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立儒(遼寧省國有建平縣馬廠機械林場 遼寧 朝陽 122400)
建平縣是遼寧省大棗的主產區(qū),是建平縣發(fā)展經濟林的首選樹種。隨著果品消費市場要求標準的不斷提升,大棗無公害栽培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大棗果品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和亞硝酸鹽殘留,使上述有毒有害物質在棗果里的含量控制在國家有關部門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以保證棗果成為健康果品。大棗無公害栽培管理以大棗無公害施肥和灌水、花期和果期管理、主要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為關鍵環(huán)節(jié),以達到大棗栽培管理無公害的要求標準。
進行大棗無公害栽培,園地選擇極其重要。園地宜選擇遠離工礦企業(yè)(距離超過5km)、無“三廢”污染、土壤肥沃、水質良好、空氣清新、光照資源豐富及生物資源多樣性的基地,大氣、水、土壤環(huán)境質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環(huán)境質量標準要求。棗樹對土壤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不嚴格,適宜在砂壤土中生長,氮素含量達到50mg/kg以上,而適宜的磷鉀肥能較好地提高坐果率,促進果實的生長發(fā)育;棗樹對土壤中鈣、鎂、銅、鐵等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的需要。
施肥是保證棗樹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之一,而施用無公害肥料對提高果實品質至關重要。大棗無公害施肥應以農家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為主,盡可能減少化肥的施用量。有機肥以早、秋施入為最佳,即在大棗棗果采收前30~20d施入。施肥量以生產100kg棗果施入優(yōu)質有機農家肥100kg為宜。追肥則在棗樹萌芽期、開花前期及果實膨大期3 個時期進行。追肥標準按生產100 kg棗果施入氮肥2.0kg、磷肥1.5 kg、鉀肥1.2 kg計算,每次施入全生長季施肥總量的1/3,確定好全年施肥量之后,再按每次的施入量進行追施,無論是施入有機肥還是追施化肥,均按棗樹外圍樹冠的垂直投影下部挖環(huán)狀溝進行施入,深度以20cm為宜[1]。
建平縣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區(qū),栽植棗樹地多以坡地、二坡地為主,因此對棗樹進行灌水是保證大棗豐產的關鍵。灌水主要分以下幾個時期:春季在棗樹萌芽前,為了促進棗樹及時萌芽,應當灌足灌透水1 次,以促進棗樹萌芽,為以后棗樹枝葉、根系的快速生長奠定基礎;因建平縣干旱天氣居多,在棗樹花期如果水分供給不足,棗樹易發(fā)生棗花焦干的生理現(xiàn)象,此期宜配合追肥進行灌水;果實進入膨大期后,棗果生長加速,需要一定的水分,如若天然降雨不足,應及時灌水;秋末冬初季節(jié),為保證棗樹安全越冬,要灌1 次封凍水。
棗樹是一種花量大的樹種,花期也比較長,但落花落果非常嚴重,因此,必須重視棗樹花期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花期對樹體進行噴水,遇有持續(xù)高溫干旱的天氣時,每天下午16~17 時,對棗樹樹冠進行噴水,有灌溉條件的要進行地面灌水,目的是調節(jié)優(yōu)化棗園內的空氣濕度,利于棗花受粉受精。
自棗樹始花期至末花期,噴施10~15mg/L的赤霉素,共噴施2~3 次,以提高坐果率。
在盛花至末花期,在距地面25cm左右處的樹干處,剝除一圈樹皮,寬度為棗樹樹干直徑的1/10,剝甲處要求在30d內完全愈合,如果不能及時愈合,則應及時綁縛塑料薄膜,加速其愈合。開甲部位每年向上更換位置3~5cm。
果園內放蜂有利于提高坐果率。
大棗無公害栽培要特別重視棗樹的樹體結構。借助整形修剪,改善棗園的通風透光條件。對于栽植密度稀疏的棗園棗樹,采用疏散分層樹形;對于栽植密集的棗園棗樹,采用小冠疏散樹形。棗樹的整形修剪要以冬、夏季修剪結合進行為宜,棗樹修剪要因枝造形、有形不死、無形不亂,每樹確定5~10 個骨干枝,并在整體樹冠上有序排列;對出現(xiàn)數(shù)量較多的直立枝和并生枝,采取疏除1/2、拉枝開角1/2 的原則進行處理;對出現(xiàn)的過密枝、瘦弱枝、過門枝、交叉枝、病蟲枝和枯死枝要采取疏除、回縮措施;對有空間的棗頭枝進行短截,以利棗樹進一步擴大樹冠。
大棗無公害栽培,以農業(yè)措施防治蟲害為主。
對于棗園出現(xiàn)的桃小食心蟲或棗步曲危害,可在當年晚秋早冬季節(jié)(土壤封凍前期),在樹干下半徑1m的區(qū)域內,自地表面向下延伸15cm,挖一層表土移至棗園樹盤外,此措施可使在棗園樹盤下土壤中越冬的桃小食心蟲繭、棗步曲蛹及桃天蛾蛹等全部凍死。
結合冬季修剪,把有龜蠟蚧危害的枝條和蚱蟬產卵的枝條清除,將在樹上越冬的黃刺蛾蟲蛹除掉,集中燒毀,可減少越冬蟲源。
春季進入驚蟄后,對發(fā)生過棗粘蟲的棗園,把棗樹樹干、大枝上的粗皮徹底刮除并集中燒毀,可以減少蟲口基數(shù)。
當農業(yè)防治效果較差、不得不采取化學防治措施時,對于國家有關部門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和未登記注冊的農藥,一律嚴禁使用。棗園無公害防治可以使用的農藥,主要是Bt阿維菌素、沈大農抗120、石硫合劑、百菌清等,要注意控制噴施濃度和最大限度控制噴施藥劑的次數(shù)以及用藥時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