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紅
(丹東市第一醫(yī)院神經內1科,遼寧 丹東 118000)
腦血管病已成為現(xiàn)代人十分常見的一類疾病,其中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高達75%[1],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引起急性腦梗死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2]。本研究旨在探討出院計劃在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干預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初診為急性心肌梗死;②年齡≥40歲;③無嚴重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其他疾病。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齡平均(64.11±7.04)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80例,兩組一般資料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出院指導,主要是向患者講解腦梗死的相關知識以及預防方法,研究組采取出院計劃,主要為:①建立出院計劃小組,并對組員進行相關培訓;②在患者入院后即對患者的各項情況,如疾病及相關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健康需求等,為護理計劃的制定提供參考;③住院期間,針對患者的認知誤區(qū)及不良狀態(tài)進行知識教育;④出院前1 d由患者填寫出院需求評估表;⑤患者出院后1周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之后每2周電話隨訪1次,6個月后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向患者強調相關的危險因素以及如何預防等,定期隨訪。
1.3 觀察指標:評價兩組患者出院12個月的二級預防依從性,包括生活方式、預防性藥物使用、控制危險因素及定期隨訪4項,分為佳、一般、差[3]。記錄兩組出院6個月、12個月的體質量指數(shù)、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等危險因素達標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研究組依從性佳 66例(82.5%),一般9例(11.3%),差5例(6.2%);對照組依從性佳43例(53.8%),一般22例(27.5%),差15例(18.7%);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出院6個月、12個月危險因素達標情況比較:研究組出院6個月體質量指數(shù)達標56例(70.0%),血壓達標64例(80.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69例(86.25%),糖化血紅蛋白56例(70.0%);出院12個月分別為48例(60.0%)、56例(70.0%)、59例(73.8%)、48例(60.0%)。對照組出院6個月體質量指數(shù) 達標40例(50.0%),血壓達標51例(63.8%),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40例(50.0%),糖化血紅蛋白48例(60.0%);出院 12個月分別為32例(40.0%)、37例(46.3%)、37例(46.3%)、33例(41.3%)。比較差異顯著(P<0.05)。
急性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是其常見的病因,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腦梗死急性期的有效治療直接影響著患者的預后。腦梗死后的健康管理對預防再次腦梗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臨床上,很多患者對腦梗死的認識不夠,缺乏對相關因素的了解,依從性差,遵醫(yī)行為差,常常不能做好自我管理。出院計劃指的是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患者在出院后依然能夠得到持續(xù)的護理服務,以改善健康狀況。避免危險因素對預防再次腦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5]。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后12個月,研究組的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研究出院6、12個月的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等危險因素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通過出院計劃,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與監(jiān)督下,腦梗死患者能夠提高依從性,改變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時時有意識避開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提高危險因素的達標率。
綜上所述,加強腦梗死患者的出院計劃能夠有效控制危險因素,提高危險因素的達標率,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