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俊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作文教學是一個極其廣泛的概念,它的選擇跟大自然一樣可以多樣化、自由化,可以寫身邊的每一件事、每個人,可以寫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山水等。因此,想要改變作文的有效教學,就需要把學生帶到生活中,從課堂走進生活。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生活
作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都不喜歡上作文課,不喜歡寫作文,即使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也是平鋪直敘像記流水賬一樣,全憑想象。那么如何讓學生寫好作文,把生活帶進作文呢?
一、讓學生帶著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觀察生活
萬千世界,太多的人、事、物、景可供寫作,學生若沒有留心觀察身邊的人、發(fā)生的事,所有的物體、美景,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那么在寫作時也就無從下筆。因此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發(fā)生的一切,讓學生養(yǎng)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積累習作所需的素材,讓孩子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在遇到任何寫作時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比如,春天帶學生去觀察公園里的迎春花、小草、柳樹、湖水等,讓學生從形、色、味幾個方面留心觀察。初冬,萬物凋零,而校園旁小區(qū)里的三葉草卻毫不畏懼嚴寒,愈發(fā)顯得生機勃勃,我讓學生去小區(qū)里觀察三葉草,并查找有關三葉草的資料,學生了解到三葉草不僅是一種觀賞植物,還是一種能治療咳嗽、哮喘的中藥。
在觀察各種植物的同時,盡可能讓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查一查。并鼓勵學生自己種一些植物,觀察它們的成長過程,體驗勞動的滋味,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
二、讓學生帶一副過濾鏡區(qū)分生活中的真善與美丑
學生的生活比較單調(diào),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們局限于家庭、學校、游樂場,所能獲取的寫作素材少之又少。每次寫作都會感到“沒啥可寫”。這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缺乏認識生活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盡可能引導學生對所經(jīng)歷的生活深化認識,強化感受,釋放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yǎng)學生寫真話表真情的習慣,評價生活中的真善與美丑,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
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些人不給老人讓座,我把這一幕用手機拍下來,帶到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把自己的看法寫下來。學生犀利的語言、深刻的感悟讓我眼前一亮。學生從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到如今人人口中的正能量進行書寫。從對這兩位孩子媽媽的所作所為的不滿,以及對孩子終身的影響進行評價。幾張照片給學生一個寫作的素材,讓學生區(qū)分生活中的真善與美丑。也讓學生明白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應該發(fā)揚光大。
作文與生活密不可分,小學生有了充實的生活,語言的表達才會有不竭之源,把生活與作文緊密相連,以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寫作對象,從豐富寫作內(nèi)容著手,真實寫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學生有感而發(fā),樂于表達。
三、讓學生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走進作文
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無法將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思路活靈活現(xiàn)地表達出來。大多數(shù)老師套用死板、枯燥的訓練方式壓抑學生個性的傾向,到如今還有老師套用“老三段”讓學生寫作文。而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非常重視學生個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盡可能地讓作文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走進課堂。
我在教學一篇有關體驗的作文時,看著學生無助的表情,我知道對于學生,真正自己體驗的生活鳳毛麟角,讓他們自己去寫這篇作文無疑又給了他們一次編撰的機會。因此我在教室里給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生活的機會,雖說體驗的生活有點沉重,但學生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有了寫作的素材與感受。我讓學生體驗殘疾人的生活:第一,體驗無臂人的生活狀況,不用手和胳膊想辦法穿衣服;第二,用嘴寫下自己的名字;第三,蒙上眼睛繞教室走一圈。孩子們體驗的過程充滿刺激與興奮。體驗之后用最短的時間寫下了一篇高質(zhì)量的作文,而且將殘疾人生活的不易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殘疾人生活如此的艱難,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應該幫幫他們。一次作文教學教給孩子的不僅是寫作技巧,還有對生活的感悟。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同時還要激發(fā)學生愛寫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是真實的,葉圣陶先生說過:“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實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狀況?!边@就告訴我們,摒除虛假浮夸,才能寫出真實之文。因此,在學生寫作的時候,我都盡量給學生提供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寫作素材,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讓生活走進作文,讓作文走進生活。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