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健
(撫順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1)
隨著交通的不斷發(fā)達,小腿及足踝部軟組織損傷已經成為骨科常見的一種外傷,由于該部位的局部軟組織較少,嚴重受傷的患者病情復雜,若不及時處理容易形成慢性骨髓炎,病情預后不佳[1]。常規(guī)的局部皮瓣轉移或是單一游離皮瓣移植,受到供區(qū)的限制,臨床效果始終不滿意。而面積超大或超寬的軟組織缺損由于覆蓋困難,使用常規(guī)的血管吻合組合皮瓣或是巨大聯(lián)合皮瓣修復,手術難度和供區(qū)損傷難度均較大,手術的風險也明顯增加[2]。我院為提高小腿和足踝部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既往收治的32例患者進行了穿支皮瓣移植,收獲了滿意效果,現(xiàn)將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小腿遠端及足踝部皮膚和軟組織缺損3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16~53歲,平均(32.5±5.3)歲;交通傷19例,機器傷7例,火器傷4例,其他2例;合并神經血管15例,其他部位骨折12例,腦外傷6例,骨缺損5例,血氣胸4例,骨盆骨折2例,膀胱損傷2例。其中創(chuàng)面急診一期修復8例,延期手術修復24例。
1.2 方法:術前根據(jù)患者的損傷部位、形狀、大小選擇適宜部位的皮支皮瓣,采用多普勒血管探測儀對皮支血管穿出點,皮瓣軸線以伸膝位以內踝前緣到股骨內側髁連線。手術前現(xiàn)將患者的皮瓣后緣皮膚剪開,并從筋膜處進行層面分離,找出從內側肌間隙。將比目魚肌和趾長屈肌間隙發(fā)出的脛后動脈作為穿支皮支血管,并將其分離至脛后動脈,注意切勿將所有肌膜剔除。對皮支的管徑與肌間隙上下穿支血管升降支進行吻合,并對隱靜脈和隱神經血管網對穿支血管的吻合情況進行查看,適當對皮瓣的方向與面積進行調整。若皮瓣上含有上下穿支血管吻合網,則根據(jù)患者的受損情況選擇是否切取靜脈和隱神經,降低供區(qū)的損傷。旋轉皮瓣以覆蓋創(chuàng)面,到達蒂部后保留一定的寬度筋膜蒂,保證靜脈回流,防止多度牽拉。在予以島狀皮瓣時,血管蒂周圍的筋膜組織要保留至少2 cm,轉移過程中防止蒂部受壓,如有必要則可經皮下隧道進行轉移,蒂部旋轉角度最大為180°[3]。供區(qū)的皮瓣若繼發(fā)創(chuàng)面則要用中厚皮片進行覆蓋,若創(chuàng)面不及5 cm則直接進行縫合。術后對皮瓣進行保暖,予以抗生素抗感染,皮瓣覆蓋部位的敷料應當開窗隨時觀察皮瓣的血運情況。
32例患者手術均成功,皮瓣移植面積3 cm~15 cm×6 cm~11 cm,穿支血管外徑1.0~2.0 mm,血管蒂處于內踝上方3.6~22.5 cm處,術后皮瓣全部存活,創(chuàng)面Ⅰ期愈合,隨訪7個月~7年后,皮瓣無臃腫、質地柔軟,膚色與周圍組織無明顯差異,小腿與足踝外形正常,功能正常。
脛后動脈的上半部分處于比目魚肌的深處,下半部分處于腓腸肌內側緣和趾長屈肌的間隙中,位置交淺,顯露容易。肌間隙穿支從脛后動脈發(fā)出5~7支,其中2~4支占比達70%,約55%在小腿中1/3處,45%在小腿下1/3處[4]。穿支通過深筋膜后可分為短細升支和粗長降支、水平支,穿支直徑0.5~2.0 mm,蒂部長0.5~2.0 cm,是為移植后的皮瓣提供血運的基礎。有學者指出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脛后動脈內踝上穿支血管發(fā)現(xiàn),內踝上4~18 cm的脛后動脈包括49支穿支血管,皮支動脈內0.6~1.8 mm,大部分集中在內踝上4~7 mm的穿支血管有28支,其中還包含大皮支。短細升支和粗長降支、水平支交錯形成縱向的“鏈型”隱神經營養(yǎng)血管網叢,為皮瓣提供血供和營養(yǎng)。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對小腿和足踝部軟組織缺損患者進行皮瓣移植的優(yōu)勢包括以下幾點:①該術式簡單易操作,對患者的損傷較??;②皮瓣血管蒂的位置表淺且容易轉位和切?。虎郾Wo小腿的主要血管,即便是脛后動脈主干存在損傷仍然能進行穿支皮支皮瓣移植;④由于各降支、升支從穿支升支與穿支降支發(fā)出,所以通過吻合能形成完整的縱形皮支鏈,保證血運的供應,所以在進行皮瓣截取時刻通過血管吻合網的方向進行設計,無需再剝離隱神經及大隱靜脈,降低了對供區(qū)的損傷[5];⑤若截取的皮瓣面積較大同時攜帶隱神經及大隱靜脈,可將隱神經近端和創(chuàng)面皮神經做縫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營養(yǎng)皮瓣神經的效果。脛后動脈穿支皮支皮瓣的切取盡量靠近深筋膜以淺表的位置,最大限度的不傷及供區(qū)部位的深筋膜,降低供區(qū)的并發(fā)癥率,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穿支皮支皮瓣通過穿出點時要帶少量的深筋膜,目的在于降低穿支的損傷,而該深筋膜可以是完全游離或部分游離[6]。
綜上所述,穿支皮瓣移植修復小腿和足踝部軟組織缺損的效果可靠,手術簡單易行,能有效減輕供區(qū)與受區(qū)的損傷均減小,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