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珺(丹東市第一醫(yī)院心內一科,遼寧 丹東 118000)
每天進到患者體內的液體量即為入水量,主要包括輸血量、輸液量、飲水量、飲食中的含水量等。控制水及鈉的攝入量是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長期記錄患者24 h液體出入量是控制心力衰竭進展的一項重要手段[1]。本研究旨在探討品管圈(QCC)護理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入水量記錄正確率的影響,以期為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提供指導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活動前對照組,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
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活動后干預組。干預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50~70歲,平均(63.64±1.68)歲;基礎疾病類型:肺栓塞2例,瓣膜病10例,心肌病16例,冠心病32例;心功能分級:Ⅲ級22例,Ⅳ級38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
50~70歲,平均(63.68±1.62)歲;基礎疾病類型:肺栓塞3例,瓣膜病11例,心肌病15例,冠心病31例;心功能分級:Ⅲ級23例,Ⅳ級37
例。干預及對照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基礎疾病類型等基線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P>0.05,表示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①成立品管圈小組。成立“脈動圈”護理品管小組,小組由1名醫(yī)師、5名護理人員組成,小組由護士長作為圈長。同時確立“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入水量記錄正確率”為本次品管圈活動的主題。②原因調查。根據(jù)現(xiàn)場訪談和文獻資料結果歸納分析出導致入水量記錄正確率低的真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的宣教不夠全面、護理人員對飲食含水量的估算手段不統(tǒng)一、缺乏測量工具、護理人員對相關食物含水量的估算方法不準確[2]。③護理對策。根據(jù)調查的原因,擬定護理對策,具體如下:a.加強護理人員的宣教。由圈長指導圈員查閱相關的資料,然后進行討論后確定宣教的內容及方式,主要包括出入水量正確記錄的重要性以及記錄的具體方法等,同時將24 h出入水量登記表與其合并,懸掛在患者的床頭方便心力衰竭患者更準確的進行記錄。b.規(guī)范化入水量的記錄流程。由圈長指導圈員查閱相關的文獻,然后討論制定出規(guī)范性的出入水量記錄流程,并在流程內詳細列出入水量記錄的標準、方法和記錄時應該注意的事項等,并擬定記錄、停止記錄24 h出入水量的指征。c.制定一張通俗易懂的食物含水量表。將該表印成彩頁,并粘貼于護士站的黑板上,表中還涵括了各種水果、主食及混合食物的含水量計算方法。d.添置測量飲水量和食物重量的工具。購買帶刻度的飲水杯和食物稱重秤;同時圈員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然后討論確定測量的流程和方法,并教會患者及患者家屬正確使用。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數(shù)據(jù)處理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均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0.0進行,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t檢驗,P<0.05則表示統(tǒng)計結果有意義。
實施QCC護理干預前,患者的入水量記錄正確率為36.67% (22/60);實施QCC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入水量記錄正確率為81.67% (49/60);經χ2檢驗,實施QCC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入水量記錄正確率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
出入水量的監(jiān)測對預防心力衰竭病情的進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多心力衰竭患者及患者家屬對出入水量監(jiān)測的重要性的認知水平仍比較低,大多患者不能正確或不愿意監(jiān)測出入水量,而護理人員由于護理工作量比較多,一般將患者的出入水量的記錄工作放給患者及家屬進行記錄。有研究顯示,約15%的護理人員認為監(jiān)測患者的出入水量對患者的病情無關緊要,約80%的護理人員在記錄患者的出入水量主要通過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描述進行估算,約54%的護理人員主要通過目測方式估計患者的液態(tài)出入量,而并非使用標準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本研究的品管圈活動中主要根據(jù)調查的結果,從儀器設備護士、家屬、患者以及制度等方面著手,采取加強護理人員的宣教、規(guī)范化入水量的記錄流程、制定一張通俗易懂的食物含水量表、添置測量飲水量和食物重量的工具等措施進行干預[3],通過品管圈干預后,患者的入水量記錄正確率明顯提高,結果表明,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實施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提高患者入水量記錄正確率,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