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娜
(遼寧丹東東港市第二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丹東 118313)
血管性帕金森是一種與多發(fā)性腔隙性腦梗死、淀粉樣血管病等腦血管因素有關的癥狀性帕金森綜合征,好發(fā)于中老年人。據文獻報道,在全部帕金森中該病患者占到3%~5%。目前我國該病患者多達170余萬[1]。血管性帕金森主要以呆滯、非對稱性肌張力增加、無靜止性震顫、步態(tài)慌張為表現,患者的自理能力低下,所以極大地增加了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左旋多巴治療血管性帕金森的療效平平,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聯(lián)合美多巴治療該病,獲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血管性帕金森患者,均符合血管性帕金森的診斷標準,經頭顱CT、MRI證實,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帕金森以及嚴重高血壓、肝腎功能障礙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62~83歲,平均(73.75±6.77)歲;隨機分為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美多巴治療,從小劑量開始,每天0.25 g,酌情增加劑量,最大至0.75 g;聯(lián)合組同時口服丁苯酞0.2 g,3次/天。兩組的療程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①分別在兩組治療前、治療后4、8、12周采取采用帕金森病綜合評分量表(UPDRS)對患者進行評估,分為輕度障礙(≤19分)、中度障礙(20~39分)、重度障礙(40~56分)[2]。②評價療效:根據治療前及治療12周的UPDRS評分下降情況,下降≥50%為顯效;21%~50%為有效,<20%為無效[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比較:聯(lián)合組治療前UPDRS評分為(45.56±4.28)分,治療后4周為(42.31±4.29)分,治療后8周為(34.09±7.14)分,治療后12周為(22.80±3.55)分;對照組治療前UPDRS評分為(44.07±5.09)分,治療后4周為(43.77±6.00)分,治療后8周為(39.76±5.04)分,治療后12周為(33.12±6.04)分;聯(lián)合組治療后8、12周的UPD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聯(lián)合組顯效18例(45.0%),有效20例(50.0%),無效2例(5.0%),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顯效9例(22.5%),有效17例(42.5%),無效14例(33.0%),總有效率為67.0%,聯(lián)合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聯(lián)合組出現1例輕微頭痛,對照組均為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完成整個療程的治療。兩組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P>0.05)。
血管源性帕金森常繼發(fā)性于腦血管疾病,既往研究顯示,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卒中是血管性帕金森的高危因素。左旋多巴治療本病的療效欠佳,報道顯示,有效率僅為24%[4]。美多巴屬于左旋多巴與芐絲肼的混合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療效,但長期使用可出現晨僵、抑郁、幻覺、多動、開關現象、劑末現象等不良反應。血管性帕金森的發(fā)病與腦血管因素有關,所以改善腦血管供血有助于治療。丁苯酞是提取于芹菜籽的人工合成消旋體,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重構缺血區(qū)微循環(huán)作用,可阻斷腦缺血致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減輕低氧環(huán)境下神經細胞的損害程度,同時還能保護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減少細胞內鈣庫的釋放,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減輕炎癥,抑制神經細胞凋亡。動物實驗證明,丁苯酞能夠顯著改善腦能量代謝,增加缺血區(qū)域的血流量,縮小梗死面積,并且能夠抗血小板聚集。與其他抗眩暈藥相比,丁苯酞安全性高。
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4周時UPDRS評分尚無明顯差異,而治療8周、12周時,聯(lián)合組的UPD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達到歐95.0%。說明丁苯酞聯(lián)合美多巴的療效優(yōu)于單一美多巴治療,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丁苯酞聯(lián)合美多巴治療血管性帕金森可獲得更好的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