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會英
(許昌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毒性中藥飲片臨床運用風險較大,許多臨床大夫望而卻步,但運用毒性飲片解決臨床難以攻克的疾病卻時有報導。2018年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獲因“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并開創(chuàng)革命性療法”獲舍貝里獎[1]。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實施綜合治療已成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首選治療。臨床上使用砷劑的理念起源于中醫(yī)藥,含砷的中藥砒霜是目前認為毒性最大的中藥。毒性飲片馬錢子治療風濕[2],生半夏[3]、生南星[4]治療腫瘤在臨床上已經(jīng)取得了滿意療效。2012版《三級中醫(yī)醫(yī)院評審標準》規(guī)定,無毒性中藥飲片的不查不影響總分;2017版《三級中醫(yī)醫(yī)院評審標準》對毒性中藥飲片的管理中規(guī)定,未使用毒性中藥飲片的不得分[5]。此皆說明管理部門在引導醫(yī)療機構(gòu)合理使用毒性中藥飲片。然而,安全、有效地使用毒性中藥飲片離不開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如砒霜劇毒,服用劑量很難掌握,私自服用有生命危險,如果臨床治療中需要用到,必須在??漆t(yī)生的指導下使用。筆者查閱中醫(yī)藥經(jīng)典,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毒性中藥飲片的合理使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精華,吻合現(xiàn)代“精準醫(yī)療”的思維。醫(yī)生遵循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異病同治或同病異治,在證候病機性質(zhì)判斷可靠、理法方藥吻合病機、用藥準確的情況下,可實現(xiàn)毒性中藥臨床中的安全有效?,F(xiàn)代研究[6]提出:藥物施用于機體后“有病病受之,無病體受之”的思維,說明患者服藥后起到治療作用,正常機體服藥后可產(chǎn)生毒副作用,臨床需要醫(yī)生基于診斷情況分別對癥治療。另外,根據(jù)患者人群的差異應審慎用藥,如老年人臟器功能的退行性改變,影響藥物的體內(nèi)分布、吸收、代謝和排泄過程,肝腎功能、免疫功能均較成年人減低1/3~1/4。老年人用藥應嚴格控制適應證,劑量一般從“最小劑量”開始,并酌情減量。妊娠患者用藥應嚴格控制可能致畸、致流產(chǎn)等藥物,如有毒中藥雷公藤、朱砂等,行氣活血中藥三棱、莪術、紅花等。
中藥配伍理論中包括“相畏”和“相殺”理論,二者均提出可以借助一種藥物來抑制另外一種藥物的烈性或毒性,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棗,綠豆殺巴豆毒等。相關配伍理論在中藥炮制和復方配伍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君、臣、佐、使是中藥配伍的核心理論,佐藥有佐助、佐制、反佐3方面的意義,也是中藥方劑配伍的精髓。佐制藥歸根結(jié)底在有毒性藥品的處方中起著重要的佐制、反佐兩方面的作用,即針對處方中藥物在發(fā)揮治療作用時出現(xiàn)某些偏性、峻性及毒副作用而設的。通過佐制藥配伍,既增強了療效,又盡可能兼顧中藥治病的安全性,如甘遂、芫花、大戟等組成了經(jīng)典名方十棗湯,3藥皆是有毒之品,藥性峻猛,攻逐水飲力強,容易傷正,所以佐以大棗十枚益氣護胃養(yǎng)中,又可制約諸藥峻烈之性[7];溫脾湯出自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主治陰寒內(nèi)盛、脾陽受損的寒積便秘,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解凝散寒溫壯脾陽,其所含的烏頭堿類成分具有較強的毒性,但配伍甘草片后,可使烏頭堿的煎出量大大減少而降低毒性[8]。
炮制是中藥的特色,中藥經(jīng)過炮制可以增加療效,改變藥物的性能,運用范圍更廣,同時還可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凈制可以去除毒性部位,如斑蝥去頭、足、翅;沙燙馬錢子后毒性成分士的寧和馬錢子堿轉(zhuǎn)變成異形結(jié)構(gòu)和氮氧化物,毒性降低,生物活性保留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筋脈不舒、四肢麻木、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等。常山酒炒后,其涌吐作用減弱;半夏是臨床常用中藥,毒副作用主要對口腔、咽喉、消化道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嚴重的喉頭水腫可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危急生命。半夏用生姜炮制為姜半夏,用白礬等輔料炮制為法半夏,還有竹瀝半夏和半夏曲,通過炮制即降低和消除了毒副作用,又擴大了半夏的主治范圍[9]。
“中藥之密在于劑量”。劑量的大小和方劑要達到的治療作用密切相關,如柴胡在小劑量時(4 g)可升舉清陽,中劑量時(4~12 g)可疏理肝氣,大劑量(﹥12 g)可散表透邪。對于補中益氣湯中柴胡、升麻的運用羅美在《古今名醫(yī)方論》中曰:“凡脾胃一虛……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庇盟幍膭┝俊r間和引起毒副作用的程度關系密切?!俺S昧俊薄皹O量”“最小中毒量”是現(xiàn)代藥理學提出的概念。為防止毒副作用的發(fā)生,應采取手段控制毒性中藥的用量,一般不超過《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用量,病情需要增加用量的應中病即止,如:馬錢子炮制后入丸散,外用適量;巴豆制霜入丸散;關木通、大戟、芫花、牽牛子等內(nèi)服;外用的雄黃、砒石、輕粉、鉛丹等。“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充分說明了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臨床上對于這類具有補益作用的中藥,毒副作用雖然較小,但卻不可隨意長期或大量服用。如人參在長期或大量服用后可出現(xiàn)失眠、腹瀉、血壓升高、頭痛心悸等不良反應,還有服用人參蜂王漿致急性腎炎血尿加重的報道。甘草片調(diào)和諸藥,用量過大或久服后,可出現(xiàn)脘腹痞滿或水腫。
對于某些有毒中藥可通過煎煮降低毒性,如附子先煎,有毒的烏頭堿類成分水解毒性降低;細辛雖有“不過錢”之說,但臨床運用有時超過3 g,甚至高達15 g亦無礙者,因久煎后其毒性成分可揮發(fā)掉。服藥時間的選擇也可減小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飯后服用。
古人將藥與毒并列,認為中藥都有偏性,“是藥三分毒”?!端貑枴の宄U笳撈吩唬骸按蠖局尾。テ淞?;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闭f明病情緩解了就要停藥,或轉(zhuǎn)用他藥進行治療,長期大劑量使用任何藥物都可能出現(xiàn)不良反應或者毒副作用,臨床要規(guī)避此類的不合理用藥行為。毒性飲片都是偏性較強的,用藥更需嚴格遵循“中病即止”理論。
中醫(yī)藥人員對于毒性飲片的使用應堅持“有毒觀念,無毒用藥”,使用藥物之前,應深刻認識到藥物的毒性,熟練掌握毒性飲片的使用原則。使用時要無毒使用,確保用藥的安全,遵循辨證使用、復方配伍、炮制入藥、控制劑量、合理煎煮、中病即止的原則。使用后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用藥反應。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對毒性飲片不僅僅不再畏懼使用,更要在臨床中發(fā)揮積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