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蘇薇
日前,第二十八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成功落下帷幕。典禮上,不僅各類獎項歸屬精彩紛呈,主視覺海報設計也令人耳目一新。靈動的金沙元素,配以簡約的海藍色底與墨色底,雅致大氣、意象充沛,使該作品一度登上網(wǎng)絡熱搜榜。小小一張海報,何以成為話題?
作為視覺傳達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海報借助圖形、文字、色彩、空間等要素的藝術整合,向公眾傳遞信息。當下,伴隨視覺文化興起,“讀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對海報的關注度愈來愈高,對圖像品質(zhì)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于是,5G、4D、120幀等新技術被應用于圖像傳播,為觀眾帶去極致感官體驗。
如何讓小海報有大作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必不可少。這意味著,抄襲不能被冠以“借鑒”之名,設計表達不能趨附于商業(yè)利益,盲目求新求異不能成為思維慣性……每一件作品,都應被投入大量時間認真推敲,才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電影《黃金時代》海報,面世后曾引發(fā)高度關注,在社交媒體被轉(zhuǎn)載超百萬次。殊不知,設計者為打磨該系列海報,前后耗時達半年之久。海報中,水墨元素于動靜之間傳遞出的詩意,帶領觀者進入思考的場域,濃厚的東方韻味和藝術美感,再次為“中國式審美”正名。
深入體察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萬物亦是捷徑。曾引領新藝術運動浪潮的捷克藝術家穆夏,正是因為從自然中提煉出富有生命力和裝飾性的曲線,才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個人藝術風格。這也說明,當設計師走向田野、走進生活時,捕捉可見的視覺形象固然重要,但發(fā)現(xiàn)普通人看不到的內(nèi)容才是跳出程式化的關鍵。
相較于其他設計門類,海報設計之所以難度更大,在于設計師需以高度概括的視覺語言表達豐富的內(nèi)在意涵,并使其具有獨特風格。做視覺的“減法”已不易,做內(nèi)涵的“加法”更為難。打造有中國風格的設計,離不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把握。從描摹圖案紋飾之形,到體悟筆墨丹青之神,再到弘揚中國傳統(tǒng)美學之魂……在文化長河中細心體味中華民族的氣度、性情與智慧,將個體對國家、時代、生命的理解融入作品,才能讓每一個抽象的設計符號都飽含沉甸甸的意味,構筑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語匯。
從國內(nèi)設計師的身影在國際海報設計大展上頻頻亮相,到海報設計在國內(nèi)各種大型活動中備受矚目,事實證明,中國設計并不缺乏審美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要充分激活設計的價值,還需營造全社會尊重設計、欣賞設計的氛圍。只有全社會關注品質(zhì)設計,凝聚對美的共識,才能讓“曇花一現(xiàn)”化為“百花齊放”。將設計深耕細作與開展全民美育同步推進,充分激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