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栩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空間,通過問題引領和實際操作,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與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巧設現(xiàn)實有趣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交往互動的教學,也是動腦思考共同探究學習的互動過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習活動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對生活的已有認知和掌握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根據(jù)所學內容提出現(xiàn)實有趣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探究知識的時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有針對性地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在實際教學中,提出問題是課堂教學經常運用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引起學生思考的一種重要途徑。在備課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要學習的知識以問題的形式設計出來,呈現(xiàn)在實際課堂中,使數(shù)學課堂更生動有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讓學生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些基本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以復習和強化理解周長的含義,然后出示一個圓的平面圖形,提出問題:它的周長在哪里?以此問題促進學生對圓的周長概念的理解。接著,教師再提出問題:能想辦法測量出你手中圓的周長嗎?引導全班學生以同桌為學習小組主動想辦法測量事先準備好的圓形卡片的周長。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總結出兩種測量方法:①滾動法;②纏繞法。在肯定學生的操方法與結論后,教師拿起圓規(guī)在黑板上畫出幾個大小不同的圓,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個圓,看看哪個圓的周長大、哪個圓的周長小,是否有辦法測量它們的周長,并猜測一下圓的周長與圓是什么關系。以這些問題為導向,引起學生思考,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圓的周長大小與半徑或直徑有關上來,之后再去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中,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2.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商
學生的思維超出我們教師的想象。記得我在區(qū)里一次賽課時,講授《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一課,在最后的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我設計的問題是:用排水法可以求出乒乓球、冰塊和毛茸玩具的體積嗎?為什么?你有辦法嗎?原計劃把這個問題留作當天的思考作業(yè),但沒想到一個女孩怯生生地站起來說:“老師我有一個想法,就是不知道對不對?”當時我心里一驚,但立刻冷靜下來,面帶微笑地鼓勵她說:“于博函你總是給我們意外的驚喜,只要你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你就是勇者。”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女孩竟然說出了“排水法”,好在我備課充分,預先準備了相關教學素材,因此,對此處的意外生成引導得恰到好處。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有效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巨大潛能。
二、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shù)學課堂,要求我們每一位數(shù)學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更高漲,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
1.利用教材因素,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好奇心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新授《圖形的旋轉》一課時,新課伊始,我沒有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引領學生先欣賞教科書中的一組圖案和一些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旋轉圖片。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其中奧妙的愿望,促使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也為新課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經歷實際操作,在體驗中獲取快樂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親身經歷、動手實踐的機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例如,教學《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一課,在用排水法研究鴨梨的體積環(huán)節(jié),我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驗用具,滿足了每位學生實驗操作的需求,引導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得出用排水法把梨的體積轉化成上升部分水的體積、下降部分水體積、溢出部分水體積三種方法,從中感悟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時把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轉化成水的體積的思考過程。學生在親歷演示實驗和與同?學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對利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有了深刻的認知,體會到“做中學”的樂趣。在這樣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中,課堂變成了學生展示自我和儲備智慧的舞臺,學生從中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并樂于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做數(shù)學、用數(shù)學。
三、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
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的家庭情況、周圍文化氛圍、個人思維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學生在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獲取知識的程度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公式推導環(huán)節(jié),我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活動的平行四邊形,可以用手拉成一個長方形。課上提出問題: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什么辦法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并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提出問題后,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想法。通過操作、觀察和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也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親歷思考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與學生一起分享收獲知識的喜悅,使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更精彩、更高效。
【作者單位:泗洪縣實驗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