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沙井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34000)
仔豬白痢是養(yǎng)豬生產(chǎn)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一種典型的多因素疾病。由于此病傳播迅速,流行范圍廣泛,且常年均可出現(xiàn),嚴重困擾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仔豬一旦發(fā)生腹瀉,其藥費開支上升,成活率下降,而且仔豬生長緩慢,甚至變成僵豬,嚴重影響飼料報酬,降低生產(chǎn)性能,給豬場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為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拉稀病,發(fā)生于生后20天左右的仔豬。排灰白色,漿糊一樣的稀糞,灰白色,并有腥臭味。在病理剖檢上,以腸道炎癥為特征。它的病原體廣泛存在被糞便污染的地面、水源等,動物吃過本菌后,一般不致病,當仔豬的抵抗力降低時,特別是在飼養(yǎng)管理及衛(wèi)生條件差的情況下,仔豬白痢的發(fā)病率很高,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在冬季、炎熱季節(jié)發(fā)病較多,腸道內(nèi)的大腸桿菌則趁機發(fā)育繁殖,使動物發(fā)病。
仔豬逐漸消瘦,被毛粗亂無光,尾和四肢被糞便污染,糞便呈白色、灰白色、黃白色或淡黃綠色內(nèi)含有黏液而呈糊狀,嚴重時排水樣糞便,有氣泡,隨后腹瀉次數(shù)增多,糞便腥臭而稀薄。病豬一般體溫不高,精神好喜走動,初期食欲正常。這時如不及時采取救治措施,下痢逐漸加劇;尾部及后肢、肛門周圍被稀糞沾污,患豬食欲廢絕,脫水消瘦,走路不穩(wěn),打寒戰(zhàn),喜鉆入墊草中,精神萎頓、惡寒,吃奶減少、口渴,嚴重脫水,眼窩下陷,目光呆滯,終因昏迷虛脫于4~6天死亡。
仔豬白痢的發(fā)病因素復雜,至今沒有理想的疫苗,對此病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本病的治療藥物較多,治療的原則一般是抑菌、收斂和助消化。一種藥用一段時間后,換另一種藥,這樣靈活用藥能夠提高治愈率。
(1)給仔豬喂0.1%的高錳酸鉀水,每頭每天2~3 ml,連服 2~3 天;
(2)每頭豬用磺胺脒 0.5 g,次硝酸鉍 0.5g,胃蛋白酶1 g,龍膽末0.5 g,混合散劑,一次口服,每天2次,連用3天。
(3)脫水嚴重的仔豬,可靜脈注射等滲糖鹽水和抗生素加維生素C。
(1)白頭翁散:白頭翁 2g、黃連 1g、黃柏 1g、秦皮1g、丹皮1g,水煎分2次口服(為一頭仔豬的劑量),連用3d。同時給母豬口服中藥方劑:白頭翁20g、黃連10g、黃柏20g、黃芩20g、金銀花20g、訶子 20g、烏梅 20g、神曲 10g、山楂 10g、甘草5g,研末分2次喂母豬,早晚各1次,連用2-3 d。
(2)用大蒜 500g、甘草 150g,搗爛后加白酒300 g,浸泡 6d;取原液 100g,加冷開水 50g,供 10頭小豬一次灌服,每天1次,連喂2d。
(3)金銀花 35 g、馬齒莧 30g、白頭翁 25g、甘草 20g、陳皮 25g,全部研碎混勻,每頭小豬 5~7g,每天1次。
(4)馬齒莧 100g,加明礬、面粉少許,煮成糊狀,用來喂10頭病仔豬,每日2次,連喂3天。
(5)鮮馬齒莧 500g、大蒜 50g(去皮),共搗碎取汁,用水稀釋4倍,視仔豬日齡大小,每頭灌服10~30ml,每天 2~3 次,連服 4~5d。
(6)山藥、蒼術各 31g,白芍、澤瀉各 63 g。 將藥烘干碾細末喂服或水煎內(nèi)服,每日2次。母豬每次用藥量減半,仔豬每次服粉劑10g即可。