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
【摘要】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的屬性決定了它無法直接傳達語義性和視覺性的內(nèi)容,因而,在歌唱教學中,需要協(xié)調(diào)多種感官功能,多角度、多渠道啟發(fā)情智,提升音樂素養(yǎng)。在五年級《哈羅!哈羅!》教學中,教師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參與學習、體驗音樂的美妙,在通感體驗中喚起學生多種情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關鍵詞】通感 歌唱教學 音樂素養(yǎng)
音樂教學是教者啟發(fā)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知、實踐和創(chuàng)造過程,歌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音樂課上,我們經(jīng)常對學生說,“要注意強弱對比”“用歌聲將快樂的情緒表達出來”等。這些音樂中的細節(jié)和情感處理,如何用歌聲表達呢?如果僅僅依靠模仿,是遠遠不夠的。歌唱教學中,需要教師在尊重兒童天性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多感官刺激,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使各種感覺系統(tǒng)相互打通,產(chǎn)生共鳴。若通感存在于每一個學生身上,就可能是一種被慢慢發(fā)掘的潛能。筆者以五年級教材《哈羅!哈羅!》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借“通感”,開掘兒童音樂學習潛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提升歌唱教學質(zhì)量。
一、舞蹈介入,加強場景感
音樂是藝術門類的一種,是伴隨著人類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梢哉f,音樂是涵養(yǎng)出來的,是日積月累感受出來的。因而,音樂教學要生活化、情趣化,增加動感體驗?!睹娦颉氛f“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梢?,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在音樂課堂中,有著舞蹈般感覺的律動,是引導小學生參與歌唱、激起通感的一種有效形式,它融身體、音樂、情感為一體,促進聽覺、動覺以及情感思維的整體聯(lián)動,培養(yǎng)兒童聆聽音樂的興趣和專注音樂的態(tài)度,讓學生很快融入音樂情景中,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韻律而內(nèi)心蕩漾。
《哈羅!哈羅!》是一首朗朗上口、傳唱度較高的馬來西亞歌曲。歌曲反復運用非??谡Z化的“哈羅!哈羅!”表現(xiàn)了馬來西亞人民載歌載舞歡迎遠方賓朋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這一課時,要盡量隨著音樂傳遞的感覺,讓學生動起來、舞起來,這樣,教學過程會更加活潑、靈動。在《哈羅!哈羅!》這節(jié)課的導入部分,教者請全班同學圍成一個圓圈,所有人在音樂聲中拉起手,雙腳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邊走邊踏步,當聽到O哈 啰哈|啰O|時,學生拍兩次手表示回應。老師和學生帶有樂感的互動,此起彼伏,學生不知不覺地在情境中律動熱身,初步感受到馬來西亞音樂和舞蹈的巧妙結合,以及迎賓場面的熱烈歡騰,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nèi)容充滿熱情和好奇。
二、聲動結合,加強情趣感
小學生年齡小,每周音樂課也少,樂感體驗特別是深度體驗不足。歌唱教學如果僅僅涉及聲覺,對小學生來說,不僅乏味枯燥,而且無法觸及心靈深處,獲得真正的音樂體驗。其實,人的聽覺、動感是密不可分的,在音樂活動中,聽覺和動感相互感應、彼此聯(lián)系、相互滲透、形成合力。在《哈羅!哈羅!》一課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聽覺和視覺共同作用的情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關注音樂內(nèi)涵,從領悟、感受到自然地歌唱。
在學習這首歌曲的過程中,如何讓聽覺和動感相互作用呢?我們的常規(guī)做法是:如遇到休止,邊唱邊提示學生,注意數(shù)好空拍時長。但是,學生要邊唱邊感受時長,難度系數(shù)大,感覺模糊,不精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歌曲學習中,遇到空拍,教師讓學生用拍手代替,不刻意要求學生強調(diào)休止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在拍手時感受節(jié)奏的長短。這樣的教學方式是無痕跡的,也是有效的。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一邊拍手,一邊很自然地跟隨音樂節(jié)奏,唱準音樂時長,這樣就解決了難點。看下面的片段:
音樂倒影回聲游戲。
根據(jù)老師手勢提示唱出倒影。
原聲: 03 53 |5 0 ↑
哈 啰哈啰
手勢提示:老師演唱的最后一個音方向朝上。
倒影回聲:
03 53 |1 0|↓
哈 啰哈 啰
手勢提示:學生倒影最后一個音方向朝下。
提示學生在原聲之后加上拍手再演唱。
跟音樂坐在原地,邊拍手邊玩倒影回聲游戲。
在教學中,教師所說的“倒影”,是對音高概念的一種想象,也是對學生形象化教學的提示?!耙舾摺北緛硎浅橄蟮母拍?,現(xiàn)在在學生心中形成畫面,讓學生把音樂感覺和現(xiàn)實連通起來,在他們腦海中動起來了。教學中的“動”,是為了體驗音樂而設計,是讓學生在快樂中被喚醒,更好地保持對歌曲節(jié)奏的專注與敏感。動中領悟,唱中想象,讓學生的學習無形中進入了情趣和活動彼此融合之境。
三、視聽互補,加強融通感
歌曲《哈羅!哈羅!》體現(xiàn)高潮的兩句旋律音較高,而且相似度較高,在教學中,如果用傳統(tǒng)方法,讓學生反復聽,反復跟唱,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習如“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而僅僅看譜或者聽旋律,又單調(diào)且效果差。為了讓學生有效辨識兩個樂句,筆者用兩座山比喻歌曲的兩條旋律,帶領學生一起“爬山”,讓學生比較兩座“山”的不同之處,并將容易混淆的地方用深色線標注,進行直觀視覺刺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異同之處一目了然。這樣的圖譜讓音樂可視化,學生將發(fā)聲與音高的形象發(fā)生聯(lián)系,演唱效果顯著。
從以上教學設計可以看出:無論是在音樂課上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或者學習一首歌唱作品,一節(jié)讓學生喜愛的音樂課,“教”的形式和“學”的形式一定都是豐富多樣的。因為形式的豐富,對學生感官刺激,引發(fā)的感受一定是多元的,唱中有動,動中有賞,聽、視、唱相結合,把多種感官功能結合融通,甚至相互挪移,體現(xiàn)了音樂教學的本質(zhì)特性。
歌曲《哈羅!哈羅!》結尾部分連續(xù)出現(xiàn)了兩次四度音程,對學生學習來說,無疑增加了歌唱難度。如何解決這一音程難點?教者將音符寫在臺階上,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鴿子,而跳動的音程則是張開的翅膀。
找朋友游戲
學生在原地拍腿,老師在圓圈中聽音樂行走,當聽到老師歌唱并能將老師倒影回聲唱出來者,老師與其擊掌。被邀請者在同樣的方式中邀請新的朋友,人數(shù)將逐漸增多。
當學生聽到老師演唱:
|7 6|5 i|3 6|5 4|3 2|1-|
啊 我 的 朋 友朋友你們怎么 樣
這一樂句時,回到圓圈上并等待游戲重新開始。
同時,在黑板上出示了音樂階梯(如下圖):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學生雙手隨著鋼琴旋律的高低而起伏,用身體感知旋律的抑揚頓挫;再看著音樂階梯,在視覺的刺激下歌唱。多感官的刺激和體驗,更好地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學生在唱、聽、動融為一體的學習中,思維也能跟隨音樂一起活動,從而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生命力和獨特魅力。學生的音樂的學習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地獲得有效的通感體驗,增加學習的進階性。
音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通感體驗,能讓學生突破單一局限,由聽眾變成音樂的參與者、體驗者和創(chuàng)造者。利用通感,其實就是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和展示,給予學生在唱、聽、動每一個方面的空間,零距離地激發(fā)學習音樂的潛能。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的“學”更自由,讓學習的方式更多樣、更豐富,讓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chuàng)生音樂,無痕跡地疊加、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