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建一個不大,卻很可愛的學校
邦通原本是柬埔寨一個靠乞討、撿垃圾為生的小孩,白天在街上游蕩,傍晚收工后將一天的乞討成果上交家人,第二天重復此步驟。對于這樣的兒童來說,能夠進入學校學習是一種奢侈。
但在2017年,邦通拿撿到的一袋子廢棄的瓶蓋當學費,成功進了一所學校。從此,他得以每天坐在椰子木制成桌椅上,上起了英語和計算機課。而這所收垃圾當學費的學校,也是由“收垃圾人”用“垃圾”建成的。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3年,萬迪辭去了酒店經理一職,在柬埔寨金邊東北方向湄公河上的達赫島建了第一所“垃圾學?!薄砥艺訉W校。
這所學校的大門幾乎完全由廢棄的可回收垃圾制成,五顏六色的塑料湯匙和瓶蓋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與“COCONUT SCHOOL”幾個大字搭配起來,別有一番海島風味。
進去之后,便是兩座主要的教學建筑:一座是英語教室,一座是圖書室和計算機室——學生們上課的地方。顯然,這兩座建筑也是用垃圾建造的:英語教室的墻壁是汽車輪胎,圖書室的墻是空酒瓶組裝的,地板是酒瓶底子鋪的。
自己的校門自己造
雖說看起來很奇怪,但利用這種材料,不僅連水泥和瓷磚都省了,還能防止雨水侵蝕墻壁、確保教室光線的充足,從環(huán)境上給學生以“積極明媚”的示意,可謂變廢為寶的典范。而且作為熱帶國家的柬埔寨,建筑對御寒功能的需求也很低,使得這種低成本建筑方式成為可能。
那這么多變成寶的“廢物”,是哪里來的?
80%來自他們自己的學生。這所椰子學校可以容納200多名學生和5名教師,學生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孩子,來椰子學校上學不需要交學費,只要按照萬迪的要求上交自己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并在課余幫助萬迪保持學校的完好和有序即可。而收集這些原材料也并不困難,因為垃圾在金邊唾手可得。
2014年,柬埔寨的垃圾產量為31.8萬噸,3年后已經達到150萬噸,如今該國每天生產約1萬噸垃圾。其實從絕對數(shù)字上來看,柬埔寨的垃圾產量并不多,跟紐約一個城市相比已經是小巫見大巫了:紐約市人口僅僅是柬埔寨人口的一半多些,但每天的垃圾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2萬噸。所以問題并不是柬埔寨人浪費,而是他們沒有能力將垃圾妥善處理掉,或者轉移出口到別國的后院。
而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每天的垃圾產量約是2800噸,一年高達84萬噸,占全國垃圾量的60%左右。金邊現(xiàn)有的幾個垃圾場已經快要不堪重負,市內垃圾隨處可見,但尋找新的垃圾場建設選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室由什么建造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們學到對他們有益的知識
據(jù)環(huán)境部表示,這些垃圾中,有約11%被回收利用,另外將近一半被簡單粗暴地直接燒毀或投入河流。但根據(jù)聯(lián)合國開發(fā)署(UNDP)駐柬柬埔寨主任的說法,柬埔寨每天制造的垃圾有90%是可以再循環(huán)利用的,只要把可回收垃圾加工制造,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利用,就能有效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
這也與椰子學校的建設者萬迪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在建校伊始,資源有限的萬迪就開始收集利用金邊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將其用到自己學校的建造當中:“我用垃圾當建造學校的材料,因為到處都是垃圾,很容易找到,同時也想給我的學生傳授有關垃圾的知識,以及如何回收利用垃圾來保護環(huán)境?!庇谑?,萬迪“垃圾人”的綽號便在柬埔寨傳開了。
柬埔寨垃圾填埋場,至于填埋場設計如何,填埋狀況如何,就難說了
雖說萬迪建的椰子學校已經被賦予了環(huán)保的意義,但他建學校的最初目的是希望給柬埔寨貧困鄉(xiāng)村里無法接受教育的兒童提供學習的機會。
辭職后,他騎著自行車,在首都附近的達赫島等地看到適齡兒童并未上學時,了解到這里很多孩子都是因為家里太窮才遠離了教育:一方面孩子們需要早早干活貼補家用;另一方面,離達赫島最近的學校也需要步行數(shù)公里后乘船抵達,而坐船是需要付錢的。
不只達赫島一個地方,在柬埔寨,因家庭貧困、學校偏遠而選擇放棄學業(yè)的兒童很多。據(jù)世界銀行的說法,柬埔寨的13.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縣以下(2014),其中90%以上居住在農村。19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約占總貧困人口的45%,其中農村人口占大多數(shù)。在貧窮的現(xiàn)實面前,接受教育就成了很多未成年人的奢望。
2017年時,柬埔寨學前教育的參與率只有43%,小學為97%,然而在隨后的中學階段,有近一半的學生畢不了業(yè),甚至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在這種情境下,椰子學校的出現(xiàn)可謂是想上學而無法上學的兒童的福音了。
達赫島的椰子學校建成后,在7位志愿者老師的幫助下提供英語,數(shù)學,計算機學習和垃圾回收四個科目的教學。至于為何選擇開設英語和計算機課,一是因為柬埔寨的公共教育雖然免費,但英語等額外課程需要交費,學費介于5美元至數(shù)百美元之間,很多孩子沒機會學;二是因為在柬埔寨以旅游業(yè)主導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下,會一些英語和電腦操作技能就不愁找到能糊口的工作。對貧苦人家的孩子來說,他們沒得選,一切都是面向實用的。
每天,200多名學生聚集在椰子學校里跟著萬迪和幾位志愿者老師學習英語和計算機;課余的時候,萬迪會和學生們一起再度將收集到的垃圾回收利用,制作成柬埔寨國旗,地圖,人造花,花盆等學校裝飾品,或者賣掉,再將賺來的錢繼續(xù)建設學校。
幾年的運營下來,萬迪覺得自己的第一所椰子學校運轉順利,可以把這一模式復制到其余教育匱乏、環(huán)保意識淡薄的地區(qū),讓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學、樹立環(huán)保意識。于是在2017年,萬迪將第一所椰子學校移交給信任的人管理,打算為居住在磅士卑省基里隆國家公園山上的孩子建造另一所椰子學校。
貧苦人家的孩子要先從解決人類的最底層需求開始努力
開始有一部分人能富起來了,但更多的人還是太窮了
他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準備各種材料,終于獲得環(huán)境部的土地所有權批準,然后又花了三個月才將森林中學校選址的位置整成平地。然而此時萬迪卻陷入了深深的焦慮:“……我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我甚至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買到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或如何在山上搬運那些建筑工具。我也不知道如何說服孩子們來森林里讀書……”
但盡管面臨重重困難,基里隆山的椰子學校最終還是成功開起來了:這座位于國家公園的椰子學校,入口處裝飾著由彩色瓶蓋制成的柬埔寨國旗,校園內部依舊是各種環(huán)保建筑和設施。學校招收了約65名兒童,讓本來需要翻山越嶺才能上學的孩子得到了走進課堂的機會。
隨著第二所學校的正式啟用,運營上可能面臨的困難也漸漸凸顯——畢竟招生不收學費。不過萬迪仍舊表示不會尋求政府或其他慈善組織的融資,因為他認為這些機構很有可能插手學校的管理,讓他的教育理念變了味。
據(jù)估計,一所椰子學校的運營費約在每月150美元,為了幫助學校獲得更多支持以維持運營,萬迪在社交媒體平臺推廣椰子學校,向人們介紹了他的建校項目以及山區(qū)兒童的教育生活,希望獲得更多幫助。最終,學校通過社會捐贈、以及學校出售回收塑料制品維持了生存。盡管受到了社會各方的認同和支持,但反對萬迪的聲音也不絕于耳——主要來自學生的家長們。
用廢棄材料做成柬埔寨墻
既解決了垃圾回收的難題,又能得到經濟回報,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
基里隆山的這所學校建成不過一兩年,即便學習不用交學費,卻被一些家長認為已經開始“帶壞”他們的孩子了。這是因為山里的孩子雖然不上學,但干起活來很溜,是賺錢貼補家用的好手,即便是每天乞討賣花,也能有10美元~20美元的收入,一去上學什么都干不了了?!八麄內匀徽J為我是一個陌生人,認為我來這里只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灌輸愚蠢。因為他們來椰子學校上學,所以他們的父母已經沒有額外收入了。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如果不接受教育,這些孩子的未來會是什么樣?”
即便面臨著這些壓力,萬迪也沒有絲毫停下來的意思,因為學生帶給他的感動已經足夠讓他撐下去?!斑@里的幾十名學生中,有一位名叫尼古的總是遲到。我訓斥他時,他告訴我,他每天必須走3公里才能到學校,有時候還光著腳走。我問他累不累,令我震驚的是他的回答,他說如果這是他唯一能夠學習的途徑,他永遠也不會感到疲倦?!?/p>
為了更多的孩子們能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萬迪計劃繼續(xù)擴大新學校的規(guī)模,增加幼兒園班級,最好能實現(xiàn)容納200名學生。這些深陷貧困魔窟,得不到家長支持的孩子們尚且在自己賺學費,自己維護學校,認真讀書,我們又還有什么借口不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呢?(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