄糖2.57 mmol/L,蛋白0.29 g/L,氯化物119.1 mmol/L,繼續(xù)原治療3 d后體溫穩(wěn)定。5 d后再次發(fā)熱,熱峰39.1℃,復查血常規(guī):WBC 23.72×109/L,N 0.70,L 0.22,CRP 42.88 mg/L,CRP仍持續(xù)升高,改用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療效不佳,仍反復發(fā)熱,熱峰39.5℃,并出現咳嗽,吃奶欠佳,體重增長不滿意。復查血常規(guī)CRP仍持續(xù)升高,波動于79~107 mg/L之間,并出現血小板減少及貧血,血小板波動于33~61×109/L之間,血紅蛋白在101~119 g/L之間。反復追問家長病史,患兒母親提供病史訴剖宮產時子宮內膜有一包塊,經病檢考慮結核。查患兒胃液、痰液,檢出抗酸桿菌,患兒及其母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均陽性,患兒肺部CT示:兩肺炎變,部分實變并肺不張,兩側胸膜廣泛增厚粘連;肺門區(qū)多個淋巴結腫大。腹部CT:肝脾腫大,腹盆腔積液。診斷:先天性結核,予利福平、異煙肼抗結核治療,2 d后體溫正常,治療1周后患兒黃疸明顯,復查肝功能:ALT 71U/L,AST 165U/L,TBIL 207.9 umol/L,DBIL 136.1 umol/L,總膽汁酸116.2 umol/L,出現肝功損害。轉外地治療,予利奈唑胺、異煙肼、乙胺丁醇、利福平聯(lián)合用藥,治療1月后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后用藥不規(guī)律,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治療,加用吡嗪酰胺及潑尼松片口服后好轉,診斷為:1.全身播散型結核病(肺、肝、腎、腦)2.結核性腦膜炎3.顱內多發(fā)結核瘤4.肝功能損害。出院后一直規(guī)律口服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療,隨訪至1歲2月,精神運動發(fā)育落后,體重8 kg。
先天性結核也稱宮內感染性結核,指母親在妊娠期患有結核病,結核分枝桿菌經胎盤通過臍帶垂直傳播,感染胎兒,生后幾天或幾周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孕母可有全身性播散性結核或生殖器結核(子宮內膜、宮頸、胎盤結核),其中生殖器結核潛伏期很長,臨床癥狀隱匿,或產后才有所表現,是最可能導致先天性結核的一種方式[1],也是育齡期婦女不孕癥的重要因素之一[2]。
先天性結核于新生兒期發(fā)病,常有早產及宮內發(fā)育不良史,因缺乏宿主免疫反應,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與細菌性肺炎、敗血癥等類似,常有發(fā)熱、拒奶、體重不增、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嘔吐、黃疸、肝脾腫大、淋巴細胞性腦膜炎等改變,病情進展急驟。
機體對結核菌的代謝產物發(fā)生一種特殊形式的細胞介導過程,即過敏免疫反應及機體免疫性結構性血管炎性反應,導致胸腺發(fā)育不良,免疫極度抑制,抵抗力低下,從而導致全身各臟器粟粒性結核改變。臨床可有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低下[3]。
由于先天性結核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Beitzke認為診斷先天性結核應具備以下條
件:(1)母親必須有結核??;(2)新生兒體內有結核分枝桿菌生長;(3)肝內有原發(fā)綜合征[4]。但結核分枝桿菌生長時間長,肝內原發(fā)綜合征也很難發(fā)現。傳統(tǒng)的結核檢查方法常無異常發(fā)現,結核菌素(PPD)試驗需患兒生后3~5周或更長時間才有陽性反應,血、腦脊液等體液結核抗體亦多為陰性,早期診斷價值不大。多次抽取胃液找抗酸桿菌是最好最快的診斷方法[4],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5],用DNA探針測定體液或細胞中的結核分枝桿菌特異性核糖體RNA序列,或用DNA限制片段分析法測定結核分枝桿菌基因片段有利于早期診斷[6]。影像學X線和CT檢查等有助于診斷,粟粒型和多發(fā)肺結節(jié)型是先天性結核病的特異性表現,也可有干酪性肺炎,淋巴結腫大伴有液化壞死等多樣性改變[7]。
該患兒母親有多年不孕史,存在子宮內膜結核,但無明顯臨床表現。該患兒為試管嬰兒,生后20 d發(fā)病,早期無明顯咳嗽等癥狀,僅有發(fā)熱,常規(guī)治療療效不佳,CRP持續(xù)升高,并有貧血及血小板降低。因家長提供病史有限,導致早期未能及時診斷,治療滯后,發(fā)展為全身播散型結核病,預后不佳。先天性結核必須積極治療,用藥9個月至1年[4],該患兒治療1月余病情好轉后未能堅持正規(guī)用藥,也是預后不佳的原因之一。有文獻報道,患兒發(fā)病年齡、血白細胞計數、是否給予積極治療、是否存在顱內病變與先天性結核預后相關[8]。
新生兒科醫(yī)師必須提高對先天性結核的認識,仔細詢問病史,特別要重視母親的妊娠分娩史,對于療效不佳的肺炎,常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的全身感染,均應想到有無先天性結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