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德鋒
中國書法從周秦漢唐到宋元明清,每個朝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而當代書法也有它的時代特點,主流書風與非主流書風并存,其中還存在各種亂象。
當代書法自改革開放之后的三十多年以來,發(fā)生了幾次較大的轉變,時至今日,在書壇高呼“回歸傳統(tǒng)”影響之下,逐漸轉變?yōu)橐远鯐L為代表的“主流書風”,此外還有大小篆、漢簡、漢隸、章草、魏碑等等相依并存,至于那些新奇夸張的探索性書風,因其不占主導地位,應該屬于非主流。而當下那些所謂的“射書”“吼書”“盲書”等等之類,則無疑屬于書壇亂象。
主流書風的最大特點是特別講求臨帖功夫,以最大限度地寫像古人為旨歸,在此基礎上尋求自我個性。而非主流書風則在二王之外尋找契入點,而且不是很注重忠實于原帖,很大程度上比較傾向于意臨,且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碑帖當中各取一點,加以融合,屬于一種雜糅性質。當年的“流行書風” 就屬于這種情況。只不過“流行書風”在當時書壇幾乎已經(jīng)占居主導地位。而如今時過境遷,“流行書風”早已被邊緣化,成為了非主流當中的一分子。
其實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講,主流與非主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比如秦代,小篆是主流,而漢簡、隸書是非主流。但到了漢代,則隸書成了主流,而小篆則成為了非主流。即便是書圣王羲之,他的書法也并不是在當時就普遍流行,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而是到了唐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極力推崇下,才逐漸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所以說,當代主流書風也同樣受著掌握話語權力者的主觀審美思想的影響。書協(xié)的人事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當代書法朝哪個方向發(fā)展。
當代二王書風盛行,本身也是無可厚非。因為在我看來,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書法傳統(tǒng)近乎斷裂。改革開放之后,書法開始復蘇并逐漸成為熱門藝術。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成立,許多書法報刊相繼創(chuàng)刊,尤其是上海《書法》雜志的創(chuàng)刊時間還比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成立的時間要早幾年。各省也都相繼成立了書法家協(xié)會。此外還有許多民間書法團體,這些協(xié)會和報刊以及一些民間書法社團都紛紛舉辦各類大展大賽,一時之間,全國各地熱鬧非凡,參與書法活動者動輒成千上萬乃至好幾萬之多。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和積淀,書法人才輩出,愛好者眾多,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書法大軍,共同演繹著當代中國的書法故事。
從最初的人們大都習慣于寫顏柳歐趙和一些漢隸碑刻,到后來資料豐富之后的全面切入到流行書風盛行,都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流行書風”并非絕對不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卻有流于粗疏、荒率的缺點。對經(jīng)典碑帖的重視不足和基本技術問題的未能很好解決以及對民間書風的不適當?shù)目浯螅诤艽蟪潭壬现萍s著它的進一步發(fā)展。粗疏的更其粗疏,荒率的更其荒率,以至于當代書法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為了少數(shù)圈內(nèi)人士的狂歡。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們提出“回歸傳統(tǒng)”,向古代經(jīng)典碑帖深入學習,這無疑也是對前期書風的一個反正。
然而,當下流行的二王書風也同樣沒能走出歷史的窠臼,同樣遭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詬病。那么,其中有著什么樣的深層次的原因呢?
我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書風的單一和形式的僵化,細究其實,就是惟技術和形式是從,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二王書法的精神實質是推陳出新,是在集前人之大成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起新的書法風格。而如今遍布全國各地的二王書風的倡導者和學習者也僅是達到了基本學像二王書法的層面,即便是其中的一些優(yōu)秀者,也還沒有真正達到在學好二王的基礎上有自己較為成熟的自家面目的程度。如此之多的書法人都來學習二王,惟二王為尊,但卻毫無個人風格可言,其實際意義又體現(xiàn)在何處呢!
也許有人會說,目前正處在一個醞釀和過渡階段,早晚一定會有人在苦學二王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風格。我并不懷疑這種可能性,但我擔心的是,當下書法在這種千人一面的“展覽體”的籠罩之下,很多學書者幾乎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既定的思維模式,很難以一種開放性思維來加以取代。而且只要書法協(xié)會存在,其主導下的大型書法展覽依然會左右人們的審美取向。這是協(xié)會及其展覽本身的功利性所導致,無法改變。
但也并不是說完全沒有解決的辦法,書法人首先應當搞明白,參加展覽加入?yún)f(xié)會只是學習書法介入社會的一種手段,頂多只能算作是階段性目的,而不是終極目的。如果你只是玩玩而已或者據(jù)此收獲一些現(xiàn)實名利即已心滿意足,那就另當別論。而如果要希望將來能夠在書法上真正有所建樹,就需要及時調(diào)整好自己的思路。也就是說,要把參加展覽加入?yún)f(xié)會這個階段性目的和終極目的區(qū)分開來。一旦實現(xiàn)這一階段性目的之后,就沒有必要繼續(xù)跟風,去刻意揣摩評委喜好了。這個時候,就應當清醒而理智地認清自己,認清書壇的整個形勢。就要進一步為自己確立起新的遠大目標。就要給自己制定一個主攻方向和相應的計劃。
其實主流書風所存在的欠缺也許正是非主流書風所具備的,而非主流書風所面臨的困惑,正需要從主流書風當中去尋求突破。實際上說白了,還是經(jīng)典書風與民間書風的互相學習與取舍融合的問題。就像二王帖學到明末清初,已成強弩之末,萎靡不振。清代包世臣、康有為倡導尊碑抑帖,碑學便逐漸取代帖學成為當時書法的主流。清代出現(xiàn)了很多學碑的大家,正是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下的一個必然結果。民國至今,碑帖并存,互相交融,給書家創(chuàng)立自我藝術風格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歷史的選擇不以哪個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最終還是要看你的作品在歷史和時代的坐標系上是否能夠占據(jù)一席之地。因此,主流也好,非主流也罷,也都只是特定時段內(nèi)的一種說法而已。至于當下那些書壇亂象,自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煙消云散,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