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杰
(鐵嶺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遼寧 鐵嶺 112000)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在所有肺癌中占70%~80%,此病在早期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是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并無明顯臨床癥狀,超過8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步入中晚期,此階段患者多伴有胸轉移,手術已經失去了治療價值,需要采取化療等方式進行治療[1]。但是,化療藥物均帶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等,這些不良反應可能影響患者的依從性,使其無法耐受化療。本文選擇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試探究葦莖湯結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擇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照其采取的不同治療方法將其分入兩組,分別為:采取DP化療方案的40例對照組患者、結合DP化療方案加用葦莖湯的40例研究組患者。為兩組患者進行臨床資料的對比:對照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5歲,平均(60.22±11.37)歲。研究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74歲,平均(60.12±11.43)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分布、性別構成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選擇DP化療方案,以多西他賽與順鉑進行治療,用法用量為:首日為患者使用72 mg/m2的多西他賽,靜脈滴注;同時,每日為患者使用順鉑進行靜脈滴注,使用標準為75 mg/m2,分3 d均量滴注,并給予水化處理,21 d后停止給藥?;熐? d,為患者使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每日2次,每次8.25 mg,滴注時間為1 h?;熎陂g,若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則要及時為其采取對癥治療。研究組加用葦莖湯,組方為:甘草6 g、丹參10 g、山慈菇10 g、桃仁10 g、生天南星10 g、生半夏10 g、枳實10 g、太子參30 g、生薏苡仁30 g、冬瓜子30 g、葦莖30 g。以水煎煮出1劑,早晚各服用1次,療程21 d。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Ⅱ~Ⅲ級)發(fā)生狀況。其中治療效果參照WHO制定的實體瘤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即:①完全緩解CR;②部分緩解PR;③病情穩(wěn)定SD;④病情進展PD??傆行?(CR+PR)/總例數×100%[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納入到實驗研究中的患者其所有臨床數據均以21.0版本的SPSS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檢驗。計數資料均以(n,%)表示,行卡方值檢驗。若兩組數據在統(tǒng)計計算后得到P<0.05的結果,則分組結果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研究組:CR患者9例,PR患者23例,SD患者6例,PD患者2例,總有效率為80%(32/40);對照組:CR患者7例,PR患者24例,SD患者6例,PD患者3例,總有效率為77.5%(31/40)。研究組在療效上與對照組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75,P=0.785>0.05)。
2.2 不良反應。研究組:骨髓抑制4例,感染3例,白細胞計數減少7例,總發(fā)生率35%(14/40);對照組:骨髓抑制8例,感染9例,白細胞計數減少14例,總發(fā)生率77.55%(31/40)。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679,P=0.000<0.05)。
肺癌的發(fā)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占據首位,非小細胞肺癌更是肺癌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由于患者錯失最佳手術時機而選擇化療作為首選治療方式。目前,臨床多以含鉑類藥物作為化療藥物,輔以多西他賽等藥物進行化療治療,這些藥物可以通過協(xié)同作用發(fā)揮出更強的腫瘤細胞殺滅效果,但同時處于中晚期的患者其對化療藥物也具有著更強的敏感性,化療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會得到進一步發(fā)揮,這使得患者耐受性大大降低,很多患者因此而放棄治療。而在中醫(yī)看來,肺癌源自臟腑功能失調,痰毒、水濕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基于肺癌正氣不足、痰毒郁結的病機,應該使用葦莖湯來為患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藥方中的冬瓜子具有潤肺祛濕的功效,太子參可以生津潤肺,半夏具有化痰止嘔的功效,薏苡仁和山慈菇可以清熱解毒,天南星具有祛風化痰的功效,桃仁和丹參可以活血化瘀,再加上甘草來調和諸藥,可以在祛風化痰、利濕解毒的同時為患者活血化瘀,減輕病痛[3]。見結果,研究組在療效上稍高于對照組(P>0.05),在不良反應率上低于對照組(P<0.05),正是化療有效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葦莖湯提高療效并減輕患者不良反應的體現(xiàn)。葦莖湯結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有顯著效果,可減輕患者不良反應,臨床應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